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筱筱
(湘南學院 音樂學院,湖南 郴州 423000)
內心聽覺是在外部聽覺的感知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高級的音樂聽覺表現形式,指憑借記憶和思維在內心構建音樂意象的能力。內心聽覺是鋼琴演奏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與外部聽覺不同,必須通過后天培養才能形成和發展,因此,鋼琴教學中對內心聽覺的培養十分重要。內心聽覺的培養漫長而復雜,當前,鋼琴教育領域已經廣泛關注到培養內心聽覺的重要性,相關從業者和專家正積極探索在鋼琴專業教學中應用具體策略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能力的方法。
內心聽覺能夠直接影響鋼琴演奏者的外部聽覺,影響演奏效果。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內心聽覺能力對教學效果有多方面的影響。
首先,培養內心聽覺有利于增強聲音感知力。鋼琴演奏是音樂表演藝術,以聽覺為基礎,評價演奏水平的關鍵在于聲音。在學習鋼琴演奏技術時,學生要不斷追求更理想的音色,這就要求學生具備準確聽辨各種聲音的能力。內心聽覺的形成過程與聲音感知有關,在培養內心聽覺的同時,學生的聲音感知力也能得到增強。其次,培養內心聽覺有利于提高鋼琴演奏水平。事實上,在鋼琴演奏前和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要對音樂信息進行儲存、加工和提取,確定演奏的內容和技巧,而內心聽覺就是儲存、加工和提取音樂信息的重要手段,培養內心聽覺能夠為鋼琴演奏的完整性提供保障,還能在此基礎上幫助演奏者拓展演奏技巧。此外,在進行鋼琴教學時,如果僅依靠重復練習提高彈奏技術,不僅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對其演奏水平的提高也沒有實質性幫助。內心聽覺可以幫助學生在鋼琴演奏過程中感受演奏的細節,及時發現演奏的問題并進行優化調整,因此,培養內心聽覺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鋼琴演奏水平。[1]
再次,培養內心聽覺有利于鋼琴演奏中的情感演繹。藝術本就是為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作為音樂藝術表現形式的一種,鋼琴演奏不是將樂曲完整演奏出來就算成功,其中還蘊含著對情緒的表達,演奏者只有在充分理解音樂作品的情緒內容后再進行表演才能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達到理想的演奏效果。要做好鋼琴演奏中的情感演繹,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理解能力,準確把握音樂作品的內涵,并將之轉化為自己的感知,科學規劃和引導情緒傳達的層次,通過鋼琴彈奏表達出來。這一過程需要運用內心聽覺,因此,培養內心聽覺能幫助學生提升鋼琴演奏中的情感演繹能力。
最后,培養內心聽覺有利于協調演奏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鋼琴演奏的效果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環境中的各種聲音和聽眾的感受都會影響演奏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內心聽覺能夠引導學生在復雜的環境中根據心理意象進行演奏,幫助學生調節自己的肢體狀態和聽覺狀態,避免出現分心、怯場等狀況。
學生內心聽覺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培養重點,因此,鋼琴教學應該遵循內心聽覺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進行階段性培養??偟膩砜?,內心聽覺的形成大致可以分為音樂外化感知階段、內心聽覺意識形成前階段和內部聽覺形成階段三個階段。
音樂外化感知階段是為培養和發展內心聽覺奠定基礎的階段。內心聽覺以外部聽覺為基礎,在培養內心聽覺的初期,需要先讓學生了解音樂的基本組成要素,并引導學生進行感知,培養學生對音樂節奏、旋律和音色等要素的聽覺辨識能力。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對音樂進行外化感知,需要引導學生積累大量的視聽資源,還需要帶領學生進行具體的演唱和演奏訓練。在課程教學之初,一定要注意基礎的培養,可以安排學生模唱自然音階、音程、基本節奏型和功能和弦等,保障學生擁有記唱完整音樂片段的能力。鋼琴教學注重演奏的實踐教學,這些基礎內容常常不受重視,但如果沒有這些基礎,演奏實踐的難度會大大提高,沒有相關的記憶和意識,學生的內心聽覺也無法形成。[2]
