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栩鋒 張陳行 陸成鋼 范文翔



摘 ?要 ?基于慕課教學與混合教學仍是后疫情時代的一個重要教學形式。近些年,雖然我國的慕課課程在數量上增長較大,但慕課視頻質量良莠不齊。為改進與優化慕課視頻的設計與開發,使用網絡爬蟲技術,將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14類(約3 800門慕課)慕課學習者的課程評價數據作為數據源,使用MAXQDA軟件開展質性分析。在使用類屬分析法對大數據進行三次編碼分析后,結合廣大學習者的需求與建議,從教師講授、聲音、平臺、畫面、內容、制作、用戶七大維度出發,認為慕課視頻的設計應該考慮教師教學技能專業化、音頻聽覺體驗流暢化、平臺學習方式便捷化、畫面視覺效果自然化、教學過程全程化、教學任務系統化,建議從這幾個方面改進,有效提升慕課視頻的質量,提高慕課教學的學習體驗與教學效果。
關鍵詞 ?慕課;大數據;MAXQDA;教學視頻
中圖分類號:G436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3)04-0054-07
Research on Improvement Design of MOOC Video Based on Evaluation Big Data//LAN Xufeng, ZHANG Chenxing, LU Chenggang, FAN Wenxiang
Abstract ?MOOC-based teaching and blended teaching are
still an important teaching form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 number of MOOC
courses in China has increased greatly, the quality
of MOOC videos is uneven.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optimize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MOOC videos, this research uses web crawler technology to take the course evaluation data of MOOC learners of 14 categories (about 3 800 MOOCs) on the MOOC platform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s the data source, and uses
MAXQDA software to carry out qualitative analysis. After three coding and analysis of big data using the
categorical analysis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majority of learners, star-
ting from the seven dimensions of teacher teaching, sound, platform, picture, content, production, and
users,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MOOCs The design of
video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skills, the smooth audio
and listening experience, the convenience of learning
on the platform, the naturalization of visual effects
on the screen, the whole-process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systematization of teaching tasks, which will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OOC videos from these aspects,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teaching effect of MOOC teaching.
Key word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 big data;
MAXQDA; instructional videos
Authors addres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China, 311121
0 ?引言
