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風華
新課程改革中強調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學習中要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上不僅讓學生學會知識,還要發展學知識的能力。“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能夠自由、創新的學習,它是在老師的點撥下進行有效的、有創造性的一種學習活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摸索中,我總結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幾點做法,以供借鑒。
一、營造氛圍,自主參與
課堂上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是自主合作學習模式開啟的關鍵。這種學習模式就是在課堂學習中,老師發揮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發揮的主體作用的相互融合。其中,老師的主導作用是關鍵。如果老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好,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定會更加凸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老師的主要任務是“導”而不是“講”,學生的任務就是“學”并不是一味地“聽”,需要老師巧妙的引導來促進他們主動學習。所以,老師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做好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與引導,同時加入學生的學習活動,與他們平等交流,探求新知。學生身心愉悅,思維積極,樂于參與,學習變成輕松愉快的活動,高效課堂達成順理成章。
二、養成良好習慣
自主學習習慣要成為一種能力,就需要老師持之以恒的培養,要把這種學習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當中。因此,我們對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科學引導。
(一)問題引領,尋求新知
問題的提出是探究性學習的基礎,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前提。老師可以通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激發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去主動地產生學習欲望和需求。因此,問題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能鞏固新知,還能激勵學生的積極性,能夠主動地去參與活動,并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會“自主學習”。
(二)勇于質疑, 勤于思考
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創設活潑、融洽的氣氛,給予學生質疑的空間,讓他們擁有思考的動力,把學習內容中的問題跟學生具有的知識經驗間的沖突設計成突破口,引導他們去探究,活躍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勇于思考,樂于思考,從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我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就努力營造這種氛圍,給學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間,要大膽地發表自己獨有的想法。學生在這樣無拘無束的環境中更好地聯系生活實際去交流,從而有了思維的碰撞并產生思維的火花,課堂效率很高。
(三)踴躍創新,自主互動
課堂教學中,老師不但要讓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而且要鼓勵他們大膽地創新,要有自己的思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能自主選擇資源和學習的方式,有了創新思維,進行自主互動學習,這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
(四)敢于放手,自主學習
老師在課堂教學時應該學會放手,多給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讓他們真正擁有學習的自主權,積極踴躍地參與到學習中,主體性便會充分展示出來,“自主學習”的能力便順勢而成。
所以,老師們要把獨立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去創造。我們要學會放手,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