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一
(吉林藝術(shù)學(xué)院 戲劇影視學(xué)院,吉林 長春 130031)
雨果說過:“莎士比亞具有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觀察一切事物的那種至高無上的才能。”在戲劇領(lǐng)域里,關(guān)于莎士比亞的研究一直是熱門議題。長久以來在關(guān)于《威尼斯商人》的研究中,夏洛克一直是貪婪和惡的代表,研究者普遍認(rèn)為夏洛克的作用是凸顯劇中其他人物的光輝形象,但當(dāng)我們了解了真實的歷史后會發(fā)現(xiàn)這種觀點略顯片面,雖然在如今的社會去了解莎士比亞的時代甚至更早之前關(guān)于猶太教與基督教的歷史有些困難,但我們?nèi)孕枰鎸崱⒖陀^、全面地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去研究,為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chǔ),推動戲劇藝術(shù)更好地發(fā)展。
英國曾在1290 年下令將境內(nèi)的所有猶太人驅(qū)逐出去,直到1600 年才陸續(xù)允許其返回,《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在1596 年所創(chuàng)作的,所以莎士比亞可能從未接觸過猶太人,也就表明了莎士比亞可能被動接收了一些很主觀的、帶有偏見的社會思潮。
商人夏洛克表面上是惡的代表,象征著落后、貪婪、反動的資本家標(biāo)簽全部指向夏洛克,他被視為落后的社會階層和異邦人,更阻礙和破壞了社會的進步發(fā)展和平穩(wěn)秩序。作者在劇中通過把夏洛克塑造成這樣的一個人物來滿足劇本的合理性:首先,夏洛克愛錢如命、食親財黑,有著強烈的虛榮心,不允許任何人不尊敬和看輕他。但事實上夏洛克對于金錢的執(zhí)著并不是病態(tài)的貪婪和占有或者想通過金錢來達到某些骯臟的目的,而是源于夏洛克所代表猶太民族被驅(qū)逐和迫害的歷史。對于猶太人來說,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任何物質(zhì)都沒有金錢更加實用,對于處在被歧視、被迫害境地中的猶太人,金錢能讓他們免于一死,因而在當(dāng)時金錢已經(jīng)成為保障其生命安全的最后保險;其次,金錢對于夏洛克這種有原則的商人來說不是骯臟的名利交易的門票。對于金錢,夏洛克秉持著嚴(yán)謹(jǐn)?shù)膽B(tài)度,他遵守商業(yè)規(guī)則,靠智慧獲得財富,卻被認(rèn)為唯利是圖。
夏洛克對安東尼奧說:“您罵我是異教徒,殺人的狗,并且把唾沫吐在了我的猶太長袍上,就像我是您門口的一條野狗一樣①。”而安東尼奧激烈地對夏洛克的話進行回應(yīng):“我就是要罵你,就是要這樣地唾棄你以及踢你。”
葛萊西安諾責(zé)罵夏洛克:“狠心的猶太人,你的這一把刀,應(yīng)該放到你的心上面磨,無論是哪一種鐵器,就算是劊子手的刀,也無法比上你狠毒心腸的一半鋒利……萬惡不赦的狗,你前世一定是一匹豺狼……”①
而他的仆人朗斯洛特也抓住猶太人這個字眼不放:“我的主人是一個十足的猶太人,給他禮物?還是給他一根上吊的繩子吧!”
