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震
(天津音樂學院 天津 300171)
后現代主義最初誕生于20 世紀60 年代的西方國家,在20 世紀末極具影響力,它揭示了人類社會進入21 世紀前在意識形態、精神方面發生的深刻變化,并迅速沖擊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到了21 世紀,經濟全球化全面爆發,后現代相關思潮和應用逐漸對中國人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產生了影響。作為在大眾群體中承擔信息傳播功能的大眾傳媒,更是避無可避地帶有了后現代主義的特征,包括我們接觸最多的報紙、電視、廣播、雜志以及現在的新媒體等。隨著互聯網的普遍性運用,新媒體在現代生產生活中已經占據了極大的空間,傳統的以報紙、電視、廣播等信息發送者為中心的一元化信息傳播模式不復存在,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送者和接收者。比如微信、微博等作為信息的發送與接收的客戶端,已經成為教育、藝術、商務工作等不可缺少的工具,像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也已經成為個人、企業或者組織重要的信息發布平臺。
進入21 世紀后,由于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和后現代文化的傳播,國內流行歌曲的傳播與發展達到了鼎盛狀態,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優秀的原創作品,其中大部分都注重融合社會主流價值觀以及對美學的追求、對形式的強調。流行歌曲也越來越注重包裝和營銷。在營銷方式上,流行歌曲更傾向于娛樂化和平面化,也導致了“網絡音樂”和“神曲”的出現,這便是因為21 世紀初期展現出了一個不同于20 世紀90 年代的后現代娛樂環境,這同樣是大眾傳媒的轉變為音樂傳播帶來的影響。
1.音樂創作多元化
我國的大眾傳媒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并形成了產業化特征。媒體在各行各業都發揮著深刻的影響作用,甚至在政治、經濟等領域也有著廣泛的影響。大眾傳媒的發展極大豐富了大眾文化生活,尤其在音樂傳播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使音樂創作向多元化進一步發展。隨著大眾傳媒的不斷發展,音樂藝術也隨之呈現爆發式繁榮,音樂創作的內容和形式相比較之前有了更大的改進和創新,大眾傳媒還為音樂興趣者的聚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這些音樂愛好者是音樂受眾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很大的消費潛力,這從側面也為音樂創作提供了強大的生命力。伴隨著音樂創作行業的刺激與消費現象的增長,其他相關行業如教育、媒體、出版等,其發展速度也十分可觀。
2.傳播方式更多樣
從音樂傳播現狀來看,音樂傳播的方式、途徑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大眾傳媒興起以前,人們接觸古典音樂的方式只有買唱片、聽現場演出等,這是非常局限的,因此也決定了音樂受眾范圍較小。但如今年齡稍微小一點的孩子可能都沒有見過唱片、光碟、磁帶,這都是由于大眾信息傳遞技術的快速進步。進入21 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充斥著互聯網的蹤跡,相比于傳統媒介,音樂傳播的方式不可謂不多。例如各大音樂平臺與網站,人們欣賞音樂變得輕而易舉,從而直接導致音樂在人類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
1.音樂創作重形式而輕內容
目前很多音樂作品大都尋求不同于前人的和弦、配器,只注重音樂形式上的噱頭,這樣會導致音樂創作失去本身應有的內涵,音樂的本質在很大程度上被膚淺化了,甚至一些經過大眾傳媒傳播后爆火的口水歌的音樂精神與本質都已經不復存在。這無疑會對缺乏判斷能力的觀眾產生惡劣的影響,特別是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們很容易就在其中迷失了自我。
2.音樂知識產權濫用和盜用
隨著大眾傳媒的迅速興起,音樂產業相關領域發生了很多違反音樂知識產權法的現象,比如一些音像制品商家違法出售盜版音像制品,極大地侵害了創作者或版權所有者的利益,甚至許多企業不管不顧,直接將聽到的音樂用于廣告和盈利,他們不在乎也不懂得音樂版權的重要性,雖然知法犯法的主體在少數,但這無疑使音樂市場開始出現混亂。最近幾年,隨著大眾傳媒的傳播與普及,國人逐漸意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但竊取和濫用音樂知識產權的現象仍然沒有完全消失。
3.音樂傳播的商業娛樂化嚴重
后現代社會大眾傳媒的明顯特征就是娛樂性至上,“消費偶像”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傳媒上,娛樂性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此音樂在今天的市場傳播中是被商品化和物化的存在。這直接導致了音樂創作者混淆了衡量作品好壞的標準,只將經濟效益作為“產品”最重要的衡量標準,甚至是唯一衡量標準。創作者的自我認知與定位越來越不清晰,從而導致創作者只能套用模板和公式進行音樂創作,運用這種方式創作的音樂作品十分局限,大都有抄襲的嫌疑,并且商業味十足。音樂傳播在這一點上也未能幸免,越來越多的“垃圾”音樂在國民日常生活中出現,從十幾年前的“網絡音樂”,到如今的“某音神曲”,一些所謂的網紅正在輸出著大量的快餐音樂,整體音樂質量越來越差,甚至如今以“國風”為背景打造的所謂國風音樂也大都是粗制濫造的產物,音樂傳播的泛娛樂化越來越嚴重。
