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萌萌
閱讀是讓人通過書面語言理解文章內容的過程,是人們學習和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手段,其主要任務是訓練學生學會讀書、培養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低年級閱讀教學更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階段,如果不能打好基礎,將直接影響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質量。
在閱讀教學中,我按照閱讀教學由引起動機——感知理解——領悟升華——實際運用的螺旋上升遞進過程,參考“讀——思——議——導——練”這一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經過反復探索、實踐,摸索出一點閱讀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效率。
一、激情引趣,激發內在學習誘因
閱讀教學重在讀,讀能使學生感受語言信息,理解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表象,使思維認識進一步發展深化,如果只是支離破碎的講述和訓練,帶來的只能是枯燥、繁瑣與低效,而創造性地創設與教材相適應的情境,就能迅速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起動機,調動其內在學習熱情,因為動機是需要的一種形式,是人們某種需要對一定事物的向往,而興趣則在鼓舞、鞏固動機、激發積極性上起著巨大的作用。
二、有的放矢,重視自學培養
閱讀教學中,自學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自學是學生獨立的活動,教師要有的放矢給予指導。起初學生自學,沒有興趣怎么辦?教師首先要“精心”,即精心設計問題,其次,要做到“有意”即有意識地安排,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討論。比如在教學《景陽岡》一課時必須介紹作者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于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而這些知識的獲取先不直接講解,而是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從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講解轉化到主動地學習知識的狀態中來。可以這樣提問:“這課的作者是誰?是從哪部書中節選的?武松是怎樣的人?為什么陽谷縣的獵戶都奈何不了老虎,反而在武松的拳下喪生?”在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可以指導學生用讀、劃、查、看、想、寫、背來自學課文。這種自學法既提出了自學的任務,又給學生提供了一定的啟示,學生手腦并用,學得更有動力。
三、多思精讀,促進領悟升華
閱讀教學,從閱讀的內容看是字、詞、句、段、篇;從閱讀能力的結構看,包括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思維能力,其核心是領悟。這是一個由思想到語言,由內容到形式的閱讀過程。
在教學《觀潮》一課時,在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后,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你覺得錢塘江大潮壯觀嗎?你的感受如何?通過回答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在教學《草原》一文時,在學生初步讀通讀懂課文后,教師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寫草原的景美、人美來表達“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厚情誼的。
在讀通、讀懂的基礎上利用學生進入情境的情緒,讓他們扮演角色進行表演,在表演中體驗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模擬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這無疑對學生學習語言、陶冶情操、開發潛能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四、情動辭發,強化訓練表達
在閱讀教學中,由于各種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調動了學生閱讀質疑、思辨、賞析的積極性,情動而辭發,有助于訓練學生的表達,同時,以閱讀為基礎,讀寫結合,隨機練筆,又是訓練學生表達的最佳契機。
練的內容包括字、詞、句、段的知識和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有基本訓練,主要通過朗讀、復述、背誦、回答問題、抄寫、填空等形式完成;還有發展訓練,在基本訓練的基礎上,設計有一定難度的訓練題目,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還有綜合訓練,設計具有一定難度的題目,指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如學生在學習了有關描寫動物的文章后,教師可帶領學生觀察某些小動物的活動、生活習慣等,練習說一段話。學生學習了描寫景物的課文內容后,教師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當中的景物,體會大自然的美麗,并讓學生說一段話。通過多種訓練,使學生鞏固新知識、運用新知識,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五、拓展延伸,增強思維創造
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假設”可以創造條件;引導延伸課文,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教授完《圓明園的毀滅》后,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如果可以改寫歷史,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衛圓明園的士兵,假如你是普通的老百姓,面對英法聯軍的暴行,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學生在深入人物內心的體驗中,進一步領會文本的深刻內涵。
如教授完《我的戰友邱少云》后,教師可以“如果你在邱少云身旁,看到邱少云被烈火燒身,會想些什么?”引導學生理解作者作為邱少云戰友擔心、焦急、矛盾、難過的復雜心理,以“如果你是邱少云,烈火燒身時會對烈火、對戰友、對首長、對朝鮮人民、祖國人民對敵人分別說些什么”來引導學生感受邱少云“嚴守紀律、勇于獻身”的可貴品質。
以上方法拓展延伸課文,能在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