近年來,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在疫情時代背景下快速發展,優質的課程資源數量不斷增加,包括國家精品課程、校本開發的優質課程等。一方面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全球共享,另一方面也簡化了知識獲取的途徑,使疫情防控期間學習時間變得更加靈活,學習的途徑更加豐富,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方式和更多元的網絡互動環境 [1]。但仍有大量的慕課課程未能高效完成課程教學目標,主要表現在對課程進行設計開發時,慕課視頻的制作缺乏一個參考標準,質量難以得到保證。慕課教學視頻的設計是影響學習者滿意度的關鍵因素之一。教學視頻不僅能促進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加強學習動機,還能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鼓勵他們在課程論壇上積極主動地交流、探討問題[2]。2015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指出,在慕課的發展與改進過程中要根據教師和學習者的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開展課程建設、課程應用以及大數據分析應用等培訓[3]。學習者對慕課課程評分和評價所產生的大數據,為開發、改進課程視頻提供了直觀的反饋,能幫助潛在的學習者選擇學習課程,也能幫助大學管理者對慕課的投資做出決策。因此,通過實證性的研究分析學習者評價大數據對于教學視頻的設計對于慕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本研究突破了以往教育學科中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特定平臺、學科或課程中的學習者評價,將基于學習者評價慕課時產生的大數據,提取與教學視頻相關的開放式評價,相對客觀地揭示了學習者給予教學視頻正面或負面評價的具體原因,以期為慕課視頻的制作提出較為客觀且具有參考價值的建議。
1 ?慕課教學視頻研究的文獻綜述
教學視頻資源是慕課教學的一個重要形式,教學視頻的質量會直接關系到學習者的在線學習體驗與學習成果,是慕課開發過程中的關注重點,教學視頻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習者的課程完成率[4]。郭聰[5]對在線課程教學視頻設計策略與應用開展研究時,梳理并提取了已有的研究框架,建構新的教學視頻分析框架,基于此框架運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王雪等[6]將美國課程中央網站排名前20的慕課課程作為分析數據,結合我國《網絡課程評價規范》(2002)與《網絡課程評價指
標》(2013)搭建視頻案例分析框架,選用質性分析方法在此框上開展研究,對我國慕課教學視頻設計提出優化方案;王建民[7]在研究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教學視頻制作規范時,按課程的年份等比抽取了31門課程的教學視頻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視頻的時長、碼率、格式、拍攝形式等方面,以此來提出視頻制作時的優化方案;周琬琦等[8]從中外20門課程中各選取的一個教學視頻作為分析案例,搭建三級指標的分析框架,以此為基礎探究慕課中教師與PPT結合式教學視頻的設計原則;李青[9]在Coursera和edX兩大慕課平臺上選取14門課程,并從視頻長度、表現形式等維度進行統計和分析,討論慕課教學視頻的設計和制作方法,并對現階段MOOC建設中教學視頻的關注點進行闡述。
在已有的相關研究中,大多數采用質性分析的研究者會先對已有文獻的分析維度進行梳理,并制定相應的分析框架與分析角度,以此為出發點針對慕課視頻進行分析。本研究先對數據源進行分析與編碼,在完成相應的數據編碼處理后,依據編碼內容與已有研究的理論基礎,制定一個基于大數據分析產生的三級編碼分析框架,以此框架為基礎,對慕課視頻的改進策略進行研究。此外,已有的研究多以教學資源(如資源的呈現形式、教學的設計、資源的搭配等)為切入點展開研究,從教師的角度思考與分析視頻的改進策略,卻忽略了學習者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感受與反饋。本研究將轉換研究視角,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以學習者的評價為數據源,通過對大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對慕課教學視頻的開發與設計提出建議與改進措施,研究結果也更具普遍性與適用性。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方法
在開展類似研究時,多數研究者會采用質性研究法,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10]。本研究擬采用質性分析法中的類屬分析法,對學習者的評論內容進行編碼歸納。類屬分析[10]是指分析在資料中反復出現的現象以及可以解釋這些現象的重要概念的過程中,對具有相同屬性的內容進行歸類處理,并以一定的概念命名。本研究借助MAXQDA(2020版)進行數據的類屬分析,在對處理的原始數據進行初步編碼分類后,依據開放式代碼,進行主軸代碼的歸納總結,再經過對主軸代碼的歸類與凝練,形成核心代碼,架構一個完整的、富有邏輯性和科學性的三級編碼體系。基于三級編碼架構,了解學習者對慕課視頻設計的主要訴求,為研究結論提供數據支撐。
2.2 ?數據獲取與處理
研究前期在確定了研究數據的范圍后,使用Python將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中理學、工學、外語等14個課程類型(約3 800門課程)下的所有課程數據,包括“課程名稱”“課程評分”“用戶名稱”“用戶評價”等數據進行初步爬取,共獲得數據1 648 747條。爬取結果如表1所示。
