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婷
(西安音樂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00)
“具身認知”又稱“涉身認知”或“體驗認知”,是第二代認知科學的產物,我們可以從兩方面理解其含義:一是身體參與認知,人們的肉身體驗及其行為活動方式是認知發生的基礎,這是“具身認知”理論的核心內涵;二是認知受環境影響較深,認知并不局限于主體的內部,還受外部因素——環境的影響,人們通過身體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來促進認知的形成和發展。于是,便有了“認知存在于大腦之中,大腦存在于身體之中,認知附著于身體的各種感官所產生的的經驗,而身體是融入在不同的物理、生理和文化環境中”“認知、身體、環境三者是相互嵌套,不可分離的”這種結論。近年來,具身認知理論研究逐漸受到音樂教育領域的重視。本文以具身認知為依據,探究該理論對音樂教學的價值和實施策略,以期為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的革新開辟新視角。
作為一門集聽覺、時間、表演、情感于一體的藝術,音樂離不開身體的感知、運動。例如人類文明早期就顯示出音樂與舞蹈的淵源,無論是古希臘時期的“音樂”,還是中國上古時期的“樂”,都是以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綜合形態出現;演奏家、歌唱家以不同的身體姿態來表達情感、詮釋作品;幼兒聽到歡快、活潑的音樂便會興奮地手舞足蹈等。人們將音樂帶來的美妙心靈體驗,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通過各種身體姿態、肌肉動作表現出來,人的身體既是具有能動性的感覺通道,也是音樂、情感、思維的外化。這足以證明流動的音樂與生理,甚至是心理的運動有著深層次的關聯,音樂和身體的關系正是立足具身認知理論、秉承“身心一體”哲學觀的體現。
傳統音樂教學一直存在“講授型課堂”“脖頸以上的學習”的問題,理性、被動的音樂認知模式違背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育初衷。這種“重智輕體”的教學理念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阻礙了學生探尋音樂之美的腳步,導致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呈現出淺顯、零碎的特點,埋沒學生的天性、靈感和創造力。而具身化音樂教學明確指出:教師“教”的旨趣首先在于如何激勵學生獲得豐富的身體經驗。理性邏輯思考不是學習音樂的關鍵,重點是以聽、唱、奏、動等方式體驗音樂,體驗的過程也是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經驗”不僅包括掌握相關知識技能,還有控制身體運動的協調性、提高感知的敏銳性、積累審美素養以及培養一系列綜合思維能力。學生獲得學習成果,不是在個體范圍內建構知識體系,而是積極融入群體、與他人進行合作與探究、對話與理解的結果。“我們是在主體間性中萌發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我們不是一個孤獨的、自主的創造物,更不是以一種個體的方式,單獨地在我們的頭腦中建構世界。相反,我們是通過他人了解這個世界”。由此看來,從“離身”到“具身”的價值取向轉變有助于音樂課堂轉變“教”與“學”的理念,跳出傳統教學模式的困境,真正促進學生全身心的和諧發展。
關于音樂的起源有眾多說法,無論是“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的模仿說,還是集體勞作中協調動作與節奏的勞動說,抑或是頗具神秘色彩的巫術說、宣泄過剩精力的游戲說等,雖說法不一,但均顯示出在音樂誕生之際,實踐便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實踐性是音樂的本質特點,相應地,音樂教育同樣也具有實踐性,脫離實踐的音樂教育只會變得呆板木訥,毫無靈魂。
具身視域下的音樂教學關鍵在于使學生身體的主體性得以回歸,擺脫“靜聽式”學習。這要求教師從音樂藝術自身的特點出發,借助聽、唱、動、舞、奏、演等多種形式,巧妙應用國外教學法,激發、喚醒學生的藝術感知和肢體表達,將內隱的音樂感受轉化成外在的身體語言,在多樣化的實踐中感知音樂、發展才能、內化知識。與此同時,音樂學習的實踐成果也會直觀地反饋給師生。教師會敏銳地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剖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尋找解決辦法,有助于完善教學設計;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在此過程中清晰感受到自己的情緒狀態、參與狀態、掌握程度等,有利于進行自我調整和反思。具身性音樂教學對實踐的強調,意在讓學生通過切身參與實踐獲得大量的直接經驗,深度思考所學所得,將思維與行動、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最后實現“知行合一”。
音樂根本屬性帶來的非視覺性和非語義性,造成了理解層面的多解性和不確定性。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不同的興趣偏好、性格氣質、生活經歷、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生理、心理因素決定了音樂作品引發的情感體驗中帶有一定的主觀性,這些差異同樣體現在歌唱、器樂演奏、形體動作等方面。但音樂藝術的可貴之處在于它既具有普遍意義上的審美價值,也能容納鮮明的個性特征。所以,身體動作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恰恰體現了學生對音樂的個性化理解和表達。具身性音樂教學不只解放了學生的身體,也活躍了他們的思維和情感。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不再是抽象表征,而是融入自己的見解和想法的個性化解讀,利于發展學生的想象力、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增強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既體現了核心素養所要求的內容,也符當今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學生的創新意識又能推動社會從不同角度理解音樂的形式結構和表現要素,這也意味著音樂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創新發展空間,幫助他們積累豐富的動作語匯和表現技能;教師還要善于捕捉、鼓勵學生在創造活動中的閃光點,進一步引發他們即興創編,用自己的理解詮釋音樂,形成開放、多元的音樂課堂氛圍。
