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珊
智障學生因自身特殊性,他們的思維多停留在具體形象性思維階段,抽象性思維能力較弱,感受性、記憶力、思維發展以及注意力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智障學生不能長時間地保持對事物的熱情和興趣,但對新鮮事物仍然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師可以抓住學生這一特點,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培智語文課堂中,讓智障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一、探尋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生興趣的契合點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能引起兒童對知識的注意,但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是先天具有的,要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培養。智障學生的注意目的性和自我約束能力等方面較弱,更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教育心思。教師需要潛下心來,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深入地了解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方式,讓學生能夠敞開心扉,進而找尋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點,以此來吸引學生關注課堂,投入學習。如學生對美食很感興趣,在教學有關傳統節日的課文如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我會給學生們準備月餅、粽子、雞蛋等習俗美食,讓學生在品嘗美食中感受不同節日的飲食文化并跟說句子,有效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二、巧用多種教學策略,提升學生注意力品質
智障學生感知覺緩慢、有意注意保持時間短,很難長時間保持對一個事物的集中關注,學習熱情也無法長久地保持。針對學生特點,需要教師因材施教,不斷調整教學策略,為學生量身打造獨具特色的教學方法,盡量選擇與學生興趣愛好緊密聯系的教學手段和內容,有效地融入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例如在引入正式的課題之前,教師可以通過生活情境交流、講故事、動畫播放視頻導入等各種形式,不斷地引入或推出有意思的東西,維持學生的注意力品質,讓學生對課堂內容產生好奇心和探索欲。以課文《問好再見》為例,教師在導入環節創設情境,用交談的方式與學生互動,詢問學生每天在學校與家長分別時會怎樣用語言表達。讓學生進行場景的回顧,引導他們發揮自己的記憶力和想象力,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再借用傳統故事中的經典話別場景,向學生傳達有關問好和再見的相關知識,這種別開生面的課堂開場,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故事化的方式讓學生學會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方式。
三、多感官體驗,構建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
智障學生對外界的環境和評價較為敏感。要想在語文課堂中有效地對智障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滲透,需要教師構建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正視自己,在放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進行學習,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例如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及實物加強教學直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等,讓學生從單純地在聽覺上接受新內容的講解,變為從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個方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還可以帶領學生親身體驗和感悟,以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如學習《端午節》一課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首先為學生播放視頻,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對傳統節日的由來及習俗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利用圖文對照的形式,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最后創設機會,帶領學生一起采摘艾葉,學習艾葉煮蛋,到餐廳一起包粽子、吃粽子,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進一步了解節日的習俗。在傳統文化氛圍的熏陶下,樹立起學習的信心,敢于展現自我和表達自我。
四、弘揚傳統文化,踐行知行合一
“力行而后知之真”,學習傳統文化的目的在于提升生命境界,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言行得體。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教給他們處世之道,教師不能拘泥于課堂,還要通過將課堂內容延伸到生活領域,課堂內外齊頭并舉,讓學生學會用課堂上所學知識指引生活實踐,來充實自己。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文化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認識傳統文化,并對傳統文化產生民族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課堂上可以開展知識競賽、繪畫比賽及唱歌和跳舞比賽等活動。如教學《日月明》一課時,讓學生給日、月、田等簡單圖片涂色,然后拿著圖找另一半拼字比賽,讓學生將自己在教材中所學習和感悟的知識,以畫面的形式通過繪畫展現出來,使平面化和概念化的知識更具生動性和立體性。再如在教學《對韻歌》時,教師可以采用播放相關音樂或歌曲,讓學生進行跟唱和展示,在歌詞傳唱的過程中體會文章的基調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引發學生的共鳴。課外文化實踐活動可以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鞏固。例如清明節引導家長帶孩子在家里進行繪彩蛋、碰雞蛋活動,中秋節布置學生們回家和家人一起吃月餅賞月亮等,春節引導家長帶孩子貼對聯和福字、一起吃年夜飯、拜年等等。通過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找尋生活中傳統文化的存在印記,強化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印象,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培智學校的教師應當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的重要價值和作用,而不應將目光局限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上,培智學校的學生更需要得到的是周圍環境及人對其的心理關懷和價值引導。因此,要牢牢地把握培智學校語文課堂的思想滲透作用,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其進行有效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