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肯
(深圳大學 藝術學部音樂舞蹈學院,廣東 深圳 518060)
音樂劇是起始于二十世紀的舞臺劇新興種類,起源于英國,在美國得以發展。其本身是一種現代性的舞臺綜合藝術形式,融合了音樂、舞蹈和戲劇表演.它以講述情節的戲劇表演為主,同時結合了通俗易懂的歌唱表演和場面壯觀的舞蹈表演。此外,音樂劇還借助舞美道具、燈光設計和服裝設計等輔助要素,展現出令人驚嘆的舞臺效果。
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百老匯音樂劇達到了黃金時期,而法國音樂劇舞臺則幾乎沒有太多作品。直到1979年,《星幻》的首演取得了巨大成功,填補了法國音樂劇的空白。隨后經歷了一段漫長的劇目荒期,直到1998 年,《巴黎圣母院》的首演才再次引起轟動。《巴黎圣母院》繼承了《星幻》的傳統,成為法國音樂劇的突破之作。時至如今,法國音樂劇作為小語種音樂劇的代表,得到了高速發展,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劇目品類。這些劇目往往符合大眾審美基礎,同時與所描繪的歷史背景和時代風尚緊密結合,滿足觀眾的期望,成為除紐約百老匯與倫敦西區之外的另一個杰出的舞臺。在音樂、劇本、舞臺美術和舞蹈編排等方面,法國音樂劇也成功地將當代感、創造力、文學性和時代性融為一體。
在法國音樂劇的發展時期,誕生了許多備受歡迎的經典音樂劇,如《巴黎圣母院》《十誡》《羅密歐與朱麗葉》《小王子》和《搖滾莫扎特》等,這些劇目在法國國內和國外都進行了巡回演出。同時,這些劇目還不斷被授權翻譯成除法語以外的其他語言版本,在不同地區展現著不同的藝術色彩,因此法國音樂劇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運營模式。
現在,法國音樂劇選擇不去模仿已經取得巨大成功的百老匯音樂劇產業,也不采用歌舞并重的模式,而是選擇樹立自己獨特的表演特點,從本土文化中汲取舞臺靈感,并結合法國本土化的培育,確立起自己的典型效應。可以說,目前為止,法國音樂劇在世界音樂劇中獨樹一幟,有著明顯區別于其他地區音樂劇的獨特特征。具體總結如下:
“歌舞分離”模式是法國音樂劇最顯著的藝術特征。在法劇中,歌手負責歌唱表演,舞者負責舞蹈表演。盡管兩者在呈現方式上有些許戲劇交融,但在整體音樂劇表演中,它們的表演空間完全獨立且不重疊,各自承擔音樂劇中的戲劇目的。
這種表現手法對于法劇而言,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劇目中的“音樂”部分得到充分呈現。當劇中的歌手以強烈的表現力、豐富的演技和飽滿的角色扮演傳達人物時,他們能夠用相對完整的歌唱表演范式呈現情節,使演員更純粹地融入演唱中,也促使表演更加專注。同時,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種法劇表演特性對承擔演唱部分的演員的唱功要求極高。這也導致許多法劇中的表演者都是知名流行歌手,以確保劇中對音樂的高要求,并提高法劇中著名唱段在流行音樂排行榜上的地位,從而提升劇目的藝術影響力。
當然,舞蹈是“歌舞分離”模式的另一個重要元素,它同樣以獨立的方式融入劇目。當舞蹈元素專注于自身的表演范式時,法劇舞蹈可以通過強大的氛圍營造能力、劇情烘托能力和意象化傳情能力,貫徹劇目的情節發展,并酌情升華。這使得法劇中舞者所承擔的表演任務非常純粹,他們以自己擅長的肢體表現力加強音樂劇的呈現,并始終秉持身體至上的理念來實現情節的銜接,最大程度地確保劇中舞蹈的完成水平。
