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晨暉
(山西工商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62)
“渾身板”,又名“花板子”,是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當地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是一種節奏律動、舞姿優美且有健身效果的民間舞蹈,表演者手中持著三片系在一起的檀板,擊打身體部位。“渾身板”作為地方傳統藝術的瑰寶,需要保護、傳承、弘揚。首先,“渾身板”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渾身板”有幾百年的歷史,它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翼城當地民眾的實踐,對“渾身板”進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當地的民間習俗、風土人情、社會文化,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其次,翼城“渾身板”不僅舞姿獨特,而且配有比較完善的鼓譜,對其進行研究,還能為音樂與舞蹈學等學科研究提供借鑒。最后,翼城“渾身板”優美的舞蹈姿態,給人們以新穎獨特的視覺感受,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
2021 年5 月,翼城“渾身板”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渾身板”能夠成為極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這種地方色彩濃厚的藝術表演形式,浸潤著唐堯文化和三晉文化,對于開展相關歷史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二,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渾身板”作為民間舞蹈類型之一,本身屬于藝術范疇,它豐富了舞蹈藝術領域。其三,本身實用價值大。“渾身板”便于推廣,符合大眾的文化需求。當地民眾通過“渾身板”表演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豐富日常文娛活動類型。
經過實證探索與分析,“渾身板”進入高校后,有以下好處:
首先,有助于探索“渾身板”的發展路徑。“渾身板”進入高校后,由于處于新的環境中,文化氛圍、面向對象都發生了變化,也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或創新,以滿足高校學生的需求和更好地融入校園文化。在這一過程中,“渾身板”的傳承與弘揚者需要探索“渾身板”的發展路徑,這就為“渾身板”的創新發展積累了經驗。
其次,可以豐富大學生的文化生活,增進大學生對翼城民風民俗民情的了解,鼓勵他們主動擔當起傳承“渾身板”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責任,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責任心和點燃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
最后,有助于弘揚我國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研究在高校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傳承等學術研究提供參考,促進地方文化事業的發展。
為推動高校青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揮山西本土的舞蹈特色,在推動“渾身板”進校園時,應充分注意和利用高校的校園特點,包括環境特點及學生特點。
首先,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渾身板”的理論知識。高校文化氛圍濃厚,學生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學習能力。在高校民間舞課堂教授“渾身板”的起源、形式、特點、風格等基本知識,滿足學生對多元化知識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打開接觸“渾身板”的大門,增進學生對“渾身板”的了解。
其次,可以開設“渾身板”相關的實踐課程。“渾身板”作為一種民間舞蹈,側重實踐,要感知其魅力,必須有相關的體驗。在教學活動中,與理論課相比,舞蹈課程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渾身板”的積極性,因為它能調動學生動起來、跳起來。學生在舞蹈課上自由發揮,通過“渾身板”表達情緒,能切身體會到“渾身板”的靈魂所在,從而自主傳承、推廣“渾身板”。具體來說,可以結合高校教育模式編創一套新的“渾身板”動作,在傳統“渾身板”基本動作元素的基礎上加入創新元素,滿足高校學生的創新需求。在高校舞蹈系開展“渾身板”進校園的特色舞蹈教學活動,發揮專業人員的優勢與專長,推進“渾身板”的傳承與發展。
此外,對于舞蹈類專業高等院校,可以組織教師和學生去翼城當地學習“渾身板”。“渾身板”的形成、發展與翼城當地的經濟、文化狀況息息相關。高校都設有社會實踐類課程,教師和學生可以趁此機會進行實地考察,從而更深入地挖掘和提煉“渾身板”相關文化,在感知、討論、理解“渾身板”的基礎上,主動分析和合理創新舞蹈動作元素,在舞蹈類專業高校探索出一條適合“渾身板”發展的道路。教師還可以在實地考察的過程中拓展思維,不斷搜羅各種舞蹈素材,指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素材進行動作練習、組合創作、劇目編排、匯報表演等
