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鳴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
建構主義作為近年來被中國高校普遍采用的教育理念,充分突出了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意義。該教育理念下的教學模式要求老師在課堂中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人性格特征進行深刻剖析,并以此為基礎對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優化。具體到高等學校的舞蹈課程,舞蹈老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深入分析學生所掌握的舞蹈理論知識與實際舞蹈表演能力,從而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以調動學生練習舞蹈的主觀能動性為目標對舞蹈課堂教學方法進行優化。
在舞蹈還是新事物的年代,大學舞蹈課程通常采用“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因為這樣才能使舞蹈學生盡可能多地接受專業人員的輔導。不過,由于高校擴招,舞蹈專業的學生數量也逐漸增加。但舞蹈老師的數量的增加速度卻遠遠趕不上舞蹈生數量的增長速度,尤其是優秀老師匱乏,這導致一個問題,即高等院校舞蹈教學逐漸偏向于大班化授課,一名舞蹈老師常常需要同時輔導數十甚至上百名學生,教學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1]
在高校舞蹈課堂教學中,不少舞蹈老師忽略了個體差異,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模式,這導致部分學生對舞蹈課堂的興趣較低,甚至有的學生出現了抵觸心態。但每個孩子都是單獨的個體,他們在身體特征、學習能力、個性特點、興趣等方面都不同,所以,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效果不理想。
部分大學生具有“重專業技能訓練、輕舞蹈理論學習”的傾向,一聽說要學理論、考理論知識,就產生排斥情緒。但是,有的院校出于歷史原因和師資水平的限制,基礎理論培訓和科學專業技能之間缺少有機融合,造成所培訓出的舞蹈學員或是“厚于理而薄于技”,或是“長于技而弱于理”,無法達到舞蹈課程所要求的“理實一體化”標準。
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許多教師的舞蹈教學方法單一,對教育手段與教學方式也缺少研究和革新,使學生漸漸喪失了對舞蹈的興趣,甚至產生了反感舞蹈學習的心態。傳統的“教師中心論”也扼殺了學生積極投入課堂的激情,使學生逐漸淪為舞蹈課堂中的被動學習者,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弱化,從而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主觀積極性也不強的困局。
建構主義最初由皮亞杰提出,其是在行為主義向社會認知主義演變的背景下出現的教育理論,共包含三種學派,即社會建構主義、激進建構主義和個人建構主義。盡管學生們在認知事物時的目標有所不同,但建構主義提倡個體通過自己的經歷和背景去認識客觀事物并對其進行意義建構,它注重認知過程,它認為學習應是學生在現有認識能力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基礎上進行,它強調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自身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上把新的知識整合在自己的認知結構和行為過程中,讓知識學習具有學生的主觀特征,讓知識與學生融為一體,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的舞蹈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并強化老師的引領功能。和其他教學形式一樣,高等學校的舞蹈課程有自身的學科特點,它除了要求學生要具備相應的基礎以外,也要求學生對舞蹈有自身的認識,學生要創造具有自己特色的舞蹈方式。高等學校的舞蹈課程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關系著學生的人文素質、藝術技巧、創新能力、表現力等諸多方面,學生必須把這些內容應用于舞蹈課程的學習過程,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形成具有自己特點的舞蹈方式。綜上所述,在建構主義的視域內研究大學舞蹈教育,既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有助于為大學舞蹈教學改革提供科學支撐。[2]
這種教學模式需要讓學生建立對知識點的理解框架,該框架能夠使學生對問題形成深刻認識,在課堂中,老師要讓學生把復雜的知識點分解成若干個單一的知識點。針對學校的舞蹈課程,學生可以把所學內容分為搭建基礎、進入情境、自主探究、合作練習和效果評估等環節,并突出中間三個環節,老師要針對學生的身體特征和所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把學生引導到特定情境中,從而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協作練習的過程中提升舞蹈學習效果。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要實現對事物的認識建構就一定要對知識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如事物的本質特點、變化規律以及同其他事物間的關系等,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讓學生在現實的生活情境中去體驗,即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方法獲得知識,而不是通過老師的幫助或別人的介紹。拋錨式教育方法在訓練學生的舞蹈表現力方面有較好效果,舞蹈表現力即利用身體語言表現自己的情感的能力,它要求學生對舞蹈內容和要表現的情感有深入的認識。拋錨式教學能使學生深入現實,體會現實環境中存在的舞蹈內容,使學生對舞蹈所表現的情感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進而根據自己的特長有創造性地進行舞蹈展示。[3]
