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煥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基礎學科,它對于學生以后的數理化學習,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小學科學實驗技能意義重大。那如何才能更好地進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呢?
一、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探究實驗的興趣
小學科學教材是以兒童身邊常見自然現象為基礎,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按照一定科學知識編排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和利用教材這一特點,發揮教材優勢,把握每課的特點和要求,創設合情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積極性。
二、啟發引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類認識一切事物的源泉,它激勵人們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教師要多啟發引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寫好觀察記錄。
三、注重操作,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
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能力,每次實驗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先弄懂實驗原理,學會正確使用儀器,掌握計數、讀數和處理實驗結果的技能,通過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的結論。做好分組實驗,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將學生合理分工,輪流操作,既分工又協作。
四、突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都是教師在課堂上直接將實驗程序呈現給學生,學生只需機械模仿,談不上創新,而實驗的成功率卻很高。這種教學方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我們應該改變這種傳統,讓學生成為實驗的主體,多動手操作實驗,掌握基礎的實驗儀器的使用,讓學生在自由探究中提高實驗水平,培養創新能力。
五、改革評價,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新課標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習過程中情感的體驗。這就要求教師改變評價標準,以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教學目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實驗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進行實驗嘗試,與學生一起分析不同結果的原因,找到解決辦法。
當今社會,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對于整體素質的提高非常重要。小學科學實驗,可以很好地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感受到動手操作的喜悅,從而不斷提高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