因此,法國音樂劇中獨特的“歌舞分離”模式是其最顯著的表現特征。這種特性決定了每一部法劇在演出時都具有獨特的氣質,確保了法劇的典型性,并賦予其濃厚的藝術標簽。
法國音樂劇追求浪漫主義色彩,在展現故事情節上傾向于表現主義的方式,以傳遞濃厚的浪漫氛圍。雖然相對于英國和美國,法國音樂劇仍年輕,但它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法蘭西文化。因此,在音樂劇這種大眾文化形式中,文化底蘊必然會流溢并體現于劇目之中。不難發現,法國音樂劇的題材大多源于對經典故事(如小說、戲劇、電影等其他藝術形式的完整故事)的改編再創作。
這樣做的原因在于,法國音樂劇創作者通過借鑒眾所周知的名著效應,能夠在情節敘事和角色塑造方面省去冗長的情境推進和人物構建,使劇目能夠更專注于音樂和歌曲創作、舞臺布景設計以及舞蹈編排。正是因為對經典故事的“借力”,觀眾對原故事情節和發展趨勢已然熟悉,從而為劇目的浪漫化和重現性提供了便利,引導觀眾的關注點不再受制于劇情,而集中在劇目的表現方式上,為不同劇目創造了展示特定時代愛恨情仇、黑暗輝煌、壓迫與抗爭等宏大主題的空間。
同時,在這樣的經典故事框架下,情節和角色的細致塑造被更激烈的敘事、更強烈的情感和更激進的表達所取代。這種轉變使具有浪漫、抒情和表現力的法國音樂能夠充分展現其各種藝術屬性,借助劇本的鋪墊最大限度地呈現。同時,在音樂的鋪陳下,舞蹈也能夠有效地營造整體氛圍。因此,可以說法國音樂劇中的“經典故事改編”這一典型特點為其劇目的表現特征提供了最佳支持。
據前文所述,法國音樂劇中,劇目本身因遷就浪漫主義的基調,故而在音樂劇最強有力展現浪漫主義的元素——音樂上,采用的是極具流行特色的音樂風格。特別是在音樂創作方面,法國音樂劇與英美不同,沒有系統化且固定的創作模式,而是廣泛運用流行音樂元素作為參考進行音樂劇創作。例如,法國經典音樂劇《巴黎圣母院》中的音樂創作者們充分借鑒了法國流行音樂中一種名為“香頌”的城市歌謠曲調。這種曲調將抒情、唯美和敘事融合在一起,具有獨特的表達方式,能夠很好地展現法國語言和文化的細膩和精致,《巴黎圣母院》的音樂風格即來源于此。同時,搖滾元素也被融入其中,賦予特定角色以獨特的特色;宣敘性唱腔則用于連接劇情過渡,分配給詩人或神父,用于對話場景。總的來說,在整個劇目的基本框架中,大量融入了流行音樂元素,有機地將流行音樂和傳統古典唱法聯系在一起。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暫不一一列舉。
總體而言,流行化的音樂于大眾而言,更具欣賞性、傳播性和感染力,易于被接受,有助于整體劇目的經典傳播。值得說明的是,在另一部經典法國音樂劇《搖滾莫扎特》上演之前,主辦方提前發行了音樂劇專輯,結果專輯在法國音樂專輯榜上連續20 周處于榜首。自二十一世紀以來,法國音樂劇經常先錄制并發行音樂專輯,然后根據市場的反饋進行調整,再正式演出。同時,將音樂劇中的主演進行像偶像明星一樣的宣傳包裝,從而進一步推廣劇目。因此,與嚴肅的傳統劇場相比,觀賞法語音樂劇的觀感更像是在參加演唱會或音樂節。
由此可見,當劇目在劇場中演出結束后,其中的歌曲仍可以利用流行音樂的推廣渠道,在各種平臺上持續存在,不斷為觀眾所共享。這種模式反向拓寬了劇目的觀眾群體,持續確保新觀眾在被音樂吸引的情況下走進劇院,帶著“音樂先行”的觀劇態度欣賞整個劇目,這也是法國音樂劇受到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常情況下,法國音樂劇的音樂旋律非常強烈,易于傳唱,而這一特點是由法國音樂劇追求浪漫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基調所決定的。