為了保證數據質量和分析結果的可靠性,本研究對爬取的原始數據進行迭代篩選處理,根據研究問題制定了以下數據篩選標準:
1)排除相關性不強的用戶評價數據,包含打廣告、純文字表情、純數字、刷單一字詞以及其他與課程內容無關的評價;
2)排除重復性評價,包含同一門課程下的重復評價、不同課程下的相同評價、所屬不同課程類型的同一課程下的評價(只選取一次該課程下的所有評價數據)。
數據篩選過程主要包括三個環節:
1)根據數據篩選標準,剔除相關性不強的評價與重復性評價;
2)為了進一步提升數據質量,確保數據的分析價值,篩選并保留30字及以上的評價數據;
3)根據研究問題,篩選并保留含有關鍵詞“視頻”的評價數據,最終確定216 321條數據樣本,結果如表2所示。
3 ?數據的編碼與分析
3.1 ?數據的處理
本研究主要采用編碼分析對數據進行處理,編碼分析是形成理論的基礎和關鍵環節。依據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通常使用三級編碼分析,分別是開放性編碼、主軸性編碼、選擇性編碼[11]。
開放性編碼階段,共組織五位研究人員使用MAXQDA軟件對篩選處理后的數據進行編碼。先將三位研究人員分成一組,共同對數據進行編碼,編碼過程中研究人員需擯棄主觀判斷,依據評價數據的真實含義提煉出初始范疇,對于含義不清晰但出現頻次較高的數據,通過備忘錄的形式記錄,在所有研究人員意見達成一致后選擇對該數據進行編碼或者放棄編碼。編碼過程中,先選取十門課程類型下的數據進行初始概念的提煉,使用剩余四門課程類型的數據進行飽和度檢驗,在對剩余四門課程類型的數據進行編碼時沒有產生新的初始概念,可認為數據樣本在理論上已經飽和。剩余兩位研究人員為一組,在第一組已生成初始范疇的基礎上使用一組的編碼結果對篩選處理后的原始數據進行重新編碼。在第二組完成編碼后,通過跨代碼一致性分析發現兩組的跨代碼一致性平均值為83.71%,經過全體研究人員多次線下會議討論,最終兩組編碼結果的跨代碼一致性達到100%,基本排除主觀
差異。
開放性編碼的主要目的在于將數據進行初步的標簽化和概念化[12],通過開放性編碼將初始慕課評價數據中具有高度相關的語義信息進行整合,并賦予初始概念,初步形成118個初始范疇,通過去除語義相近以及出現頻次少于三次的初始范疇,最終共保留104個初始范疇。處理結果如表3所示。
隨后,在開放性編碼的基礎上進行主軸性編碼,主軸性編碼的主要目的在于進一步明確初始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使得初始范疇的屬性與維度更加具體[13]。通過主軸性編碼,將零散、雜亂的初始范疇歸類為具有概括意義的從屬范疇,通過反復辨析最終得到34個從屬范疇,如表4所示。
最后,通過選擇性編碼確定核心范疇,選擇性編碼的主要目的在于整合并形成研究中的核心主題,并與其他范疇形成聯系,構成較為完整的體系。通過選擇性編碼,將從屬范疇總體依照慕課教學視頻設計的各個環節進行歸納,最終提煉出七個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核心范疇,如表5所示。
3.2 ?結果分析
基于上文中的三級編碼結果,本研究構建出慕課教學視頻質量影響因素模型,如圖1所示。該模型篩選并歸納出了影響慕課教學視頻質量的七個維度指標:教師講授、聲音、平臺、畫面、內容、制作、用戶。制作優質的慕課教學視頻,需考慮并達到這七個維度的基本要求。否則,可能使學習者在開展慕課學習時無法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且學習興趣欠佳。
具體而言,“教師講授”維度,教師要在端正態度的基礎上,遵循一定的邏輯并運用合適的語速、盡可能細致全面地為學習者講解課程內容,同時教師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講解水平,講解語言要富有趣味性。“聲音”維度,要保證視頻音量在合適的區間,音質盡量清晰,同時視頻前后聲音的起伏不可過大。“平臺”維度,讓視頻的訪問在最大程度上為學習者開放并能夠重復播放,為學習者提供基本的視頻介紹以及視頻下載的渠道,盡量豐富視頻的數量。“畫面”維度,要注重如錄制角度、畫面結構等合理,同時使得畫面及其特效盡量美觀,畫面背景與主體之間達到平衡。“內容”維度,在對視頻內容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厘清視頻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在控制視頻內容難度的基礎上適當地拓寬深度與廣度,注重視頻內容之間搭配的同時做到呈現不突兀,提高視頻內容的實用性,及時更新視頻的內容,案例的設置要合理,知識點的設置以及檢測要準確。“制作”維度,對視頻的剪輯、結構、節奏把握要合理,視頻時長要符合學習規律,不可過長或過短,同時視頻最好與其他資源相結合,做到教輔相承。“用戶”維度,在設計視頻前要考慮到視頻的受眾以及能夠給學習者帶來的效應,有針對地設計視頻并讓學習者能夠有所啟發。上述建議大致概括了制作優質慕課教學視頻所應具備的七個維度的基本條件。
4 ?針對慕課教學視頻制作的建議
基于對各類慕課具體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評論內容的編碼分析以及上述研究結果分析,研究者針對慕課視頻設計的教師授課、聲音、平臺、畫面、內容、制作六大維度提出以下建議。
4.1 ?教師講授需把握課程整體,重視教學技能專業化
教育信息化變革時代,教師的主要責任應該是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