內心聽覺意識形成前階段是內心聽覺形成的過渡階段,其促進了音樂要素感知方式從外向內的轉變。從外感知是指通過有聲的讀和唱進行感知,是音樂外化感知階段的主要培養內容,內心聽覺意識形成前階段則對此提出了更高的完成要求,以穩固基礎能力;從內感知是指無聲的讀和唱,即在心里默讀和默唱,配合彈奏練習,逐漸構建內心聽覺的無聲語言。這一階段的鋼琴教學要求學生不僅能正確認識和彈奏各種自然音階、音程、基本節奏型和功能和弦,還要能認識比較復雜的旋律片段,在演奏一段音樂后,能夠辨別其中的曲式結構、樂句構成、和聲功能等。在反復的教學練習中,學生可以逐步選擇一些更有技術難度的曲目進行練習,背唱許多有代表性的曲目,為內心聽覺的形成提供充足的音樂記憶,在此過程中提高思考能力,建立鋼琴演奏的信心。
內心聽覺形成階段是學生形成結構性內心聽覺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對音樂作品整體及其內部結構的辨識能力,還需要繼續練習,加快心理反應速度。這一階段的鋼琴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分析內心聽覺中的音樂結構,當看到一段樂譜時,能夠在內心清晰地再現其中的節奏節拍、調式調性、和聲進行、配器等內容,對樂譜中的音樂片段有準確的理解。在這一階段,學生已經形成了內心聽覺,具備了使用內心聽覺自動感知音樂的能力,能夠在看到樂譜時在內心快速分析其結構和情感內涵,分析這一樂譜應該如何用鋼琴演奏出來。通過持續的練習,這一內化反應會成為一種本能,引導學生不斷提高鋼琴演奏技法。
鋼琴教學中內心聽覺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要讓學生從能感受音樂的各要素和鋼琴的發聲特點,到能夠用手指將感受通過鋼琴準確地表達出來,從學會準確讀譜到能夠將樂譜中的音樂信息轉化為動態的內心聽覺,其核心關注點在于音樂的構成要素。不管是哪一個階段的培養,都應該以點到面,從各要素入手,逐一培養再協同形成結構性的內心聽覺。
節奏是音樂的基本要素,所有音樂藝術的教學都繞不開節奏感的培養,鋼琴教學中內心聽覺的培養也與之密切相關。學生在長期通過內心感知現實生活的各種節奏時會漸漸地形成一種節奏傾向,比如呼吸聲、水滴聲、鐘表聲等,當聽到的聲音與記憶中的節奏吻合或相似時,就可以發揮內心聽覺的作用,產生內心與現實的共鳴。在學生剛剛開始學習鋼琴時,教師應該先帶領學生學習簡單的節奏型,配合肢體動作反復練習,待節奏規范后再逐步增加練習的時間長度,一段時間后再學習復雜的節奏型。其間,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夸張化的處理讓學生感受節奏型的變化。學生配合唱拍,從簡單到復雜,反復練習區分各種節奏型,漸漸地就能內化節奏的律動,產生穩定的節奏感。[3]
音色是鋼琴演奏的首要考慮因素,決定了鋼琴演奏的準確性。鋼琴作為樂器之王,可以通過按鍵力度、角度和速度的變化呈現千萬種音色,辨別音色的能力的培養也是鋼琴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對特定音色演奏方法的認知是內心聽覺培養的重要內容。[4]在鋼琴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感受其他樂器的音色,再引導學生用鋼琴演奏出來。學生在試著模仿不同音色的過程中會仔細觀察和感受按鍵的力度、角度和速度,對音色的概念就會越來越清晰。
鋼琴演奏有其自然的呼吸和美感,需要通過演奏速度的處理表現出來,因此,要在鋼琴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內心對演奏速度進行感知和掌控。鋼琴演奏的速度變化根據演奏作品的音色和情感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如果演奏的速度忽快忽慢,即使演奏者對曲調已經很熟悉,演奏出來的音樂也缺乏美感,難以引起共鳴。學生在練習新的曲目時可以按照速度要求用節拍器配合進行從慢到快的練習,練習穩定后再慢慢脫離節拍器。當能用內心聽覺代替節拍器控制彈奏速度時,學生就基本具備了自主掌控鋼琴演奏速度的能力,演奏能力也就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鋼琴樂句演奏是鋼琴教學中的一項基本內容,其中滲透著培養內心聽覺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目的進行樂句的拆分訓練,培養學生準確的內心聽覺。在進行鋼琴樂句演奏練習時,教師可以根據曲譜中的連線將樂句拆分成多個片段,每一片段結束后,讓學生主動以肢體動作示意。經過反復練習之后,學生就能形成斷句的習慣,進而更好地利用內心聽覺控制演奏習慣。[5]