首先要說明的是,此體系是針對音樂傳播的扶持項目。前文已經提到,目前音樂創作重形式而輕內容,音樂創作質量是音樂產品傳播的最優先因素,雖然目前音樂推廣渠道相對來說更為廣泛,但無論渠道數量的多少,如果音樂產品的質量低下,那么推廣也毫無價值可言,因此建立原創音樂創作體系,制定原創音樂作品的高標準,提升原創音樂作品的產出質量,是音樂傳播的首要措施。
建立音樂推廣體系是與原創體系相輔相成的,其建立的價值在于有針對性地將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推廣給受眾,該體系的顯著特點是可以將音樂按類型進行分類推廣,然后通過現代大眾媒體形式傳播給不同的受眾群體。這種方式需要同主流音樂媒體進行深度合作,依靠大數據,按照受眾的聽歌喜好,每日進行相關類型的音樂推薦。這種方式目前主要應用于流行音樂的推廣,但是筆者認為這種方式同樣適用于其他類型音樂的推送。因為盡管目前流行音樂傳播廣泛,但受眾的音樂品位仍不盡相同,也可以幫助像藝術歌曲、民族音樂等小眾類型但富有內涵和藝術性的音樂進行推廣,以獲得更多受眾。
資金問題是建立原創音樂的創作與推廣體系不得不優先考慮的問題,在建立原創音樂創作與推廣體系的同時,著重建立對應的資金運營體系是重要保障。音樂創作方面的資助問題的解決對于國內來說可能較為困難,因為對于國內某些有能力資助的群體來說,其中一部分人會將資助的目光放在利益回報上,而原創音樂的扶持項目在短期內獲得回報效益的可能性較小。一旦獲得了資助,音樂創作與推廣體系的建立便成為可能。很多原創音樂人的生活根本無法得到保障,資源、渠道、機會等多方面因素的缺乏導致他們無法通過音樂養活自己、養活家庭。因此,根據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原創音樂體系的建立加之資金體系的完善會使很多原創音樂人在滿足經濟需求之后,逐漸想要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重新加入或者更有激勵性地投入音樂創作中,如此就會有大量的優質原創音樂作品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當各大網絡音樂平臺開始收費時,消費者罵聲一片,有人認為音樂創作出來就是讓人聽的,不應該付費,這也導致了盜版音樂網站、制品的興起。因此,對于中國音樂版權的保護除了法律層面的健全外,還應當使版權人熟知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方法與必要性,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大眾消費者的版權意識。比如在音樂收聽界面明確標注“尊重音樂版權”“保護版權,人人有責”等提示,或者拍攝具有相關價值觀傳達的短視頻進行宣傳,幫助大眾消費者建立起“版權保護是非常必要的”觀念,引導大眾消費者認識到音樂也是產品,其也應當享有與其他產品一樣的被購買權。另外,還可以通過原創音樂作者與歌手在個人社交媒體平臺拍攝相應短視頻,依靠其影響力呼吁大眾消費者支持原創音樂、支持正版音樂。提高大眾的音樂版權意識對于加強音樂版權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以上兩種方法,可以行之有效地提高大眾的音樂版權意識,從而起到加強保護音樂版權的作用。
在通過短視頻平臺提高大眾消費者的版權意識的同時,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也應當建立和完善相應的付費、獎懲制度。合法的、完善的付費標準的建立會保證正版音樂的輸出,促進音樂產業的良性發展。我國目前的主流網絡音樂平臺大都具備會員、音樂包等付費模式,但這種模式仍是初級的網絡音樂版權保護方式。為了促進音樂傳播以及消除大眾傳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更精準統一的付費機制。當消費者購買產品時,產品的質量肯定是消費者首先考慮的因素,這在音樂產品上同樣適用。和影視產品的畫質選擇一樣,當聽眾搜索、下載音樂時,音質的高低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主要的音質選項有最高級別的“無損品質”、稍差一點的“高品質”以及最低級別的“標準音質”,某些追求音樂聽感的人可能會購買高質量的耳機,那同理我們也可以在音樂質量上進行提升,聽眾會為了追求高品質的音樂而選擇購買高質量的音樂產品。隨著大眾傳媒的日益成熟,市場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意識到了音樂版權的重要性,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擺脫了陳舊理念,愿意為音樂制品付費,不同音質的付費標準在未來會變得更加統一和準確,這樣既可以滿足大眾消費者對于不同音樂品質的需求,又能在符合保護音樂版權的條件下,更進一步促進音樂的良好傳播。
后現代視角下的大眾傳媒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為音樂傳播帶來了新的模式,使音樂傳播有了極大創新,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也導致了音樂產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我們應當要取其精華,好好利用,使除了流行音樂之外的更多經典音樂體裁都能通過大眾傳媒獲得更多受眾,使音樂產業規范化,這關乎我國未來音樂產業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