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勇 沈秀琴 廖建平
摘? 要:高校課程思政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此審視高校課程思政,重點強調教育主體的多元化、教育時段的連續性、教育內容的全面性與特殊性。針對教師隊伍思政素養參差不齊、課程建設時間鏈條尚不完整、課程思政育人方位尚不健全等現實問題,三全育人理念提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應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教師勝任力,實現全員教師同頻共振;健全課程思政時間鏈條,推動全程育人持續推進;突出課程思政特色元素,促進全方位育人橫向拓展。
關鍵詞:三全育人;課程思政;內在邏輯;現實困境;實踐指向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5-0009-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key to deeply implementing the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The Three-all education means the whole staff education,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so as to examin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cusing on the diversity of subjects, the continuity of time and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speciality of content. In view of the uneven quality of teachers' political thinking, incomplete time chain of course construction, unsound orientation and other real problems. Three-all education propos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ompetence of teachers to realize the resonance, improve the time chain to promote the whole education continuously and highlight the special element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education.
Keywords: Three-al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rnal logic; realistic predicaments; practical direction
三全育人是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形成育人合力以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一終極目標的育人指導思想。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指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1]。課程思政以課程為載體,強調挖掘各學科、各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將思政教育貫穿于課程教學全過程,力求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的統一。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指出,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三全育人理念從理論上引領課程思政的具體實踐與優化方向,課程思政在實踐中踐行、豐富三全育人理念,賦予三全育人理念以新的時代內涵。通過研究,以三全育人理念審視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有助于從主體內涵、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促進課程思政的完善和發展。
一? 以三全育人引領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在邏輯
三全育人充分反映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規律,是實施課程思政的內在要求,科學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必須體現且實現三全育人理念的要求[3]。以三全育人理念審視課程思政建設要從教育主體、教育時段以及教育內容方面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予以重視和引領。
(一)? 全員育人強調課程思政教育主體的多元化
全員育人,即全體教師參與育人,要求全體教職工共同履行育人職責,發揮育人作用。以全員育人理念審視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就是強調課程思政教育主體的多元化、全員化,即要求全體教師都要參與到課程思政建設隊伍當中,提高自身的思政育人意識與能力,以具體的、專業的課程、課堂為依托,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隱性的思想價值引導。教育主體的多元化、全員化是充分發揮課程思政育人作用的人力基礎。教師的全員參與,豐富了課程思政的主體內涵,要求落實到具體課程當中,通過課堂這一主渠道發揮全員教師的思政育人作用。
(二)? 全程育人強調課程思政時間跨度的連續性
全程育人是指依據大學生生理及心理的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點,將育人工作貫穿于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部學習生活中。以全程育人理念審視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就是強調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在時間跨度上的持續性,依據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階段性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將課程思政的教育引導作用滲透到大學生在校學習成長階段的全過程,最終建成貫穿入校到畢業的高校課程思政時間鏈條,長期、持續且穩定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課程思政時間跨度的連續性是課程思政組織建構、作用發揮的時效要求。《指導綱要》指出,“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2],因此,課程思政在時間上的持續性要求必須將除思政課以外的所有課程都建設成為“課程思政”,依據循序漸進、因類施教等教育原則使課程思政全面、系統、科學、均衡地分布在大學生的各個學期、各個時段,長期發揮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三)? 全方位育人強調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整體性
