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剛 王繼紅 吳小舟 張騰飛 趙金玲 端木琳



摘要:隨著國家“雙一流”建設方案的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成為建設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學科、一流大學,以及全面提升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現實需求。為充分保證創新創業教育質量,對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培養效果開展科學評價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現階段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要求中,特別是對創新創業課程的學習效果要求,至今尚未形成相應的評價標準。圍繞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題與課程,重點分析課程指導團隊、教學計劃及考核評價特點,舉例說明創新創業相關課程中應滿足的學習效果要求,闡明創新創業課程類型、學習目標和評估類型之間的關系,構建創新創業教學效果評價標準。以大連理工大學建環專業為例,依托創新創業能力訓練與實踐(上/下)專創融合課程,應用示范所構建的創新創業教學效果評價標準。在國內首次將該標準融入建環專業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彌補了現有培養方案中缺少量化標準的不足,相關教學經驗和成果有望向同類高校相近專業輻射。
關鍵詞:創新創業;評價標準;人才培養;建環專業;雙一流
中圖分類號:G642;TU-4?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5-2909(2023)04-0018-0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1]上指出,創業能力是學生學習的“第三本護照”,“創業教育”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為適應知識經濟對人才的要求,特別重視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建立了高度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具備全民創新創業的氛圍、條件和環境[2]。2015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在國家層面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2017年,隨著國家“雙一流”建設方案的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成為建設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學科、一流大學,以及全面提升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現實需求。由此可見,依托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既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要求,也是“雙一流”高校建設周期內面臨的緊迫任務[3]。
培養全體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就是要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這種“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結合專業教育” “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4]。當前,高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存在一些不足,如片面注重創新創業教育的通識性,忽略與學科專業教育的緊密結合,將培養措施獨立于整個教學環節之外,沒能將創新創業的內核與實質融入專業教育中,無法與專業教育形成完整的互相嵌入的體系[5];關注少數學生如何獲得“競賽獲獎的成果”,卻忽視了多數學生創新思維、創業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等,教育過程缺乏人才培養頂層設計及全過程滲透融合[6];在創新和創業類實踐項目實施過程中,對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培養不夠重視,導致學生之間的能力互補效果不夠明顯。同時,也不夠重視學生和政府及相關行業人員的溝通協調能力培養[7]。因此,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重點關注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體系、教學評價等,在創新性專業理論和教學改革的支撐下科學地開展相關教學活動。
目前,有關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模式[8-10]、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11-13]等方面的教學實踐及研究,已獲得足夠的重視。但是,針對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評價方法及標準的建立,還存在諸多不足。單純結合專業背景下創新創業內涵,提出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要求及評價方法,從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對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針對性評價強度,不利于反饋真實教學效果[14]。同時,針對創新創業教學評價,諸多教育工作者和學者提出了層次分析法、多維可拓物模型法、模糊評價方法等量化方法[15-16]。此類方法雖然能夠通過量化指標反饋創新創業教育效果,但是模型中引入過多的約束條件和假設,嚴重影響了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在創新創業教學評價過程中,不同學科、不同課程、不同實踐活動缺乏統一的評價標準,使得評價結果存在顯著的差異性,無法在同類專業教學活動中進行對比。因此,亟待在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要求中,特別是創新創業課程的學習效果要求等方面,建立完備合理并具有一定通用性的教學評價標準。
創新創業教育是學校、學部、基層教學單位、學生多位一體、上下聯動的系統教育過程,其體系建設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不可預見性。學校提供教學條件和學校、學部、基層單位共同建立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學校從制度、環境,學院從專業配套、課外環節,基層單位從課程實施、教學環節共同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大連理工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本科專業(簡稱建環專業)正在實施的2020—2023級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已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課程體系中。在課程實施與教學環節上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就需要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實際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考核或評價標準是由多種標準組合而成的一種評價體系。該標準必須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創新創業課程或相關課程考核時注重學生的學習效果或教師的教學效果。
綜合上述研究現狀,本文重點圍繞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題與課程,分析課程指導團隊、教學計劃及考核評價特點,舉例說明創新創業相關課程中應滿足的學習效果要求,闡明創新創業課程類型、學習目標和評估類型之間的關系,建立創新創業教學效果評價標準。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題與課程
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題與課程設置,需要充分考慮學生所需要的能力、教師教學方法及利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的外部環境。一般認為,創新創業能力可以通過教師講授獲得,但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方法及教與學的環境。突破以教師為中心、注重知識傳播的傳統教學方法,探索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多樣性學習特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的經歷、觀點、背景、天賦、興趣、能力和需求,在課程教學中實現個性需求與創新實踐的緊密融合。以此激活學生創新創業需求,引導學生規劃職業目標,制定行動計劃,并在課程學習中不斷修訂自身的需要和要求,真正開啟創新創業之旅。