準備過程應把握整體,從前期準備工作開始至后期錄制結束。在教師出鏡類的慕課中,教師應在錄制開始前審視儀容準備教具,檢查相應設備是否工作良好,避免錄制過程中發生意外;在教師不出鏡的慕課中,教師同樣需要事先調整狀態,穩定情緒、增強信心。英國心理學家哈德菲爾德的研究表明:自信情況下,人可以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500%以上;相對于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出自己30%的水平。
授課過程中,應注重知識點的論述技巧。講解細致、詳細的慕課更易受到學習者的青睞,因此,教師應盡可能降低知識點的學習難度,但需要注意的是,講解詳細并非僅能通過花費更多時間對某一知識點進行深入理解實現,同樣可以通過一定的知識點銜接方式完成,常見的方法有:
1)類比法,用比喻、擬人等說明問題;
2)例證法,用事實或例子說明問題;
3)條例法,用“第一、第二、第三……”等敘述方式銜接知識點;
4)引證法,引用數據、圖標或名人名言佐證觀點。
4.2 ?聲音方面需從用戶出發,重視聽覺體驗流暢化
結合學習者評價大數據,研究者認為用戶更青睞具備流暢聽覺體驗的慕課。以中央電視臺《舞蹈世界》宣傳推廣類節目的制作過程為例[14],該欄目制作組通過長時間的探究得出結論,-10 dB的節目混合聲足以讓觀眾聽清背景音的全部內容同時不易引起其注意,而主持人的聲音則不宜超過-12 dB,
過大易使主持人的聲音顯得刺耳,而過小則易導致其被背景音掩蓋。
另外,將不同種類的聲音放在不同音軌的處理方式足以讓講解聲與背景音相處融洽。同樣以《舞蹈世界》制作過程為例,在錄制過程中收錄四個聲道,編輯時僅保留一個聲道且將其放至第一聲道,而后將背景音樂放至第二聲道,以此導出的視頻音質遠比將兩種聲音混合后放入同一聲道效果更好。
由上所述,流暢化的聽覺體驗應采用-10 dB的背景音、-12 dB的講師聲音并將不同種類的聲音放于不同聲道。
4.3 ?平臺方面需符合受眾需求,重視學習方式便捷化
慕課學習者傾向于觀看復用性高且能夠支持泛在學習的課程視頻,因此,設計團隊應將學習方式便捷化。傳統課堂教學活動依附于課程表,發生于固定時間、固定場所,慕課因其自身特征,使隨時隨地學習成為常態化現象[15]。
設計團隊充分發揮泛在學習的優勢,滿足受眾需求。首先,應考慮視頻編碼與文件格式。常見的慕課視頻編碼有AVC1與H264兩種格式,AVC1是H264的一種類型,但前者所能保存的格式僅有MP4格式,對瀏覽器親和度較高,可結構復雜,視頻加載速度較慢,因此,可以使用流媒體技術把H264編碼的視頻切分成若干片段,而后將其索引地址保存至m3u8格式的文件中,播放時按順序下載視頻,加載速度與成功率均能得到顯著提升[16],增強視頻的“泛用性”。其次,可考慮修改視頻或課程總時長。短小精悍是慕課視頻的特點之一,一般認為視頻時長不超過15分鐘,以6~8分鐘為佳[17]。以此標準,在結合知識點連貫性的基礎上規劃每一課時的時間,充分契合慕課學習者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的特征,強化慕課視頻“泛在學習”的特征。
4.4 ?畫面方面需以“學生”為本,重視視覺效果自然化
學習者是慕課的使用者,錄制的角度代表著學習者觀看學習的角度,視頻設計團隊在拍攝錄制時應以“學生”為本,重視觀看效果的自然化。
若為講師出境類視頻,首先,在錄制時應采取多機位拍攝且數量最少為三臺,1、3號機從左右兩側拍攝講師的中景或近景,2號機負責拍攝舞臺全景;其次,應考慮視頻整體結構,若該慕課中途需要穿插引申視頻,那就需要考慮切換不同的角度使得視頻插入更為合理;最后,應在錄制時保證某一機位全程工作,以備后期剪輯的不時之需。
若為講師不出鏡類的視頻,應尤為注意學習者左右眼畫面分布對比,例如,當某一畫面左側為裝飾用布景,右側為重要知識點的文字說明,就應考慮適當放大右側畫面在整體畫面的占比,使得右眼畫面占據主導,強化學習者對右眼畫面的認知體驗,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常用的左右眼畫面分布對比劃分為在屏幕中央畫一道細線,細線左側即為左眼畫面,右側即為右眼畫面。
4.5 ?內容方面需深入挖掘,重視教學過程全程化
良好的教學內容需要課程設計團隊從課前準備、課中講解與課后交流三個環節相互銜接,貫徹始終[18]。因此,在設計制作教學視頻時應著重注意教學過程的全程化,避免時長過短等問題。教學過程全程化即以學生為中心協調設計課前、課中與課后的教學內容。針對課前準備工作,設計團隊應預設課程受眾,根據受眾特征對知識點進行詳略處理,選擇性地采用不同講解方式,考慮目標群體的習俗、學習理念與接受能力(如華中師范大學開設的、針對初學者的《心理學:我知無不言,它妙不可言》,該課程借助大量經典案例與通俗易懂的講解輔助初學者走入心理學世界),最大限度強化預期受眾的學習體驗。同時,課程設計團隊應演練課堂講解內容,慕課在線學習因其大規模授課的特點更需強調嚴謹性,視頻內呈現的所有內容均應通過設計團隊嚴格的審訂,最終成品呈現出的內容應經過團隊內部數次迭代更新。
此外,在設計教學視頻時,設計團隊應靈活切換教學方式,根據課程內容更換講解方式,例如,一門知識點較多的課程不宜采用單純的講授法與固定畫面的呈現,此類方式易導致學習者沉浸感不強、被動接受學習目標。
4.6 ?制作方面需注重實際需求,重視教學任務系統化
教學任務的設計應當具備一定的計劃性。課程設計團隊應嘗試采用遞進的方式設置課后任務,將類似的知識點集中化處理,由簡入深、層層遞進,同時,應注意不同部分間的銜接,避免課后任務間的跳躍性,使各部分教學任務間更清晰、規范[19]。
此外,設計團隊應建立系統性的教學任務評價機制。例如,可對優秀學習者的作業進行公示、置頂處理,在下一期課程上線時將優秀學習者的作業作為范本講解給其他學習者聽,在增強優秀學習者自信心的同時賦予其他學習者更多動力,形成良性循環。此類記錄可用于期末成績評定,在最后的成績上予以一定的分數鼓勵,豐富期末成績組成部
分[20],增強學生對討論區的黏性,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
