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文娟
在小學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工作中,良好而積極的溝通是潤滑劑,能夠體現教師教學的藝術和能力。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良好的溝通,不僅能夠幫助教師高效完成班級管理任務,而且能因材施教,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心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由此可見,良好的溝通有助于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取得成效。而要想在班級管理中實現有效溝通必須要從更多元化的角度著手,制定更具計劃性的工作實現計劃,從而以正確的師生交流方式,促進師生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的良好交流。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策略當中,教師往往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單純傳達指令式,要求學生服從、執行的管理方式,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很容易產生距離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往往是由學生有意避開教師造成的。例如,由于教師在學生面前展現的是刻板、嚴厲的形象,因此學生會認為教師并不是可以信任的對象,在遇到困難時不愿意向教師求助,因此不配合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在教師傳達指令的時候不愿意服從,不將班級管理的相關規定放在心上,給教師的日常管理帶來困難。[1]以往,在面對這種現象的時候,教師往往會認為問題的責任在于學生,而當下,教師應當認識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應歸咎于教師本身溝通技巧的缺失。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思想的影響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環境和溝通機會也比較少,教師缺少與學生溝通的主動性。以往,在班級管理中,教師很少主動關心單個學生的心理狀況,而往往是將班級看做一個管理的群體,教師也沒有認識到自身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而是將精力放在了維持班級的秩序上。這樣的思想造成了兩方面的問題:首先,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溝通,導致教師無法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很難了解到學生正在想什么,關心的東西是什么,想要及時引導學生的行為,也很難找到抓手,反過來學生不了解教師,對教師的做法不一定認同;其次,教師的班級管理缺少效率,由于教師與學生溝通較少,因此找不到班級管理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往往是在問題發生之后才能予以解決,做不到將問題消滅在開始階段,班主任來回“救火”,使班級管理的效率降低。
在班級管理中,即使大多數班主任認識到了與學生進行主動溝通的重要性,并且已經主動與學生開始進行溝通,也往往會出現溝通缺乏效果,難以解決學生問題的現象。[2]例如,有的班主任發現,自己在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時候,學生往往有“隱藏自己的問題”的想法,自己向學生進行詢問的時候,學生往往推說自己沒有問題,“報喜不報憂”。還有一些學生,雖然在與教師溝通時答應了教師的要求,卻在離開教師的管束范圍之后又開始“我行我素”,將自己對教師的承諾拋在了腦后。這些問題都是由于教師缺少溝通技巧造成的。例如教師的詢問方式過于直接,在分析學生的問題時存在主觀臆測,導致學生不愿意將自身“隱私性”問題與教師分享。有時教師還會忽略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比較抽象的概念直接教給學生,這就讓學生不知道該怎樣改變自己的行為。
俗話說,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沒有良好的溝通,學生不理解教師,教師也不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就會造成不和諧的氛圍。小學階段班主任不僅肩負著知識傳導的任務,而且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生活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重任。為此,班主任在管理中應該重視情感溝通,重視平等溝通,尊重學生個性,并不斷提高自身溝通水平,建立和諧的溝通環境,實現班級管理中的有效溝通。
情感是溝通粘合劑,教師的愛是班級管理的最有效的“武器”。班級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一個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應該以愛當教,多采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于自己的關心;多與學生談心,用情感交流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有效地溝通。[3]在愛的感化中,情感交流中,學生與教師關系更加融洽,班級建設中積極性更高,學習氛圍更濃。根據實踐經驗,和藹可親的教師更容易和學生打成一片,師生交流的氛圍更和諧,相反過于嚴苛、死板的教師學生多懼怕。因此,作為班主任,首先應該放下嚴肅的態度,與學生進行情感的溝通,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從思維和情感上都比較感性,更加依賴老師,對于喜歡不喜歡的事物都會直接表達。當學生認為班主任喜歡他們時,就會向班主任傳達他們的真實感受。在此基礎上,班主任應該以寬容的態度引導學生改正錯誤,盡量不要批評、冷淡和指責。在學習過程中,除了照顧學生的學習狀況外,還應該關注學生的思想和生活,使他們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當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他們想與老師交流,班主任應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在課堂上提出更多的問題,讓學生有更多自由的討論空間,或鼓勵學生就課堂提出問題和建議。良好的情感溝通有助于引領學生的靈魂,真正實現情感化、尊嚴化、和諧化的管理。