隨機進入式教學是在建構主義理論下出現的一種教育方法,其理念重點是注重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時間理解能力和空間轉換能力,即一個知識點必須在不同時間、不同位置以不同的方法獲得實踐和表現。大學舞蹈課程應采用隨機的教學方法來訓練學生的知識應用水平和舉一反三的能力,使舞蹈的基本形式、舞蹈思想和舞者的基本功獲得多角度的展示,幫助學生發散思維,擴大視野,提升思維的靈活性。
從建構主義的視角出發,針對高等學校的舞蹈課程創建適當的舞蹈教學情境,不但可以有效提升舞蹈課程的教學質量,還可以讓學生更積極地投入舞蹈學習。學校的舞蹈老師要以舞蹈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為基礎,為學生創建相應的舞蹈教學情境,并充分利用寬松和諧的舞蹈課堂氣氛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到舞蹈的學習中。為了切實有效地提升高等學校舞蹈課程的教學效果,舞蹈老師要對舞蹈教學情境的設計給予足夠的關注。但對于高等院校的舞蹈學生特別是非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舞蹈課程的學習本身就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們在掌握舞蹈技能的同時和伙伴進行良性的交流與合作,通過空間位置的變化來豐富舞蹈表演的視覺效果,這對學生的舞蹈節奏和音樂旋律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诖耍诮嬛髁x視野下,高等院校的舞蹈課程應該注重在教學過程中的情境創建,培養學生對舞蹈的興趣。[4]
根據建構主義的教育理念,高校舞蹈課程主要關注學生在舞蹈學習過程中主體能力的培養,同時,注重對學生的舞蹈創造力進行訓練,而老師運用這一教育理念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成為舞蹈教育課程的創建者。因此,在具體的舞蹈課程中,老師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指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舞蹈的學習,并對各種舞蹈動作進行全面探究,甚至利用自己現有的舞蹈理論知識與實踐對舞蹈動作加以創新,進而從根本上促進自己創造性思想的發展。這需要舞蹈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舞蹈教育的導向作用以足夠的關注,在教學活動中引領學生進一步探究舞蹈動作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并以此為基礎運用他們所掌握的舞蹈理論知識,這樣不但可以推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而且能增強學生的舞蹈作品綜合創作能力。
在建構主義視野下,要想切實有效地提升高等學校舞蹈教育的效率,老師要對學生的具體狀況進行深入研究,進而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目前情況而言,面向高等學校的舞蹈課程教育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教學方法:首先,支架式教學法。將所謂支架式教學方法運用于高等學校的舞蹈課程的目的之一是為學生的舞蹈學習過程建立具體的架構,老師要針對學生的具體狀況設定具體的教育情境,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舞蹈的積極性;其次,拋錨式教學法。在建構主義視野下,大學舞蹈課程采取拋錨的教學方法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深入理解舞蹈的含義,并培養學生在舞蹈領域的表現力,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全面掌握舞蹈表演技巧;再次,隨機進入課堂。這種教學方法是建構主義視野下的全新教學方法,它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遷移。建構原理強調,學生可以作為意義的自主建構者,在建構過程中,學生要自己獲取信息、收集數據和分析資料,并根據自己的設想和推理對信息加以檢驗。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老師要注意鍛煉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正確引導學生對自己熟悉的東西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推動學生對舞蹈知識進行探索與學習。[5]
舞蹈的表現形式豐富而多元,相比于獨舞,集體舞被更多地應用于課堂舞蹈教學中,所以,學校的舞蹈課程一定要注重學生團結合作意識的培養,這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研討,在具體的舞蹈教學活動中,除了老師要與學生利用語言進行溝通以外,學生之間也要通過舞蹈活動進行情感交流,這也從側面表明,團體合作意識在學校舞蹈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和學生基于舞蹈實踐進行溝通可以從根本上增強學校舞蹈教育的實效性。此外,為了切實有效提高學生舞蹈團隊的合作能力,老師還應注意對舞蹈實踐項目進行指導,并利用舞蹈實踐的形式對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進行訓練。
針對不斷變化的高校舞蹈教學體系,老師要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對舞蹈相關的理論進行研究,找到當前高校在舞蹈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而在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對高校舞蹈教學情況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從根本上提高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學水平,激發學生的舞蹈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