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中華
當前,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勞動教育是小學教育中相對薄弱的部分,因此,幫助學生提高學科概念的理解能力,培養他們的實踐意識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語文教師在教學語文學科知識,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也應將勞動教育納入到日常教學,合理地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準確理解勞動的意義,還對發揚我國的傳統美德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深入研究教材,在教材中合理滲透勞動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強調人文性的特點,教師要先了解教材內容,挖掘其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引領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同時,逐漸形成較強的勞動觀念。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我們要將勞動觀念作為德育滲透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想把勞動思想觀念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就要深入研究語文課程和勞動教育的聯系。一般情況下,小學語文中能夠融入勞動教育的課文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對勞動成果贊揚的文章,通過對勞動成果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勞動;二是體現勞動技能美的文章,這種文章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參與勞動就是創造美的前提,從而強化他們的勞動觀念;三是贊美勞動精神的文章,這樣的文章主要講述了勞動人民勤勞敬業的勞動品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對勞動的熱愛。挖掘和突出文本中的勞動教育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文章中的相關知識,也能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習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機整合勞動教育的基本策略,首先應該是深入挖掘教材,然后合理地呈現勞動教育的內容。
二、整合教學資源,完善勞動教育內容
將勞動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改善教學手段,利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于創造性勞動的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新興媒體等教學資源,同時,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將勞動教育切實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培養學生積極的勞動態度。促進勞動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將勞動教育資源整合到教學過程中,深化學生的勞動觀念。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教學資源,進而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除此之外,小學語文教師還應總結分析勞動教育成果,優化勞動教育融合策略,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還可以組織與勞動教育相關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向其他學生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另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勞動中,使他們實現全面發展。
三、組織教學實踐活動,豐富勞動教育
以“勞”促情,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勞動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教師還應該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勞動成果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體驗勞動過程所帶給他們的快樂。將勞動教育融入到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當中,可以促進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的有效結合,提高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的勞動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班會時間,讓熱愛勞動的學生講述勞動過程,并把自己的感悟分享出來。還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在學校里做好值日和其他勞動,在家里幫爸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讓學生在勞動中感知生活,在勞動中體驗親情的美妙。同時讓學生記錄整個勞動過程,領悟其中的樂趣,培養優秀的勞動品質。開展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利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加深學生對勞動教育的意義與價值的理解,從情感上獲得與人合作與分享的快樂,從能力上獲得持續創造好生活的能力。
四、豐富寫作內容,使勞動教育得到深化
勞動教育,不僅是“顯性”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培養,更是一種“隱形”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勞動價值觀培養。寫作能促進勞動教育有效性的提升。以“勞”育情,奠定學生寫作的基礎,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處處有教育,要在生活中讓學生熱愛勞動,從勞動中產生真情實感。以“勞”成文,讓學生在勞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再用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感受勞動所帶來的樂趣。勞動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而應該走出去,在課外有著更廣闊的天地。教師可以抓住學習生活中的案例對學生的勞動教育進行指導、訓練,并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實際操作,從中感受勞動帶來的樂趣,并把整個過程記錄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間時間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對每一個勞動話題進行拓展。久而久之,不僅能深化學生的勞動觀念,而且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有所提高。合理地將勞動教育融入到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去,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愛上勞動,真正將勞動教育融入到語文教學的點點滴滴。
總之,將勞動教育與小學語文相融共育是一種趨勢,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是現代教師的一種責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滲透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整體素質,更要從勞動實踐中提升其勞動能力與價值觀,從而使學生得到成長的歷練與人生的思考。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實現勞動教育與語文學科素養的有機融合,正所謂“勞語相融,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