良好溝通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和理解。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學生的管理者,很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就必須保持密切的溝通。教師是學生的朋友,應該作為“朋友”進行交流。因此,班主任有效管理班級的前提,是能夠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優化學生的溝通價值,讓所有學生都了解學習環境是公平和有益的,并堅決消除不平等的現象。例如,在筆者擔任班主任期間經常碰到的是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錯誤,在處理學生的錯誤時,在教育學生時不應因成績歧視或者偏袒學生,而是應該一視同仁。班主任不能因為一個學生的成績好就給他優待,而因為另一個學生成績差就對他漠不關心。教師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應該讓學生感受到他們是平等的,是被教師理解的,并能根據學生的個體錯誤給出恰當的處罰。這樣學生不僅心理上更愿意接受處罰,而且愿意改正錯誤,提升自己。再例如,在筆者班內有一位同學學習成績確實不好,平常總愛調皮搗蛋,一些小毛病不斷,如果僅僅憑借學生成績和日常表現去評判學生,處罰學生,學生一定不會建立自信,教師更加應該讓學生有公平、平等的機會展示自己,從而幫助他建立良好的習慣。因此,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應該有足夠的耐心與學生溝通,并在情感上優化與學生的溝通質量。[4]
作為班級管理者,教師在應用溝通藝術的過程中,首先應重視提升自身與人溝通的能力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積極學習更多先進的班級管理理念。[5]例如,“人本式教育”“博雅式教育”“教練式教育”模式等等,通過這些良好的教育管理理念,進一步將溝通的藝術滲入到每一項班級管理工作之中,從而能夠在實際的班級管理工作中,通過自身良好的溝通能力與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到班級管理的實質工作效果。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應重視自身溝通水平的提升,并結合當前的教育環境與實際情況,與教職團隊共同研究管理工作的具體提升措施,并通過系統性綜合性的教學計劃,將班級管理工作與溝通藝術的應用進行緊密結合。
對于學生而言,其自身的思想觀念與綜合能力均處在半啟蒙階段,但是其自尊心理卻極為強烈。因此,教師也應充分認識到學生維護自身尊嚴是一種極為正常的心理現象,并且在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中,充分顧及到學生的自尊心。
當學生違反班級紀律或學校規定時,班主任應通過正向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引導,而非通過“嚴教式”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自尊心造成傷害。基于此,教師應尊重學生這樣的心理特性,充分轉換自身的交流語言與交流方式,讓學生能夠在正確的觀念引導下認識到自身的行為過失。例如,對上課不專心聽講、與其他同學發生爭執等行為,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立場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讓學生明白在課堂中的正確行為規范,以及在社交環境中的正常行為模式。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接受情況與其進行溝通,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對于自身的行為認知以及觀念認知。這樣相較于傳統的班級管理工作而言,不僅能夠一改直白嚴厲的語言態度,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與未來的發展方向,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配合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6]
小學班主任若想要通過溝通藝術建立起和諧平等的師生交流關系,其重點便在于具有創新性的工作方式,將溝通藝術融入到班級管理的教學任務與學習內容之中,從而促使學生能夠逐漸對溝通產生較高的參與興趣與熱情,由此逐漸強化溝通藝術的實踐效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讓學生能夠進一步得到良好溝通的機會,從而使其能夠了解教師的溝通用意。而教師也能夠在這樣的溝通關系下了解到不同學生在個體生活習慣與性格特征上的內在差異,并進行個性化引導。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重視不同學生個體差異在溝通藝術應用實踐環節中的獨特性,通過多主題班會的形式,讓學生能夠在不同主題下表達出自我的思想認識與親身經歷。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更能夠讓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極高的關系依存程度,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相應的討論,認識到課堂氣氛與師生關系之間的和諧性。
一個班級當中有很多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學習情況、家庭背景等。有很多的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還只是停留在學習成績上面,根據學生的成績進行差別對待,這種方式是極其不正確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性格等各方面的不同,而且要平等對待學生。在與學生溝通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選擇合適的交流方式,可以跟學生交談學習方法、興趣愛好等,并對學生給予肯定,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并且感受到班主任對自己的關心。[7]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相應的交流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大程度地對班主任敞開心扉。例如,班主任與班級中活潑開朗的學生進行溝通時,可以在辦公室等比較公眾的場所進行,但是對于比較靦腆的學生,班主任就要找可以單獨相處的地方與學生進行溝通。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比較特殊的時期,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們成長發育的關鍵階段。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上的管理對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班級管理其實并不只是死板的管理過程,而是班主任要把自己與學生放在同一個位置,平等地和他們進行溝通,熟悉他們的工作和學習的狀況,找到他們真正的需要和面臨的困難,并主動和他們進行交流。溝通時要注重形式手段,創造良好的溝通氣氛,讓老師與班級學生建立良性的交流溝通,同時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促使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