在避免與建環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沖突的情況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仍以輔修課為主。此類課程應重點關注課程指導團隊、教學計劃及考核評價。其中,課程指導團隊建議由建環專業教師和校外創新創業導師(商業伙伴)組成,從而可將教育、研究和環境三個中心議題緊密聚焦在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中,如圖1所示。課程教學計劃,可依托學校統一設置的創新創業基礎課程模塊實施。同時,結合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基于項目與案例的課程設計、小型發明創造實踐項目、科研訓練項目、課外創新創業自主實踐項目、專創融合項目式課程等,將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融入專業課程體系。此外,課程教學還需考慮創新創業非技術層面的問題。例如,如何營造創業氛圍、增加創業機會及激勵創業主體,如何塑造個人堅定信念和頑強毅力來平衡創業心態,如何通過積極合作、遠程交流、信息融合等促進企業實踐參與度,如何在充分保證時間、問題、權利、機遇等方面創造自學習條件,如何創造支持性環境與有效參與機會提高組織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如何自由探索組織創新過程的“想法先行” “需求優先”等不同思路的新方法,如何提高創新創業社會參與度及完善保障機制,以及如何平衡個人自主權與創業企業戰略的需求,并在開發和探究之間找到契合點等[17]。
不同于傳統基礎和專業課程的考核評價,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效果具有明顯的不可預知性,相關課程難以采用成績考核的方式評價,需結合教學形式和預期成果確定。總體上,應對學生側重如下幾個方面評價。首先,能夠發現生活工程中的相關專業問題,提出“簡單創意”及初步解決方案。其次,能夠針對實踐中的“專業性”問題,從可能的技術方案中優選方案以解決實際問題,初步論證技術方案可行性并撰寫技術總結。最后,能夠結合專業知識和創意,總結某類工程問題解決方法,進一步提出新穎的解決方案。同時,學會開展研究現狀分析,掌握技術方案論證方法,獨立撰寫完整的技術報告。
表1給出了創新創業相關課程中應滿足的學習成果要求示例。考慮到創新創業知識和學習成果的大容量,表1中的學習成果要求只是建議,但仍然可以說明,通過創新創業的相關課程教學,學生所能夠掌握的能力技能及需要重點評價的方面。
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效果的評價標準
為了更好地評價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技能和能力,需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知識掌握評價,是較容易制定評價標準的。可以用常規作業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核,檢驗其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或在虛擬環境中的知識運用能力。同時,也可以增加“簡單創意”的選題案例,針對實際工程提煉理論問題,提出初步解決方案等,由此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
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技能和能力掌握評價,可以考查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通過實戰(或模擬)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獨立/合作完成創新大作業、個人/團隊設計作品、工程模擬項目的技術報告、商業計劃書的情況等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也可以通過工程實踐、創新實踐、創新創業計劃大賽等校級、省部級競賽,引導學生跨學科、跨學院參與創新創業競賽項目,以“課程學習、活動分享、聯合參賽、項目合作”為牽引和手段,根據競賽過程和結果,制定全方位評價標準。
針對創新創業課程中學生學習效果的要求,同時結合國內外高等教育中通行的評價形式,特別是自2013年我校建環專業開設專業概論與學科前沿必修課以來,已積累的有關開放式“創新大作業”考核形式的諸多經驗,構建出大連理工大學(以建環專業為例)創新創業教學效果評價標準,見表2。需要注意的是,學生選修創新創業輔修課程,即表現出了有成為創新企業家的意愿和愿景,在滿足主修課程要求的基礎上,其實就已初步確定了個人的未來發展方向。同時,選課學生還需進行心理與綜合素質測試,測試應從多個方面展開,例如,思維能力、個人素質、奉獻精神,以及個人的抱負和團隊意識等。進入學習效果評價階段的學生,默認為均已通過以上主觀因素測試,因此在本文建立的評價標準中未重復列出。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課程類型以及課程中應用的評價類型也在同步更新。結合上述創新創業教學效果評價標準,表3進一步給出了創新創業課程類型、學習目標和評估類型之間的關系。
高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實質上就是開展創業教育,制定評價標準就必須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在創新創業課程考核時,應注重學生的學習效果或教師的教學效果。然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成功與否,最終應由一些重要的產出指標來衡量。如:創新創業課程的選課人數、初創企業的數量、或有潛力成為企業家的人數、就業和經濟增長對區域發展的貢獻等。這些指標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很大,同時也離不開社會的支持。若引入這些指標作為考核標準,具體執行難度極大,因此暫未考慮。但對這些指標的深入研究,終將證明創新創業教育會有收獲可觀的回報。
三、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效果的評價標準應用
大連理工大學建環專業開設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課程,主要目標是使學生擴充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引導學生定位發展方向,突出自身優勢。以專業設置的創新創業能力訓練與實踐(上/下)專創融合課程為例,該系列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系統了解本專業內涵的平臺,引導學生認識專業,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本專業的興趣與專業創新意識,促進后續專業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打下基礎,激勵學生探索專業未來發展創新創業動機。在課程教學中應用表2中的評價標準,評價培養效果具體實施如下。
在創新創業能力訓練與實踐(上)課程教學過程中,將選課學生自由組合,由3~5人組成一組,每組選擇一個創新題目。創新題目可以是依據學生知識積累、常識、個人生活經歷、信息收集以及對專業未來的設想自選題目,也可以是國家“雙碳”背景下在土木及相關學科最有可能開創新的研究領域的前沿自擬題目,還可以是建環專業未來發展變革及其對日常活動的影響等愿景規劃題目。此外,鼓勵學生依據個人興趣和組員不同的專業背景,選擇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基礎的多學科交叉創新熱點題目。表4舉例了課程實施的部分創新題目。由表4可知,創新題目包含專業基礎型(如題目1-2)、行業熱點型(如題目3-6)和緊迫需求型(如題目7-8)三類。
每組提交學術論文/專利/論證報告形式的設計方案,同時以小組答辯/成果展示形式結課。具體考核內容主要由文字總結、創新小組答辯及在線自主學習三部分組成,見表5。
在創新創業能力訓練與實踐(下)課程教學過程中,同樣將選課學生自由組合,由3~5人組成一個團隊。團隊中每個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扮演一個或多個具體的角色。成員間分工合作,編制商業計劃書、開展可行性研究、模擬企業運行、參加企業實踐、撰寫創業報告等。對于跨專業組隊,須考慮專業背景,并對成員進行分工,給出分工理由。評委評分時應根據具體情況給予分數傾斜,以此鼓勵學生開展跨學科合作。每個小組提交商業計劃書,同時以小組路演答辯形式結課。具體考核內容主要由商業計劃書、項目路演答辯及在線自主學習三部分組成,見表6。
此外,關于在線自主學習,主要由我校建環專業自主設計的創新創業教學實踐平臺完成,如圖2所示。該平臺包含創新基礎知識、創新作品案例、PPT制作技巧、商業計劃書撰寫等專題性講座視頻,還會定期邀請行業專家在該平臺上進行創新創業前沿講座。學生通過完成在線考試和作業練習,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四、結語
