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文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個性化教學設計要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以獲得更為感性的經驗,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想象;注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能充分給予關照,尊重個體感知,以打開個體想象的大門;引導學生關注相關材料豐富認識,以發展兒童的空間想象能力;引導兒童積極參與合作、充分體驗生活、積極實踐,不斷豐富生活經驗,為發展良好的想象力創設條件;不刻意追求圖畫的完整與美觀,重點關注學生的創造力發展。
情境控制是創新精神培養的關鍵因素。眾所周知,美術作品在表現上往往是靜態的呈現,然而我們關注到它所表現的內容又往往是動態的。由動態向靜態的轉變本身就是一種創造,畫疾馳的汽車、飛翔的小鳥、流動的溪水等,用靜態作品來表現動態美也是美術的一種表現手段,重在創造的美術創作學習活動,要求教師尤為注重在提供素材、指導觀察素材的過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間創設,這是引導學生與素材產生共鳴的主要手段。
語言交流為創新精神培養保駕護航。語言是教學中的主要交流手段,語言可以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共鳴,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平等公開的,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課堂氣氛也異常高漲,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到了提升。
現代教學要求教師成為學習的參與者、傾聽者、指導者,關心學生的學習動態,幫助學生開展學習。但是對于創新來說我們更多的應該是尊重、支持與鼓勵。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教學中教師做一個寬容的激勵者更為重要。創新精神的培養要求教師關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發現其思維的閃光點并加以引導。
在美術教學中創作的個體行為與小組合作的團體行為兩者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開展的,美術創作的個體行為是對個性認識與想象的體現,而小組合作可以有許多好處:認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創造等。學生間的平等交流不僅會提升學生的交流能力,更能在碰撞中產生思維的火花,再結合自身的創造性認識,無疑對創新能力的發展很有幫助。
創新精神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工程。美術創作的個體獨創行為決定了美術創作的“創新性”存在,只有具備創新精神的個體參與才能呈現出個體的創新能力,學生求新、求異的思想在創新精神的感召下必然升華為美術創作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