知識是認知主體、認知對象和環境三者發生交互作用共同生成的產物。環境不僅影響著認知活動,還是認知活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認知主體和認知對象兩方互動的過程和結果都離不開外部環境的隱性參與和滲透。有效的教學情境是身心體驗的必要條件,具身性的音樂課堂理應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設計:
1.回歸真實、鮮活的生活世界。
教師應打破音樂藝術“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印象,從學生身邊熟悉的音樂和相關現象入手融入生活元素,逐步培養、引導學生的自信心和探索愿望,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例如,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將他們喜愛的流行音樂、通俗歌曲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聯系、體味生活中的聲音素材,如雨滴聲、火車轟鳴聲、動物叫聲等音樂元素;講解特定歌曲時,注重挖掘其時代內涵、人文背景等。
2.利用多媒體將音樂內容可視化。
使用視頻、音頻、投影儀、MIDI 設備等現代化工具,帶來聲畫并茂、視聽結合的課堂效果。此時此刻、此情此境下,學生的感官的功能被放大,能夠很快“入境”,誘發相應的身體行為;同時互聯網的應用為音樂課堂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音樂資源的及時共享性,有利于更新、完善學生的認知體系,拓展其音樂文化視野。
3.發揮語言的魅力。
在音樂課堂中巧妙應用語言手段進行教學,可以發揮奇效。具體作用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用語言編創故事、渲染歌曲氛圍,自然過渡教學環節,學生在繪聲繪色的語言之中展開想象,仿佛身臨其境;二是從語言朗誦中體會音樂的旋律美、節奏美、意境美。語言的語氣、語調、語速等要素與音樂的音高、音長、音色相通,學生在朗誦和賞析歌詞中感受詞曲的融合,體味作品的情感,形成共鳴。
有效的教學情境就像一出“好戲”,教師作為導演兼參與者,在創設情境時應充分研究教材,以發揮情境因素對教學的推動作用;另外,還要考慮到學生作為參與者與情境交互時的能動作用,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最近發展區、生活經驗、性格特點等方面入手,為他們提供發言、探究和展示的機會,致力于達成“境身合一”的學習狀態。
音樂對人的觸動不僅停留在短暫的聽覺印象、千變萬化的思緒和難以言傳的情緒中,想更直觀、更深刻地感悟它,還需要以我們的身體來接觸音樂。具身性音樂課堂應將目光聚焦在學生的動覺體驗上,通過調動耳、眼、口、手、腿、腳等多種感官,給予學生充足的體驗時間,引發學生的聯覺能力,使他們自由地隨樂而動、以動啟思,促進音樂知識的內化。即使是欣賞課,也不能忽略身體對音樂的回應和表現,聽覺與動覺、生理與心理的結合才是音樂教學的核心所在。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課堂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身心特點設置靈活多樣的課堂體驗模式,如:選擇性地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律動、聲勢、朗誦、游戲、情境表演等內容;組織方式可以是個人的、一對一的、小組的或全體的;空間運動的形式可以是圓圈式、U 型、S 型、“8”字型、長蛇式、列隊式等;教學用具可采用奧爾夫樂器、趣味卡片等。需要注意的是:自然、放松的身體狀態是進行良好動覺體驗的前提。教師引導學生“動”起來時,應該從簡單的動作開始,從大肌肉動作過渡到小肌肉動作,從精確動作變為連貫動作,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使學生的身體逐漸打開、舒展,避免學生產生緊張、不自在的心理。
“具身性向他人展示了聽者與音樂的直接聯系,并為學習和教學提供了可辨識、可判斷的線索”。也就是說,音樂課堂中學生的參與情況、情緒狀態、互動情況以及知識的生成情況等都是有跡可循的,這些線索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并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所以,筆者嘗試構建與之相應的身心一體的評價體系(如表1 所示)。
以上四個維度的評價框架只是筆者的理論設想,尚有不成熟之處,還需要落到教學實踐中完善、改進。筆者希望借具身認知理論為音樂教學打開新思路,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估指標不應僅局限于掌握客觀知識,還要重新看到“身體”的作用,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過程、情緒狀態、行為態度等因素,才能更全面地檢驗教學,使具身性的評價成為激勵教學的動力。
“音符堆疊,無盡的音樂聲音響亮,仿佛可以觸摸的到,從千枝萬葉的震顫與涌流不息的波浪中,不斷流向你的靈魂......”音樂自帶與人類身體產生共鳴的天然優勢,人類身體會不由自主地隨樂而動也是一種本能反應。音樂教學不僅不能忽略具身性,反而要放大這種優勢和本能,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開發身體、了解心靈與音樂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