除了上述要素的培訓之外,內心聽覺的形成和發展也與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傾聽習慣等因素有關,要想形成結構性的內心聽覺,就要對這些相關的綜合能力進行訓練。培養感知能力要讓學生學會感知鋼琴作品蘊含的情感和內涵,為進一步的想象和感悟奠定基礎。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師在教授鋼琴演奏的知識時,應該給學生講解鋼琴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意義,讓學生在充分了解該作品的基礎上進行感知,使學生意識到演奏技巧和感知能力的相互作用關系。另一方面,鋼琴作品的內涵雖各不相同,但也有具有同一性的流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相似的思路感知同一流派的作品,由此形成具有一定規律的感知意識。
培養記憶能力是讓學生在能夠準確流暢地進行鋼琴演奏的同時,還能調動內心有關演奏作品的記憶和聯想,并及時調動回憶中的情感,將合適的情感融入演奏。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有三方面的要點。首先,在教授學生彈奏一首新的作品時,可以引導學生將作品旋律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形成記憶,為記憶儲存創造關聯,同時,讓學生注意在生活中積累素材,以便更好地調用。其次,個人情緒有時也會影響記憶,當內心緊張或煩躁時,記憶調動可能會受到阻礙,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控制自身的情緒,保持良好的演奏狀態。最后,學生個體有記憶能力的差異,這影響著音樂記憶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培養過程中要注意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對記憶能力較差的學生不要過于嚴厲,注意培養其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6]
培養想象能力是要讓學生學會將鋼琴作品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在不依靠外物的情況下也能在內心構建出動態的音樂。想象能力是內心聽覺的基礎,鋼琴教學中對音樂想象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三方面入手。首先,準確、流暢的演奏是培養想象能力的基礎,因此,要先提高學生的演奏技能,保證其能夠將內心的想象轉化為旋律。其次,有充分的知識積累才能產生想象空間,教師在鋼琴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觀察、積累,拓寬視野,提高藝術修養。最后,學生的想象能力基礎和想象的角度存在差異,教師在鋼琴教學中也應該根據學生的基礎確定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安排訓練方式。
培養傾聽習慣是讓學生在傾聽演奏時不僅要關注作品的各要素以及演奏過程,還要有所感悟。傾聽的形式有多種,學生可以通過反復傾聽代表性作品使內心聽覺中的曲調更準確,可以通過廣泛傾聽現場演奏積累經驗,還可以回顧自己的演奏,總結其中的問題并加以改善。培養傾聽習慣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傾聽他人演奏時觀察演奏者的狀態,分析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每一階段的情感表達差異,結合對鋼琴作品的了解,在內心構想出自己演奏時的處理方式。另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對比傾聽,對比同一首作品在不同演奏者指下的差異、同一演奏者演奏不同作品時的差異以及自身在不同時期演奏同一作品的差異,讓學生學會及時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目前,我國的鋼琴教學機構已經逐漸意識到內心聽覺培養的重要性,近兩年出現了大量相關的研究論文,彌補了過去我國鋼琴教育在這一領域的嚴重缺失,但在具體實踐中對內心聽覺培養的重視程度仍然不高,培養策略也還不夠完善??偟膩砜?,鋼琴演奏中需要注意的各要素都與內心聽覺的培養密切相關,應當正確看待鋼琴教學中對學生內心聽覺的培養,根據其形成和發展的階段性和結構性規律科學設置教學活動,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促進鋼琴教學模式的科學化發展,培養出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