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麗
“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全體教師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因此要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合德育資源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語文教育自身存在著豐盈的人文屬性,因而在育人領域存在著巨大的優勢,教師要提升自我,以發掘教材中現有的德育素材,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實施教學,使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和道德的知情意行統籌性相互促進,使學生身心協調一致的發展。
一、建立語文教學育人性的觀念
在當下的德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認真學習德育教育的內涵,避免淺層化解讀下“照貓畫虎”的片面德育教育。同時,教師要積極提升個人的德育教育教學水平,不要將德育變成枯燥的知識學習,而是將其當做生動的生活教育,從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耳濡目染的德育教育。美國教育學家班杜拉通過波波玩偶實驗證明了學生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對于周圍環境中的人進行無意識的模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向師性,在教學中樹立榜樣引導學成長,強化個人道德修養水平和道德行為規范,依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人格魅力帶動學生主動的道德自律,此外教材中正面人物形象同樣是值得學生學習的對象,教師應該深入發掘課本內容中能夠為學生起到榜樣作用的對象,幫助學生從學習中獲得精神上的成長。
在人教版《語文》選修上冊中《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榜樣精神”為核心,激發學生在生活中去發掘榜樣,并正確選擇榜樣對象。學生在學習中被焦裕祿的精神所震撼,教師借機補充了當時留存下來的部分圖片和影像資料,幫助學生貼近“焦裕祿”這一人物,去感受他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開始留意觀察在生活中是否也存著這許多像焦裕祿一樣樂于奉獻、甘為人梯的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利用觀察能力,發現了許多周圍同學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們結合課外閱讀和生活觀察,提出了自己認同的品質和未來發展的目標,教師以激勵式的教育使學生長期的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熱情,運用自身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耳濡目染的隱性教育,從而實現學生德育的長足發展。
二、利用中華傳統文化凸顯育人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顯示出我國在不同發展時期的精神和思想面貌。在秦漢的大一統時期,漢賦作為一種辭藻華麗具有歌頌功能的文體成為當時文學的代表。至盛唐時期,由于當時科舉喜考詩賦,加之唐朝國力強盛,因此唐詩盛極一時。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文化符號,代表了中華文明的傳承和變遷,因此通過學習傳統的中華文化,學生能夠間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中國精神,了解我國文化的呼吸和脈搏,感受千古文人氣節,文學千年,人生朝露,從而使學生擔當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者的責任。
在人教版《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中,本單元的內容主要是對于古詩詞的學習,這其中包含了曹操“天下歸心”的雄心壯志,亦有陶淵明“復得返自然”的淡泊喜悅,展現了不同時代下截然不同的人生狀態,能夠幫助學生思索在人生的不同境遇中,應該如何自出,做到以文修身。在唐詩的學習中,通過盛唐、中唐、晚唐等不同時代詩人,結合個人風格的詩筆,學生能夠感受到唐詩的輝煌燦爛,和唐代詩人在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樣,對宋詞的不同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了解,又能為學生打開一片新的天地。通過詩詞鑒賞學習,學生能夠辯證地對生活和人生選擇進行思考。教師要組織學生多討論,讓學生表達觀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追求,達到“讀書明理”的育人目的。
三、利用情境教學奠定課堂育人基調
德育是對學生道德思想品質、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高中語文的學習內容中,能夠作為德育教育素材的數不勝數。德育能夠提升學生的道德思想品質,德育教育通過學生的生活,服務于學生的生活。高中語文德育教學要落實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在現代教育中,既要讓學生做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再創造者,也要緊跟社會時代,在明確社會時代價值的基礎上,從生活道德入手,將單向的知識認知轉化為多方能力的提高。
在人教版《語文》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家鄉文化生活》的學習當中,單元導學語中提到:“家鄉就是我們居住的城鄉社區,在這里經歷鮮活的體驗,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著許多難以割舍的記憶,通過家鄉文化探究喚起對于家鄉的深刻情感?!边@一單元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學生存在著較為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因地制宜的根據當地的時事熱點、地域文化為主題設計教學活動,并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習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語文核心素養,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學生能夠從中有所感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非僅僅進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
四、結語
“欲立人,必先立德?!币龊脤W生的德育教育,教師先要強化自身的道德品質,提升教學能力。教師既要能抓住教學重難點,也要能切中文本中的育人思想,引領學生思考文章的精神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