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調動育人各方面、各領域,以不同教育內容的獨特育人作用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突出強調教育的思想性和價值引領性。以全方位育人理念審視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就是強調發揮所有課程的育人作用,即將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與實踐類課程系統建設到課程思政格局中,以整體性教育內容實現全方位育人作用。“作用于思想觀念的信息不是特定于某個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4],因此,面向大學生的課程思政教育,不能是單方面的、單課程的,應發揮不同課程類型的不同內容的特殊育人作用,依托不同課程、不同專業的思政教育資源實現全方位、多維度地塑造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舉止,將其培養成政治意識、家國情懷、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內容的整體性注重全面性與特殊性的統一,課程思政利用所有課程、所有專業的特殊思政元素,通過課堂這一主渠道從不同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促進大學生群體輸出站位高、有擔當、有價值的行為,在實現自我社會價值的同時促進其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
二?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困境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需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累積經驗。經過黨的十九大以來不懈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當中,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取得了許多理論與實踐成果。但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依然存在教師隊伍思政素養參差不齊、課程建設時間鏈條尚不完整、課程思政育人方位尚不健全等現實問題。
(一)? 教師隊伍思政素養參差不齊
教師是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與引領者,教師隊伍的思想認知、教學能力和行為表現直接關系到課程思政的實際成效。盡管黨的十九大以來高校教師整體思政素養明顯提高,但還存在部分教師育人意識不足、思政育人能力欠佳等問題[5],導致課程思政的全員育人難以實現。
首先,部分教師思政育人意識很薄弱。在推動思政課和其他課程同行同向、協同育人的主流下,教師隊伍的思政育人意識明顯加強,但部分教師特別是部分理工科教師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思政的現象仍然存在。育人意識淡薄導致教師主體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另一方面,許多專業課和實踐課的教師不是黨員,不具備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和黨的理論知識,受西方文化影響存在認知誤區,導致其政治立場不恰當或不堅定,不認同甚至反對黨的意識形態教育。
其次,部分教師的思政育人能力有待提高。高校教師普遍具備博、深、精的專業知識,但由于課程思政建設尚處于初期階段,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與德育理論知識相對不足,課程思政教學經驗十分有限,使得全員育人作用難以有效發揮。
(二)? 課程建設時間鏈條尚不完整
課程思政的全程育人強調學校育人的整體連貫性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深入育人[6]。這要求既要構建貫穿入校到畢業全程的完整的課程思政時間鏈條,又要具體課程全程發揮思政育人功效。但在現實中這兩個層面的要求都未能較好實現。
首先,已有課程思政總體時間鏈條有缺口。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的引領下課程思政建設規模逐步擴大,大學生不同學段逐漸出現更多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課程。依據各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情況,課程思政建設依舊局限于相當有限的部分課程,許多課程還未加入到課程思政建設格局當中,在時間上就表現為時間鏈條的缺口。只有實現全課程、全時段的課程思政建設,才能成就課程思政在時間維度的完整性、全面性。
其次,具體課程的全過程育人要求未能普遍實現。大學生具體課程設置以學期為單位,將整個大學階段分為若干個小階段,因此在微觀上具體的課程思政應全過程體現思政教育,在課程的全時段注意思想引領與價值引導。但在將公共基礎課、專業教育課、實踐課等的某一課程建設成課程思政的實踐中,往往將某一愛國素材或經典案例機械生硬地搬進課堂教育教學的某一環節、某個領域,離“每節課都發揮育人作用”的目標甚遠。
(三)? 課程思政育人方位尚不健全
全方位育人的課程思政要求課程思政建設要充分運用不同課程與專業的特色思政資源,使所有課程、專業在教學中形成有效互補,共同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當前課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尚未形成,已有育人方位效果欠佳。
首先,全方位育人總格局尚未形成,具體表現為課程思政的課程參與率較低。若將2016年當做我國課程思政建設的元年[7],至今也不過發展到第七年,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都不甚成熟。從橫向看,課程思政建設依舊局限于部分高校的部分課程,實踐上課程參與率總體偏低,理論研究通過發文數量上可看出,目前涉及的學科領域主要以醫學、理工類居多,藝術類、外語類和綜合素養類相對較少[8],與不同課程全都建設成課程思政的目標尚有一定距離。
其次,已有的課程思政育人方位功效發揮度不夠,具體表現為課程特色思政元素不突出。已有的課程思政在利用思政元素時,在內容上,由于主客觀條件限制沒有充分挖掘、整理、有效利用本課程和本專業的特殊性思政元素,沒有突出這一課程的育人特色,甚至是很少采用普遍性的思政元素,課程思政育人效果有限;在方式上,存在教育內容生搬硬套的現象,強行加入思政元素,結果適得其反[9]。
三?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指向
大學生是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的重要力量之一,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關乎國家未來和民族命運。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0]。解決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際問題,需要在教師隊伍、教育時空上狠抓實干,不斷完善課程思政總體布局,發揮課程思政育人作用。
(一)? 提升課程思政教師勝任力,實現全員教師同頻共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11]。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關鍵。為總體提升課程思政教師勝任力,應做好思政育人意識與思政育人能力兩個重點工作。