從劇中的這些基督徒對待夏洛克的態(tài)度來看,夏洛克所要的恐怕都談不上尊敬,而僅僅是被公平對待。在本族人主導(dǎo)的社會中,以夏洛克為代表的猶太人一直受到排擠甚至是壓迫,當(dāng)他們做起放貸的行業(yè),統(tǒng)治者和基督教會一邊搶奪著他們的錢財,一邊還要踐踏其人格。在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下,夏洛克通過正常的放貸來收取利息以及與安東尼奧簽訂的合同本身是合理合法的,這本身就是在情理之中的行為。
安東尼奧等一眾人對夏洛克如此仇視敵對,不僅僅因為涉及雙方利益那么簡單,即使夏洛克同安東尼奧一樣不收取任何利息也不會受到平等的對待。作為沖突中弱勢的一方,夏洛克以一己之力爭取應(yīng)獲得的平等地位,僅僅是平等,而非凌駕于誰之上,在如今看來這是有理有據(jù)的,但在當(dāng)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中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
安東尼奧放貸不收取利息,完全擾亂了行情,因為安東尼奧是有恃無恐的,他是本族人,同時又是新資產(chǎn)階級,擁有新貴族朋友和良好的經(jīng)濟圈子,即使不收取利息也不會使他的金錢受到多少損失,而對于夏洛克來說情況則完全相反。
一開始基督教會對于猶太人放貸經(jīng)商并沒有持太強烈的反對態(tài)度,因為猶太人放貸對于當(dāng)?shù)氐纳鐣?jīng)濟來說有著積極作用,并且一開始雙方放貸人也處于公平競爭的局面,但當(dāng)猶太人富裕起來甚至超過了本地放貸人之后,以安東尼奧為代表的本地商人的不滿情緒就產(chǎn)生了。安東尼奧真實的情緒就是仇富,但他以反對夏洛克為代表的猶太人破壞行業(yè)秩序為前提,也表明了這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夏洛克在與本地商人的競爭中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只能收取利息,在此基礎(chǔ)上加之猶太人的身份,也就成為眾人嘲諷和排擠的對象。夏洛克在法庭上說:“哪怕這里面每一塊錢都能分成六份,每一份都能變成一塊錢我也不要。”我們無從知曉他是否會割下安東尼奧的肉,但如果他與安東尼奧一樣是本族人,那么不僅能順利拿到利息,還會收到感謝,而不是在眾人的審判下連最基本的尊嚴(yán)都得不到。
劇中安東尼奧等人對夏洛克的迫害是金錢和精神雙方面的迫害。夏洛克在劇中受到的對待是殘酷且無理的,安東尼奧等人非要以他們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來綁架夏洛克這樣的猶太商人,稱收取利息就是黑心,人人都知道放貸收利息是合理的。而最后精通威尼斯法律的鮑西亞通過一條完全針對異邦人的法律使夏洛克敗訴后,夏洛克不僅無法按照合約收回屬于自己的錢,還要將自己的財產(chǎn)全部充公。如果說夏洛克的殘忍源于復(fù)仇,那么基督教徒們的殘忍完全是針對夏洛克的猶太身份,是荒唐無理且蠻橫的。
劇中威尼斯的法律說起來是一套,辦起來又是另外一套。如果夏洛克的身份不是猶太人,那么他拿著合約,安東尼奧非得在法庭上割下來一磅肉不可,因為事實是安東尼奧違約在先,可就因為夏洛克的猶太人身份,他在法庭上便成了眾矢之的,從穩(wěn)操勝券到最后一敗涂地。而安東尼奧在一眾親友團的“輔佐”下成了寬宏大量、有情有義的圣人。那沒有被割下的安東尼奧的一磅肉也許代表著夏洛克想爭取到的東西——尊嚴(yán)。
劇中的巴薩尼奧、鮑西亞、葛萊西安諾和羅蘭佐等人,除了基督徒還有一個身份就是人文主義者,是接受了新人文主義思想的新貴族。
劇中當(dāng)巴薩尼奧首先找到安東尼奧借錢時,兩人的談話頗有些諷刺。巴薩尼奧用射丟箭來比喻前幾次借錢不還,最后又說自己像個“不聽話的孩子”,如果安東尼奧愿意再借一支箭給他,他必定知恩圖報。
安東尼奧回答他:“您現(xiàn)在用這種譬喻的話來試探我的友誼,不過是浪費時間罷了。”這就很徹底地顯示出了巴薩尼奧作為接受了新人文主義思想的新貴族表面下隱藏著的虛偽。
從談話中可以看出這不是巴薩尼奧第一次找安東尼奧借錢,并且之前很多賬還未還清,當(dāng)巴薩尼奧又一次找到安東尼奧時,安東尼奧再次不收取任何利息地借錢給巴薩尼奧,并且自愿承擔(dān)這筆交易的風(fēng)險,甚至簽下了夏洛克的血腥條約,到這里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友誼的光輝。
