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愛榮
智力障礙學生的自控能力及認知能力偏弱,在對他們進行良好飲食習慣培養時,教師需要保持耐心,需要講究策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具體策略如下。
一、調整心態,樹立持續教育信念
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過漫長的等待,特別是對智力障礙學生的教育,智力障礙學生學習速度慢,記憶力弱,學習知識后很快就會遺忘,需要教師多次反復教授同一知識。此時,教師需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疏導:智力障礙學生學得慢是很正常的,教師要堅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繼續投入到智力障礙學生的教育工作中,直至達成該知識點的教學目標為止。比如,智力障礙學生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過程中,有些學生在吃米飯時經常吃的到處都是米粒,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先用勺子舀起少量米飯,再慢慢放入嘴里,防止米粒掉落,之后再進行咀嚼。一次學不會,可以多次練習,對有進步的學生給予適當的獎勵,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會更有勁。教師要調整心態,不要著急,要引導學生反復多次、多次反復的練習,終有一天學生會學會。
二、開展教學,呈現良好飲食方式
目標指導行動。只有讓智力障礙學生了解了什么是良好的飲食習慣,怎樣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逐漸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知道營養均衡的重要性,知道不挑食、不偏食、講究衛生、吃飯不說話等都是良好的飲食習慣。由于智力障礙學生逆向思維弱,對他們進行教育時,應多采用正向教學,避免舉反例。因為有的學生可能因為無法理解“不”的指令,而將教師所舉的反例誤認為是良好的飲食習慣。另外,還可以通過情境模擬的方式,來規范學生的飲食習慣,指出存在的問題并積極糾正,強化良好的飲食習慣。比如,在教室學習養成飯前先洗手的良好飲食習慣時,把教室裝扮成餐廳,課桌為餐桌,講臺為洗手處,下發餐盤(方形紙片),塑料勺子。吃飯的第一步是先洗手,看大家在吃飯時有沒有先去洗手。有的智力障礙學生去講臺洗手了,有的則拿著勺子準備“吃飯”。這時候,就可以表揚到講臺洗手的學生,再次強調吃飯前要先洗手。對于沒有首先去講臺洗手的學生再次進行情境模擬,直至該類學生吃飯時的第一反應是先洗手為止,并給予鼓勵和表揚,強化飯前先洗手這一良好的飲食習慣。
三、制訂獎勵措施,強化良好飲食習慣
行為習慣是人們通過長時間的重復練習形成的一種穩定自動化的行為方式,飲食習慣亦是如此。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采取一些輔助手段,如制訂獎勵措施,幫助智力障礙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在選擇方法上,可采用積極性獎勵,讓智力障礙學生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并繼續為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而努力,讓學生逐漸認識到自己飲食習慣的重要性,消除不良飲食習慣,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比如,有的學生會一邊說話一邊進食,當發現學生吃飯說話時,一開始教師可以語言提醒,告訴他吃飯說話不文明。在學生改變一邊吃飯一邊說話的行為后,可以表揚學生,并將如小紅花等物品作為獎品,以此激勵學生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在進行獎勵時,教師要掌握好表揚和獎勵的度,具體如:什么情況下對學生進行贊揚,什么情況下對巧妙地指出不足,引導學生改正不良習慣,而后給出獎勵等。此外,教師必須把握時機,當學生自覺改正不良習慣時,教師必須要及時給予贊賞和獎勵。
四、家校合作,踐行良好飲食習慣
“最完備的教育模式是:‘學校——家庭教育,學校和家庭是一對教育者。”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寫道。家校合作,可以讓智力障礙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這一教育目的達成一致,可以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家校共育,關鍵在“共”。學校和家庭的配合程度,影響著智障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學校教育是主體,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最重要場所;家庭教育是基礎,是對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教師應當盡職盡責,擔負起學生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責任,家校合作達到“1+1>2”的效果。關注學生的成長、關于教育目的的探討、關乎成長經歷的分享等,能在教師與家長之間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橋梁。學校里智力障礙學生學習如何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家長了解內容后,在家指導和監督學生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于不良的飲食習慣進行糾正,并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幫助智力障礙學生早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智障學生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不是組織幾次簡單的活動就可以實現和達成的。它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長期堅持,耐心地、百折不撓地、不厭其煩地幫助和等待,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運用多種教育方式,進行反復的科學強化訓練,日積月累地進行教育輔導工作。而智力障礙學生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需要老師正確了解智力障礙學生,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形成家校教育合力,這樣,智力障礙學生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會取得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