穆素萍
小學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它的任務是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小學語文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全面完成小學教育任務起著重要作用。語文課堂是個多元的課堂,它肩負著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任。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找到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我們應該認真實踐,潛心探索。
一、鉆研教材,內化教材是愉快教育的前提
素質教育要求課堂教學摒棄繁瑣的講解,注重對學生進行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愉快教育的課堂模式,恰恰是追求學生樂學的效果。要想讓學生樂學,教師則必須功在課下,善于學習,鉆研教材,課上才能熟練地駕馭教材,讓學生學得輕松。在學習愉快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逐步掌握了鉆研教材的正確途徑,做到四個明白,即明白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明白作者用了什么寫作方法,明白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明白作者想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教師必須將鉆研教材作為愉快教育的首要任務。
(一)變點為線。即在鉆研教材時要理清文章的線索,把書讀“薄”。如人教三年級上冊《金色的草地》一課,在初讀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弄清課文主要講的是作者發現“蒲公英開花時草地由綠變黃”這一內容。再讀,我們發現第二自然段作者寫了蒲公英帶給“我”和弟弟很多快樂。而第三自然段重點寫了“我”發現蒲公英由綠變黃又變綠的現象,由此經過認真觀察,知道了草地變色的原因。通過和學生的逐段概括,最后得出本課的主要內容:蒲公英帶給我們的快樂——發現蒲公英變色的原因——對蒲公英的喜愛。這樣,把一篇長的文章通過幾個字,變成了一條清晰的線。由此,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在寫作時也可以像分析課文一樣,認真思考,理清思路,讓內容變得很條理,學習也更有深度。
(二)變難為易。即鉆研教材時要找準難點,分析難點,找出突破口,把難點盡量分解到學生理解文章的學習過程中。
(三)變繁為簡。即鉆研教材時教師要分析文章的重點,找事物之間的聯系,從整體上把握幾個要點,再逐步引導學生理解。
(四)變知道為理解。即鉆研教材時品詞品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正理解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如我們在教學二年級下冊《雷雨》一課雨前部分時,先找出描寫雨前的景物,然后抓住這些景物分析特征,理解“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等句子說明快下雨了,最后理解作者為什么把雨前景物寫得這樣細致。尤其是理解“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時,能感受到作者盼雨的激動心情,這樣仔細品讀,體會出了作者的感情,變作者文中之情為教師心中之情,才能帶領學生真正理解“壓下來”“一動不動”等詞句描繪出的雨前的景色特點。
(五)認識由淺變深。即鉆研教材時在理解各部分思想感情的基礎上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變低層次的認識為高層次的認識。如上文說的《雷雨》,三部分內容分別表達了作者盼雨、喜雨、贊雨的感情,再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之所以寫這么細致,一定是作者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樣變低層次的認識為高層次的認識,使學生的認識有了深度。
(六)由能力訓練變為思維訓練。即鉆研教材時找準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訓練,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如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一課,教師結合課文特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訓練有感情朗讀的同時兼顧訓練學生邊聽邊想,并能抓住要點回答問題等語文能力,這樣既有側重又不失全面,教學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保證學生全面發展。
二、鉆研教法,重視訓練是愉快教育的核心
(一)滲透學法。訓練有序的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的教法體現著學生的學法,對學生學會學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鉆研教法,要重視滲透學法,逐步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二)手段創新。訓練愉快教育的思想是變“苦學”為“樂學”,學生學的有興趣才能樂學,成為學習的主人。學語文就是要對作者的人生經歷感同身受,但有些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們便利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熱愛語文課的內在動力,使愉快教育隨著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邁向高層次的需要。
三、面向全體,發散延伸是愉快教育的目的
(一)體現“三情”,創造和諧氣氛。師生關系的和諧主要體現在教師之情、師生之情、同學之情這“三情”中。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師生理性與情感的動態交往過程,師生關系在教學中起著一種潛在的“中介”作用,即知識傳授、智能發展、品德教育、美育陶冶、行為感染等,這些要通過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才能實現,因而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的關鍵。
(二)發散延伸,創造樂學氣氛。愉快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樂學、主動學、會學,這也是素質教育追求的至高境界。要達到這一目標,我們教育學生不能僅滿足于課堂上、教材中的知識,要引導學生把課上學的知識延伸到課外,去獲得更淵博的知識。
總之,愉快教育是素質教育成功的一大體現,教師在愉快教育上下的功夫要遠遠大于學生,這樣,學生才能在真正的愉快教育中感受到素質教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