5 ?結束語
基于學習者評價進行的分析既可以實現線上學習環境下的教育大數據采集,也相對客觀地揭示了學習者給予教學視頻正面或負面評價的具體原因。本研究揭示了學習者對慕課視頻的教師講授、聲音、平臺、畫面、內容、制作、用戶這七大維度中的關注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對慕課視頻設計團隊提供參考。在未來的研究中,相信教育研究者與實踐者通過結合相關理論,充分發揮慕課本身優勢,能更好地理解學習現象、揭示學習規律、優化學習過程。
6 ?參考文獻
[1] Levy D, Schrire S. Developing a Connectivity MOOC
at a College of Education: Narrative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J].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13(3):
305-312.
[2] Ruiqi Deng, Pierre Benckendorff. What are the key
themes associated with the posi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in MOOC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learners ratings and review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
cation,2021:2-3.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
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教高〔2015〕3號)
[A/OL].(2015-04-28)[2022-10-18].http://www.moe.
gov.cn/srcsite/A08/s7056/201504/t20150416_18945
4.html.
[4] 郝丹.國內MOOC研究現狀的文獻分析[J].中國遠程教
育,2013(11):42-50.
[5] 郭聰.在線課程教學視頻設計策略與應用研究[D].武
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6] 王雪,周圍,王志軍,等.MOOC教學視頻的優化設計研
究:以美國課程中央網站Top20 MOOC為案例[J].中國
遠程教育,2018(5):45-54.
[7] 王建民.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教學視頻制作規范探析
[J].教育教學論壇,2021(13):34-37.
[8] 周琬琦,王宇悅,陳輝.MOOC教學視頻設計原則系統化
整合與應用現狀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0(24):
5-12.
[9] 李青,劉娜.MOOC中教學視頻的設計及制作方法:基于
Coursera及edX平臺課程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技
術,2016,26(7):64-70.
[10]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
育科學出版社,2000.
[11] Corbin J, Strauss A.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Procedures, canons, and evaluative criteria[J].
Qualitative Sociology,1990,13(1):3-21.
[12] 吳毅,吳剛,馬頌歌.扎根理論的起源、流派與應用方
法述評:基于工作場所學習的案例分析[J].遠程教育
雜志,2016,35(3):32-41.
[13] 張玉磊,劉貽新,戴海聞,等.基于扎根理論的顛覆性
創新驅動因素研究:以慕課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為例[J].
高教探索,2020(6):28-35.
[14] 梁雯.中央電視臺3D立體節目制作全流程與技巧詳解
[J].影視制作,2013,19(5):32-38.
[15] 何敬,潘宇,王艷萍.MOOC視頻設計與制作研究[J].
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6,15(9):25-27.
[16] 王應解,馮策,聶蕓婧.我國高校慕課教育中的問題分
析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15(6):80-85.
[17] 馮娜娜.泛在學習視域下高校課堂教學的適應與變革
[J].科技視界,2021(31):55-57.
[18] 王建民.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教學視頻制作規范探析
[J].教育教學論壇,2021(13):34-37.
[19] 張嘉文,李文豐.MOOC視頻的設計、拍攝與制作研究
[J].西部廣播電視,2019(24):92-94.
[20] 黃震,徐濤.基于MOOC平臺的混合式教學實踐[J].計
算機時代,2016(2):99-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