在法國音樂劇的呈現中,舞蹈風格的融入也是重要的一環。細究來看,法國音樂劇中的舞蹈主要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歌舞分離的模式下,法國音樂劇的舞蹈需要與音樂表達相匹配,因此每一段音樂的類型直接決定了法國音樂劇舞蹈的風格,這就是所謂的“舞蹈類型化”。在法國音樂劇中,舞蹈很少在同一段音樂類型中進行多種風格的呈現,而是根據音樂的設定,在同一種音樂類型下呈現固定的舞蹈風格,為場景的鋪設服務。例如前文提到的《巴黎圣母院》,該劇大膽融合了當代街舞、傳統芭蕾、雜技和極限運動等多種舞蹈風格,但每種風格的舞蹈呈現都與唱段的整體氛圍緊密相連,始終圍繞唱段進行畫面的沖擊,或是在唱段后為角色的行動提供氣場搭建。這種運用舞蹈元素的方式使整個舞臺動作充滿活力和力量感,甚至在激烈的唱段中還會出現許多類似雜技的高難度肢體表演場景,可以說舞蹈風格的類型化表現極大地提升了法國音樂劇的觀賞性和豐富性。
此外,法國音樂劇中的舞蹈元素還用于動態地展現角色內心的情感波動。在風格類型統一的前提下,舞蹈具有天然的抒情性質,能夠通過肢體表現將角色在歌唱時內心所積淀的各種復雜情緒呈現在舞臺上。在舞蹈編導合理創作的指導下,通過符合音樂風格的身體動態流動,觀眾不僅能夠從音樂中感受到角色的情緒,還能通過舞蹈所創造的視覺情緒更好地理解角色此時此刻的內心感受和情感波動。通過這種方式,法國音樂劇能夠再次達到自身的審美標準,通過類型化的舞蹈為音樂劇注入獨特的美感特征。
綜上,法國音樂劇在劇本、音樂、舞美和舞蹈方面都以視覺化為理念,讓觀眾在享受音樂的同時也滿足視覺需求。在法國音樂劇的觀眾群體中,女性比例較大,平均年齡較年輕,且通常在觀劇前對現場觀演懷有強烈的渴望。因此,與美國百老匯和英國西區相比,法國音樂劇的最大特點是追求極致的浪漫化。藝術在法國最初由貴族階層引領,因此在物質滿足后追求浪漫化,追求精神世界豐腴的本性滲透進了法國藝術的各個門類。不論是音樂、建筑、繪畫、雕塑還是芭蕾,法國傳統藝術作品中都蘊藏著浪漫的氣質。
法國音樂劇在各個方面都追求一定程度的寫意,以意傳情,即偏詩性的表達,因此劇情的比重會相對較低。因此,法國音樂劇的情節串聯基本上都通過歌曲來處理,而歌曲中劇詩的編創和旋律的編寫都加強了整體劇目的浪漫主義色調。這種浪漫化的主題基調使得法國音樂劇在音樂上具有強大的流行性和通俗性,在劇詩上具有韻律性,在演唱方式上具有當代性,在角色表演上具有音樂化的特點(同時,法國音樂劇中的角色通常具備戲劇體裁下的共性特征,使得劇中抒情唱段較多)。此外,法國音樂劇的舞臺美術也具有出色的視覺效果。
以上都是法劇由其浪漫性而衍生出的獨特性質。然而所謂的獨特,其實僅限于一定程度,在音樂劇的整體框架下的創作,不論在任何地區,都會有一些共同之處。同時,法國音樂劇與其他地區的音樂劇共同保留了舞臺藝術的一些共性。首先,法國音樂劇仍然是舞臺藝術的一部分,音樂和舞蹈仍然是為戲劇表演服務的元素,盡管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音樂劇本質并未改變。其次,法國音樂劇強調現場觀演效果,能夠在劇場內即時與觀眾進行情感的共鳴,引發強烈的情緒共振。
因此,法國音樂劇與其他地區的音樂劇,都是在全球音樂劇大框架下,由不同文化所生產的不同風格的作品,它們各自獨立存在,但由于音樂劇的本質結構,它們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系。在未來的全球音樂劇市場中,法國音樂劇的典型特征將繼續存在,并不斷為音樂劇觀眾提供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