各民族民間舞蹈具有獨特的內容形式,這與當地的生活環境和勞動方式密切相關。翼城“渾身板”的基本體態為:站立姿態,下半身動作以大八字位為基準,頭頂以脊柱為中心軸向上,后背始終保持挺拔,但在一些動作中會向前四十五度“含”或向后四十五度“仰”。“渾身板”總體舞姿挺拔,舞者帶有輕松自然的表情,眼神堅定地注視前方,舞蹈動作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豁達胸懷與樂觀心態。“渾身板”之所以呈現上述體態特征,是因為受到農耕文明的影響。在“渾身板”表演中,這些文化的印記十分明顯。大八字位站立和四十五度前傾,是翼城人民在土地上農作,將自己堅實有力的雙腿扎根在這片土地上的寫照。舞姿挺拔,眼神堅定,貼合當地民眾勤勞、陽光的形象。這些都體現了翼城人民對腳下土地的依戀與熱愛。研究“渾身板”的基本體態并對“渾身板”進入高校課堂進行探究,是對翼城文化的有效解讀,使我們能在飛速發展的社會中放慢腳步去感受“渾身板”文化的力量。
筆者在對“渾身板”進行考察時發現,“渾身板”中的基礎動作數量較少,更多的動作是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有相對突出的主體特征,但基本上已經社會化。所以,教師需要在基本動律的基礎上對“渾身板”的動作進行處理,使動作具有規范性且能滿足高校課堂教學的需求。
“渾身板”既有比較抽象的大幅度動作,也有較為抒情的情緒化表現,但是無論哪一種都有明顯的基本動律。這一基本動律是“渾身板”的主心骨,貫穿于所有動作,指在每次用檀板擊打身體各部位時下肢都要做屈伸運動。“渾身板”進入高校后,其基本體態具體可表現為:雙腳踏地、跳躍、顫膝、含、仰、轉腰、頂胯。在做屈伸運動時,要注意不能死板地上下起伏,而要在檀板擊打身體部位時表現得自然,表現出一種剛強、沉著、率真、豁達的風格特征。“含”的時候需要自然低頭并且身體向前傾斜,“仰”的時候動作幅度一般較大并伴隨情緒的上揚。翼城縣“渾身板”的特色是從整體動作中表現出沉穩、強健、淳樸、豪爽的精神面貌。“渾身板”表演者需要不斷變化動作,其膝蓋也伴隨著動作不斷屈伸,在用檀板敲擊身體部位的同時,身體做相應的起伏動作,且情緒不停變化,時而激情洋溢,時而低沉收斂,再加上隊形的變換,動作元素一下子就顯得豐富起來了。
筆者在學習期間對“渾身板”的藝術特征、動作元素進行了篩選,在保護“渾身板”傳統技術形式的基礎上,對“渾身板”進入高校做出了創新性實踐。筆者抽調一、二年級的學生,對他們進行“渾身板”基礎動作的統一教學,設計出“一含二頂三靠”的特色教學步驟。對于每一個舞蹈組合,筆者都細心打磨,還設計了特定的培訓方法和動作結構,并根據學生的總體接受能力,進行難易度的調整。筆者將“看”與“練”加入課堂中,讓學生了解“渾身板”的相關知識與意義,試圖以觀察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渾身板”的興趣。
在編創“渾身板”教學組合時,要做好準備工作,充分表現出動作的加工層次與結構層次相結合的藝術效果。筆者根據“渾身板”教學組合的基本內容,著重教授“渾身板”組合中的舞蹈動作,制定多種教學形式,做好每個階段的層次處理,使組合的動作結構之間具有嚴謹性,難易程度分配均勻,“渾身板”動作與音樂節奏緊密結合。在這樣的情況下,“渾身板”組合的內容才能最大程度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對學習“渾身板”產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舞蹈熱情。
在“渾身板”進高校的實踐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感知音樂的能力,如讓學生反復聽“渾身板”的鼓點以尋找音樂的節拍,增強學生的節奏感,為學生學習“渾身板”奠定音樂基礎。此外,在“渾身板”教學中,一部分學生會因為對“渾身板”感到陌生而對教師的課程教學產生迷惑。因此,教師還應當指導學生發現“渾身板”的不同表現形式,幫助學生獲得對“渾身板”的不同藝術感受,以提高學生對“渾身板”等民間舞蹈的認可度,從而提高學生對“渾身板”的藝術感知力,最終提升學生對“渾身板”的藝術表現能力。
為了使學生豐富“渾身板”方面的舞臺經驗,增強學生在“渾身板”表演中的表現力,教師還可以協同學校宣傳部,舉辦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主題的舞蹈比賽或面向全校的關于“渾身板”的匯報表演,提升“渾身板”進高校活動的影響力,讓學生擁有學習“渾身板”的獲得感、成就感。
中國的民族藝術豐富多彩,民族民間舞蹈則是其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石”的象征。在高校舞蹈教育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舞蹈,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一項神圣的歷史使命。
首先,發掘本土特色,傳承發展民族舞蹈文化。地方上的藝術文化,展現了當地人民的精神風貌、審美情趣、文化積淀以及對生活的熱切期盼。“渾身板”作為地方舞蹈文化的代表之一,是祖祖輩輩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挖掘、創造、實踐而來的,逐漸成為地方活態文化。
其次,高等院校作為教育文化機構,有著挖掘、傳承文化的責任和義務。自20 世紀以來,舞蹈文化作為藝術文化中最能表現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類型之一,反映并影響著節日氛圍乃至日常生活。隨著年輕人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加上高校舞蹈專業教育的發展,大學生對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高校趁此時挖掘與傳承非遺舞蹈文化,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最后,發展地方特色文化,培養高素質特色人才,是新時代發展的需求。人們在對本民族或本地文化的不斷挖掘中,在耳濡目染中,逐漸形成了對本民族或本地文化的自豪感,從而堅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高校中,尤其是音樂和舞蹈專業,開展非遺舞蹈課程,將特色文化引入課堂中,能夠起到傳承和發展民族特色藝術文化的作用。培養高素質特色人才,并將他們納入教學、研究隊伍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