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嘉豪
(西華師范大學 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兒童戲劇究竟是什么?戲劇往往被視為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根據其雙重身份——文學體裁和舞臺藝術,兒童戲劇被分為兩大類:被當作文學作品閱讀或被搬上舞臺表演。[1]提到兒童戲劇,一般我們會有兩種理解:兒童的戲劇和為兒童創作的戲劇。
一部分學者認為兒童戲劇是成人演給0—12歲兒童看的一種藝術形式,簡言之就是成人演戲給孩子看,以成人為主。譚旭東說兒童戲劇是以少年兒童為觀眾,從兒童接受范圍出發,以富有兒童欣賞趣味、表現兒童生活現實的內容為基礎的戲劇。[2]欒曉梅等稱兒童戲劇內容應適應兒童心理,表現形式應調動戲劇舞臺的多種方式方法。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兒童戲劇是兒童參與扮演的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的綜合戲劇活動,以兒童為主。兒童戲劇不再是一臺演出,而是多元的、開放性的促使兒童全面發展的全新教育,是一個按照主要內容、人物、情景進行肢體動作、語言表情、行為等表現的游戲活動。2003 年,張金梅教授將“戲劇”引入學前教育行業,“兒童戲劇教育”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同時,不斷有人將兒童戲劇實體引入幼兒園,提出“學前兒童戲劇”。李瑩等認為學前兒童戲劇是兒童戲劇的一個具象分支,接受對象縮小至3—6 歲幼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兒童戲劇表現出了那個年代獨有的特點:兒童戲劇傳播大眾化;內容傳承民間傳統故事、過度政治化;舞臺形式與觀眾若即若離。新時代背景下,周予援對兒童戲劇的定位提出了新思考:兒童戲劇已經不僅是藝術啟蒙,更是一種多領域融合的富有人文情懷的綜合教育體,其開始具有多元化、開放式等特點。同時,夏永強等還從思想道德建設角度提出兒童戲劇具有的特殊感染性。綜合各類研究,兒童戲劇有六大特點:第一,娛樂性。兒童戲劇的一大重要目標是讓兒童獲得快樂,但兒童戲劇的娛樂性區別于簡單的玩樂,其更多是綜合藝術形式所帶來的多層次美感。第二,教育性。兒童戲劇受眾群體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在戲劇情節和動作性極強的戲劇藝術中,兒童能潛移默化地得到綜合性教育,并且兒童戲劇與學校教育緊密相連,進而從多方面、多角度將兒童戲劇的教育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第三,感染性。孩子的成長需要潤物細無聲的熏陶和滋養。在提倡立德樹人的大環境下,多位學者提出兒童戲劇在改正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培養兒童的正向道德準則和價值觀方面的積極作用。第四,美育性。在推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時代,兒童戲劇成了美育不可或缺的途徑。兒童戲劇讓兒童在體驗跌宕起伏的戲劇情境中感受華麗的舞美設計、多變的角色和道具,這為兒童開啟了一扇美育教育的大門。第五,生成性。西方創造性戲劇是一種即時的、非演出的注重過程中心的戲劇形式,強調參與者與引導者一起構建與創造。創意戲劇活動創造了一個互動和積極的學習環境,增強兒童的社會關系建設。當前我國兒童戲劇也逐漸從傳統預設框架走向“角色先行、兒童中心和生長環境劇場”的生成戲劇。[3]第六,發展性。在我國,兒童戲劇從“五四運動”時期發展至今,表演內容、演出方式、推廣形式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第一,促進傳統文化的輸出與交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國青少年慰問朝鮮軍民并表演了兒童劇《小白兔》。兒童戲劇深受黨和國家的重視,擔任著國際交流的使命,一直以來,以戲劇為載體對兒童施以文化濡化,助力文化傳承。新時代背景下,兒童戲劇更肩負著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和世界經典作品相交融的重擔。
第二,促進學校美育活動的開展。美育的重要任務是讓兒童擁有豐富多彩的想象力、靈敏的感知力和無盡的創造力。兒童戲劇教育讓兒童在不同的故事情境中體驗不同的人物和環境,發展兒童的認知能力、情緒表達能力、語言交流能力。在漫長的感知、表達、交流時間里,兒童潛移默化地觀察、模仿和創造,不斷增強自身的賞析能力、審美能力等。[4]這樣的美育活動帶來的經驗是豐富且深刻的,比起傳統的單向說教,效果更好。
第三,促進兒童核心素養能力的發展。2016 年9 月,我國正式開啟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戰略。兒童戲劇從各個角度承擔起培養兒童核心素養能力的責任,在促進兒童的生理、道德以及社會性發展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作為綜合藝術形式,兒童戲劇還有利于深挖兒童的表演天賦,培養兒童的藝術情操。
20 世紀初,中國面臨一系列內憂外患,兒童戲劇劇作大多站在宣揚愛國情懷、積極斗爭等政治立場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在特殊的階段,兒童戲劇擁有了獨特的時代語境,逐步偏向革命歷史、社會主義等現實題材。但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下,過度的政治牽引極大程度地淡化了兒童戲劇童真童趣的原本面貌,使得這一時期的兒童戲劇在主題、內容選材和藝術表現上均有較大局限。