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雖然從認知路徑開始,但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展現,是積累有關創新創業的第一手經驗和開展創業實戰的模擬演練。針對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題與課程,重點分析了課程指導團隊、教學計劃及考核評價特點。建議課程指導團隊由專業教師和校外創新創業導師(商業伙伴)組成。教學計劃可依托學校統一設置的創新創業基礎課程模塊實施,并增設不同類型的實踐類項目及非技術層面能力培養環節。考核評價需結合教學形式和預期成果確定。
參考文獻:
[1] 桑新民,邵伯棟.世紀結束年代的教育思考——“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討論會綜述[J].教師教育研究,1989,1(6):40-42,18.
[2] 劉志軍,郝杰.美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與實施[J].中國大學教學,2016(10):43-47.
[3] 周毅.“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思考[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7):93-95.
[4] 王占仁.“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架構與理論價值[J].教育研究,2015,36(5):56-63.
[5] 甄勇,毛波杰,唐植.“雙一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實問題與展望[J].高校后勤研究,2021(4):80-82.
[6] 張超,盛紹頂,潘育松,等.“雙一流”背景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7(3):121-124.
[7] 王超,朱蔚懿,祝騰.“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對策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5):104-105.
[8] 李敏.基于校企合作的創新創業教育“五閉環”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4):28-33.
[9] 王亞煦.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新工科創新創業教育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1,38(11):33-38.
[10] 吳小舟,王樹剛,王繼紅,等.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建環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6):61-66.
[11] 張文海,王明賢.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2):168-171.
[12] 柴堅,楊楚.基于系統思維的創新創業教育協同機制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1,12(5):65-71.
[13] 姜新東,肖林久,李志義,等.基于新工科理念的應用化學專業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建設[J].大學化學,2020,35(10):104-108.
[14] 陳保國.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學習評價[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3):104-109.
[15] 張培彥,許文芳.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直根系”課程體系構建與評價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3):82-84.
[16] 曹妙聰,郭瑞,劉瑞.基于CIPP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評價指標體系[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3):86-89.
[17] 劉譯陽,邊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9(9):32-37.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in China,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critical practical demand for building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irst-class disciplines, and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improving teaching level and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t is important to perform scientific evaluation for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owever, i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nd corresponding courses,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until now. The investigation focused on the courses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guidance team, teaching plan and evaluation strategies were summaried. By enumerating the requirements that should be fulfilled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elated cour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the evaluation types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talent training practice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i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was proposed and applied in a course. The proposed evaluation standard has been success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which makes up for the lack of quantitative standards in availabl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Moreover,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proposed evaluation standard can be adopted by similar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valuation criteria; talent training;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Double First-Class
(責任編輯? 胡玥)
基金項目: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建環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虛實結合實踐平臺的開發與應用”(E-CXCYYR20200916);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工程建設項目“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ZL201837);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雙創課程建設”(202102022016)
作者簡介:王樹剛(1963—),男,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建筑熱環境中熱質傳遞多尺度建模研究,(E-mail)sgwang@dlut.edu.cn;(通信作者)王繼紅(1984—),女,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室內環境營造方法與能源利用研究,(E-mail)wangjihong@dl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