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
古詩是小學語文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承擔著重要的育人任務。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情境教學法在開展古詩教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本文嘗試從創設生活情境、結合信息技術以及構建想象情境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應用策略,希望為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如何更好地運用情境教學法提供一些參考。
一、創設生活情境,促進學生理解
古詩是一種來源于實際生活的藝術創造,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大量的古詩。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發展特點,這些古詩內容大多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教師要善于創造生活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經歷,促進學生有效理解古詩內容。
例如,在講解三年級上冊《山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憶秋天的情景,讓學生帶著自己對秋天的理解和認識更好地投入古詩學習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興趣,提升閱讀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對秋天的看法,從而引出詩人杜牧眼中的秋景,促進學生與詩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理解詩人筆下生機盎然的秋天。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動態情境
古詩本身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價值,古詩教學實際上就是一種藝術實踐的過程。古詩中的意境教學是促進學生理解古詩內容、體悟詩人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動態化的學習場景,將古詩中的優美意境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解《飲湖上初晴后雨》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有關西湖景象的視頻。通過呈現優美的湖光山色,營造真實的學習場景,將學生引入具體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理解蘇軾筆下的西湖風景,體會詩人對祖國河山的贊嘆之情。
三、構建想象情境,重塑詩歌意境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核心素養的一大內容。古詩蘊含著豐富的意境與深刻的內涵,僅僅依靠教師口授難以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教師還要積極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對古詩中勾勒的情境進行加工改造,激發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例如,在講解二年級下冊《絕句》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將詩歌中描繪的畫面畫出來”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共鳴,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故事的豐富意境。以學習任務為導向,為學生營造想象聯想的空間,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再現詩人筆下生機勃勃的春天。
結束語
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我們向前奮進的不竭精神動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古詩教學的意義,轉換教學思路,將情境教學法運用于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