21 世紀以來,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兒童戲劇迎來了新發展。在演出形式上、題材的延伸、人物的塑造、品質的進步等多方面都有所發展。此外,中國兒童戲劇的選材從最初的革命內容到反映兒童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后來發展到開掘古代寓言或民間傳說中的深刻底蘊,再到天馬行空的各類歷險科幻故事,這使得兒童戲劇逐漸走向多元化,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面貌。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自成立以來堅持“三并舉”原則,不斷為我國少兒觀眾引進世界經典作品,在兒童劇目創作方面不斷探索、實踐、總結,創作了一百七十余部原創兒童戲劇作品。
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是兒童戲劇創作的基礎。兒童戲劇的藝術化表現為語言動作化、參與互動化、情景想象化、體驗多樣化和審美豐富化。兒童戲劇創作的藝術特征來源于兒童的潛能和戲劇的內涵。兒童戲劇應在故事情節中著重加入戲劇元素:“焦點”“沖突”和“氛圍”。兒童戲劇應保證人物數量適當、沖突簡單集中,在內容選擇方面要選擇戲劇沖突強烈、趣味性豐富的故事,并盡可能改編枝蔓情節和保留主干線索。
在市場方面,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兒童戲劇市場環境出現了地理空間上的差異。家長缺失兒童戲劇認知、兒童戲劇宣傳范圍有限等導致其受眾群體范圍狹小。近年來,戲劇界對兒童戲劇的研究和評論較少,加上兒童戲劇過度市場化、商業化、質量欠佳,從而削弱了兒童戲劇應有的文化感召力。市場上流傳廣泛的兒童戲劇大多為引進國外的兒童劇,缺乏對本土文化的挖掘與把控,兒童戲劇迫切需要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學前兒童戲劇教育活動是通過兒童角色扮演、故事挖掘創新來發展兒童各方面能力的一種學前教育活動。在學前兒童戲劇教育活動中,兒童戲劇融合了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還逐漸與語言領域相融合。幼兒園多通過集體教學、區域活動、一日生活以及家庭參與等途徑來開展主題式兒童戲劇活動。[5]此外,一種主題學習模式的兒童戲劇工作坊在原有的主題活動中應運而生。當前,我國戲劇教育仍以劇場式、表演式為主,體現了我國樣板式的“教師導、兒童學”教育模式,忽視了兒童創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我國需在引進創新戲劇模式的同時落地生長型戲劇,提高教師對兒童戲劇教育的認知,讓兒童戲劇教育的發展逐漸從劇本先行到教學中心再到兒童先導。教師在兒童戲劇教育活動中作為引領者應準確定位自己的角色身份,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
在兒童戲劇飛速發展的當下,我國學者從多角度對兒童戲劇進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待進一步完善。
兒童戲劇的研究方式單一。多數學者局限于文獻研究,以經驗性文章為主,欠缺對于劇目資料的整理與歸納,缺乏實地考察以及一定的數據支撐,如對問卷調查、行動研究、敘事研究等方法的綜合使用,缺乏以兒童為主的質性與量化相結合的混合研究。
兒童戲劇研究內容趨于同質化、研究對象不明確、研究范圍較窄。在眾多文獻中,具有突破性和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主要圍繞兒童戲劇發展市場、兒童戲劇教育展開,而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基礎與需要進行深入探討的文章較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兒童戲劇的聯系不夠緊密,兒童戲劇的本土化研究方面存在空白。
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提到新的一年要加快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開展美育浸潤的行動計劃。基于此,對于兒童戲劇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亟待加強,包括對兒童戲劇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兒童戲劇教育形式的多元整合、兒童戲劇本土化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兒童戲劇師資的培養等。
首先是進一步細化不同角度、層級的兒童戲劇研究,可依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的相關理論對兒童戲劇教育進行細分,對不同發展時期兒童的戲劇教育展開深入探索。創意藝術學科與教育融合項目需要大量具備教育基礎知識、探究態度以及相關能力的融合人才型教師,這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進一步擴散融合教育基礎知識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
其次是豐富兒童戲劇的內涵與形式,加強少兒戲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聯,提升兒童戲劇創作質量。在中國文化傳統與外國民族文化交匯的背景下,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透過兒童戲劇傳遞中國精神內核,開展相互之間的語言對話和文化交流,進一步豐富作品的思想內涵,深入探究兒童戲劇本土化的開發以及相關校本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然后是豐富兒童戲劇在校園內的表現形式,加強多樣化兒童戲劇教育的校本研究。推進木偶戲、皮影戲等多種形式的兒童戲劇進入校園,用多樣化的戲劇文化強化兒童的感官刺激,增強教育張力和趣味,提升戲劇的通識化和大眾化地位。
最后是加強兒童戲劇與教育市場的聯結,增強教育對策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在兒童戲劇的市場推廣中應消除兒童對于兒童戲劇的陌生感,拓展兒童戲劇在教育中的市場,提高兒童戲劇宣傳與實施的效率,形成兒童戲劇早教課程體系,逐漸培育出成熟健康的適合中國本土經濟文化環境的兒童戲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