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樹苗
充分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學校教育的思想,早在幾十年前我國就已經提出,如陳鶴琴的“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等,近幾十年,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教師們投入到這個課題的研究中,但仍存在一些資源尚未被重視的情況。因此,鄉土資源作為學校組織教材的重要素材,在新形勢下,學校應充分利用鄉土資源,擴展學生的學習和活動空間。
通過查詢資料和相關研究理論,了解到目前國外小學領域對于學校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的研究論述比較少。陳鶴琴“活教育”的課程論中主要表現點就包括,課程內容的選擇應注重兒童的生活環境,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核心。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強調“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他提出“如果以社會為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葉蔚青指出,從實際出發,挖掘一切可利用的鄉土資源,開展豐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區域活動。
詞典中沒有“鄉土資源”的解釋,人們在狹義上將“鄉土資源”解釋為:學生所在學校的校園環境、師資狀況、校風學風、學生特長以及學生的家庭環境、家庭生活等。在廣義上指人們出生、久居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等。在現實生活之中,基礎教育的課程資源無處不在,鄉土資源就是最好的要素之一,它的開發利用可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研究此課題有重要的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教學與活動中多引進與利用自然資源材料,同時把民間藝術引入課堂,但其他方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明顯不足。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部分學校在開發利用鄉土資源的過程中出現輕內容、缺乏時效等現象,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師在鄉土資源方面開發意識和能力較弱。
通過對學校教育中鄉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調查研究,分析其現狀的前提下,依據有關參考資料和觀察、調查、訪談中所獲得的資料,提出適當的建議與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兒童觀,促進教師積極主動地開發鄉土資源
兒童觀是指對兒童的認識和看法。樹立了正確的兒童觀,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會自然而然地滲透到教師的日常教學、學校的環境、教育及管理中去。在訪談中發現持現代兒童觀的教師在選擇課程資源是時就會傾向注重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也就會自然而然地帶動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二、樹立正確的教師教育觀,成為學習型教師
教師自身要多研究最新的教育前沿研究,不斷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學習,久而提升自身的素質,嘗試參與課程的設計,提升自己的課程開發能力,活動后及時進行教學方案的調整,樹立正確的教師觀。
三、提高研究能力,增強自主反思意識
(一)在鄉土資源的研究中,做到揚長避短,集中優勢力量,做好課題研究
將各位教師的優勢結合,揚長避短,形成合力,讓責任心強、專業素質過硬的教師擔任帶頭人,承擔起鄉土資源研究的重任。這樣去激發和挖掘各教師的整體開發能力,為鄉土資源的開發提供充分有力的保障。
(二)對教師的鄉土資源研究及時跟蹤并提供交流平臺
教師隨時就研究心得、反思進行交流探討,及時調整鄉土資源研究的內容、方法,共同提高研究質量。同時把握學習機會積極請教咨詢,向專家請教問題。在問題解決時,學到研究的好方法、好策略,并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尋找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長處,不斷改進自己的研究方法,提高自身的鄉土資源研究能力。
(三)剖析薄弱環節,提高自主反思意識
反思是個體在分析自我經驗、監控和評價自我行為的基礎上,依據某種標準對自己的經驗和行為所進行的批判性思考。所以教師需經常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內省和剖析,從每次實踐活動與教育案例中總結教學經驗,明確自己存在的不足之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鄉土資源研究能力。
四、加強鄉土資源開發利用的計劃性、目的性、針對性
(一)制訂合理的開發目標和計劃
首先將鄉土資源與學校課程建構相結合,將鄉土資源的開發貫穿于整個過程中,從目標——領域——內容——組織——評價有目的、計劃地構建明確的目標,規劃引入的途徑,選擇合適的操作方式,系統、全面的組織開發,而不造成資源的浪費。其次,注意開發目標的階段性與層次性。注意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的鄉土資源開發目標的不同,還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確定不同層次的開發目標。
(二)學校確立正確的課程篩選與組織策略
確立開發某種資源作為學校課程資源的時候,唯一的判斷標準就是它是否符和學生當下及未來發展需要,尤其是當下的需要。從學生的興趣、需要、身心特點、未來發展出發進行篩選。
五、對鄉土資源要全面了解,充分利用
在使用鄉土資源時,教師必須首先進行全面了解,切不可一知半解;對教學過程中涉及制作操作的部分,要事先考慮到,自己先動手做一做,且必須做到熟練把握。同時需對鄉土資源其他相關知識進行全面透徹的研究,甚至可以涉及與其相關的其他知識。在日常生活及教學中,教師、學校聯合家庭、社區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民俗風情、文物古跡、歷史變遷、地方文化、民間游戲、社區機構等方面的教育,避免大量資源被忽視閑置和浪費,提高教師的能力和開發意識,對鄉土資源進行全面的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