但事實上兩人之間并不是超越地位和金錢的友誼關(guān)系,經(jīng)過深度剖析得知,安東尼奧是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一分子,在文藝復(fù)興時代并沒有在政治舞臺上掌握國家政權(quán)和取得真正的地位,這就迫切地要與巴薩尼奧為代表的接受了新人文主義思想的新貴族聯(lián)合起來推翻封建貴族的腐敗統(tǒng)治,從而打破安東尼奧在社會中不上不下的尷尬局面,為資產(chǎn)階級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所以,安東尼奧與巴薩尼奧的友誼實際上是新興資產(chǎn)階級和新貴族的聯(lián)合,是必然的。如果安東尼奧是一位商人,巴薩尼奧是一位封建貴族,那么這種友誼就很難成立了。
夏洛克在安東尼奧找他借貸時除了錢沒有談及其他,只是正常收取利息,并且巴薩尼奧完全可以自己去簽署一磅肉的條約,雖然巴薩尼奧和夏洛克是間接借貸關(guān)系,但在這筆交易中他才是得利者,所以當(dāng)排除了友誼的成分,巴薩尼奧這位人文主義者就顯得十分圓滑、虛偽甚至自私。
鮑西亞在劇本中是一位反對封建的、充滿反叛精神的新時代人文主義女性,但在筆者看來這僅僅是流于表面的。首先在擇匣選親中,鮑西亞對前來選親的一眾親王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厭惡和抵觸情緒,不僅有對容貌、金錢和地位上的嘲諷,還有對膚色、種族等的歧視。其次在法庭上,鮑西亞不問起因、過程、結(jié)果,不了解事情真相,就應(yīng)了巴薩尼奧的請求為安東尼奧辯護。夏洛克原本穩(wěn)操勝券,最后卻一敗涂地,賠了夫人又折兵。威尼斯的法律本身對異邦人就十分不友好,在鮑西亞的助紂為虐下讓歧視和迫害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鮑西亞身上我們看到了反對神權(quán)、要求解放個性、追求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對等級觀念等人文主義閃光點,但文藝復(fù)興時所提出的人文主義最重要的前提是“關(guān)心人、尊重人、以人為本、反對封建迫害、提倡仁慈博愛和友誼平等”。劇中的鮑西亞不僅對夏洛克的遭遇沒有一點同情,還因為與巴薩尼奧是夫妻這一層身份關(guān)系而為安東尼奧辯護,這本身不僅違背了法律的公平正義,更違背了人文主義的核心思想,從鮑西亞身上我們能看到那些接受了人文主義思想的新貴族們在自我改變和社會變革的道路上操之過急,還沒有完全擺脫封建思想的烙印,一心求勝卻忽略了人文主義最根本的思想——以人為本。
劇中還有一位猶太人角色就是夏洛克的女兒杰西卡。杰西卡被羅蘭佐的花言巧語所迷惑,羅蘭佐慫恿杰西卡偷取夏洛克的錢并與其私奔,夏洛克最愛的就是他的女兒,但在愛情面前,杰西卡毫不猶豫地背叛了夏洛克,甚至皈依了基督教。在筆者看來,杰西卡這一人物與人文主義并無聯(lián)系,她代表的應(yīng)該是基督教給出的一個“猶太人范例”——只有改信基督并歸順我們,才是猶太人最好的歸宿,是從下等走向新生的唯一道路。
但夏洛克清楚這些所謂的人文主義者——舊封建貴族的真實面目,從安東尼奧、巴薩尼奧和羅蘭佐等人身上,夏洛克看到的是虛偽圓滑、驕奢糜爛。最后結(jié)尾處夏洛克被迫當(dāng)場改變信仰并加入基督教,安東尼奧等一眾基督徒從中獲得了精神滿足,而對夏洛克來說這是莫大的侮辱,不僅是對夏洛克人格的踐踏,更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基督教對猶太人的迫害。
海涅評價《威尼斯商人》:此劇是描寫被壓迫民族的。夏洛克在劇中代表著在長久歷史中被迫害、被歧視的猶太民族,以一己之力與安東尼奧及其同黨斗爭,夏洛克相信公理最后卻沒受到法律正義的保護,為了尊嚴(yán)頑強抵抗,最后卻敗訴并被迫改變信仰。莎士比亞在劇中通過夏洛克的悲慘經(jīng)歷向我們展示了虛假的、急功近利的人文主義者以及驕奢糜爛的、殘忍對待異邦人的基督教。夏洛克這一角色在劇中所隱含的正面性是毋庸置疑的,莎士比亞用這種方式再次證明了他無愧為一位偉大、理性的戲劇作家。
注釋:
①均引自《莎士比亞全集》朱生豪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