第一,總體提升教師的思政育人意識,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生動體現。一是要增強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同感和使命感。通過教育培訓、組織研討等方式進一步破除“只教書不育人”的陳舊觀念,推動全體教師確立“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本質責任,為課程思政育人格局的建成做好思想準備。二是要加強政治素養的培養。通過重要講話和文件精神的深刻學習,確保教師群體深刻認識到教育事業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首要問題,在政治認同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時提升家國情懷,以正確認知激發合理教育行為。
第二,全面提升思政育人能力,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人”具體要求。一是要提升全體教師的思政教育理論水平。課程思政的特色在于將思政教育納入到除思政課之外的課程中,必須要加強教師的組織培訓、自我學習,使其牢牢掌握思政教育的知識、理論與方法,科學合理運用到課程思政教育教學中。二是要注重課程思政中的思政教育實踐,在課程實踐活動中不斷鞏固理論知識,不斷總結教訓,積累經驗。
(二)? 健全課程思政時間鏈條,推動全程育人持續推進
課程思政全程育人要求建設系統完整的課程體系、全程生動的具體課程,從時間維度保證所有學年大環節、具體學期小環節上持久發揮課程思政潛移默化作用。構建全面覆蓋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活全過程的課程思政體系,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長期目標和總方向,既要注重總體時段構建,又要具體時段成效。
第一,系統謀劃,循序漸進做大做全。課程思政建設始終要以總體時段構建為藍圖。各高校應綜合學段的主要任務、學生的階段成長特點、不同學科的專業特性等因素,依據典型具體課程的建設成果不斷優化補充和豐富,逐步實現貫穿在校期間各個階段的課程思政育人格局,逐步完善課程思政的時間線分布,起到以線帶線、以線促面的作用,以本校的全學段課程思政體系帶動其他高校乃至全國的課程思政在時間鏈上的完善。課程思政的課程體系構建要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原則,以局部試點經驗推動總體時間鏈條的形成,以總體時間鏈條目標引導具體時段課程的完善,助推課程思政長期發揮隱性思政育人作用。
第二,科學取舍,狠抓關鍵少數做深做精。高校課程思政尚處于起步階段,試點改革是對“摸石頭過河”實踐經驗的吸收與借鑒,是實現課程體系總目標的必要踏板。各高校應以核心專業課程、基礎性課程和典型實踐類課程為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積極建設本校的品牌思政課程,努力實現具體課程思政的“每節課育人”,用有深度有內涵的精品課程思政引領本校甚至全國的課程思政建設,促進具體課程的“點”在總體時間線上均勻分布,起到以點帶點、以點帶線的作用,為所有課程、所有課堂建設成課程思政打牢基礎。
(三)? 突出課程思政特色元素,促進全方位育人橫向拓展
課程育人要重視課程思維突破,在“價值增值”方面下功夫,有效滿足學生發展的現實關切[3]。為實現課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應加強構建橫向課程體系,激發不同課程和專業的育人特性,多角度、多方位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從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全方位教育大學生以知促行,以行踐知。
第一,所有課程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橫向構建全方位育人課程體系。課程的育人目標是力圖實現文化知識與價值取向的有機統一。課程思政處于試點改革階段,所有課程主導者都應樹立思政育人意識,加入到課程思政建設隊伍中,發揮公共基礎課、專業教育課、實踐課等不同課程類型的不同育人作用,在空間維度加快實現全方位育人格局,發揮全方位育人作用。
第二,深入挖掘、運用不同課程的、不同專業的特色思政元素,激發其獨特的育人方位作用。一是在課程思政元素上在運用一般性思政元素的同時,要尤其注重體現本課程特點和本專業思政特色元素,依托專業獨有的思政育人內容如典型案例與任務、經典人物及其精神等,以特殊性育人資源實現不同方位育人作用[12]。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是同源的,而且是獨具特色的,是課程思政全方位育人得以實現的重中之重。二是在課程思政教學方式上切忌生搬硬套,要找準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契合點,在知識傳播中隱含價值引領,在價值傳播中體現知識底蘊。
教育是人尋求自身發展的一種社會活動,而人的發展是豐富而復雜的,欲對豐富復雜的人的發展形成全面的支持,教育亦須克服片面性而走向完整[13]。長期以來,知識導向的慣性模式根深蒂固,限制了我國課程與教學育人功能的發揮。課程思政是回應教育改革發展的現實關切,以課程的價值引領為突破口,拓展課程育人的生長點。為解決當前課程思政在教師隊伍、時間維度、空間維度等方面的難題,必須以三全育人理念為引領,促進課程思政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確保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的同向同行,協同把“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J].社會主義論壇,2017(3):4-5.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 何玉海,于志新.新時代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維度[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2):132-136.
[4] 王習勝.“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邏輯詮釋[J].思想理論教育,2019(3):52-56.
[5]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6] 張鳳翠,鄔志輝.“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22(4):265-270.
[7] 陸道坤.新時代課程思政的研究進展、難點焦點及未來走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1-16.
[8] 賀武華,王凌敦.我國課程思政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4):26-30.
[9] 高寧,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理論性、整體性和系統性[J].中國大學教學,2020(9):17-22.
[10]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
[11]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12] 肖映勝,呂學芳.“五全育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創新思路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0):97-100.
[13] 高樹仁,鄭佳,曹茂甲.課程育人的歷史邏輯、本質屬性與教育進路[J].中國大學教學,2022(Z1):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