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兒教育工作中,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在午餐活動、區域活動、戶外活動等一日活動中,培養他們的自主管理能力。比如在午餐活動中,可以運用崗位輪換制、項目認領制、同伴互評制,引導幼兒學會自律;在區域活動中,可以組織幼兒自主制訂規則、分配角色、動手制作,引導幼兒學會解決矛盾沖突;在戶外活動中,可以讓幼兒科學觀察、深度思考、立體反思,幫助幼兒完善認知體系。
【關鍵詞】一日活動;自主管理能力;幼兒
作者簡介:李秋香(1979—),女,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龍都幼兒園。
一日活動是幼兒在園一日的全部活動,包括生活、學習、游戲、運動等環節。有的教師沒有意識到幼兒自主管理的重要性,又或者雖然有所了解,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并沒有實施培養,這就容易導致幼兒在升入小學后無法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可見在幼兒教育中,教師需要重視培養幼兒的自主管理能力。教師可以在一日活動中教會幼兒自主管理,為幼兒的發展打好基礎。
一、結合午餐活動,引導自律行為
(一)崗位輪換制,負責自我行為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要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因此,在幼兒力所能及的活動范圍內,教師要減少干涉,敢于放手,讓幼兒成為自我管理的主角。如在用餐環節,教師可以設置各種不同的管理活動,利用崗位輪換制,讓幼兒輪流擔任各種工作,使幼兒認識到遵守規則是一種利人利己的行為。
具體而言,在午餐環節,教師可以設定餐前播報、填寫進餐提示牌、調整桌椅、擦桌子、發大餐盤、發小盤子、發擦嘴巾、發筷子、清掃地面垃圾等崗位,讓幼兒輪流參與其中。在活動前,教師要告訴幼兒每個崗位的職責范圍是什么,如何做好崗位工作等。在活動中,教師要監督幼兒規范落實崗位職責。如負責餐前播報的幼兒,需要給同伴介紹當日食譜,介紹食物中包含哪些營養,提醒同伴在進食過程中不要喧嘩,合理進食,不要偏食等。在活動過后,教師要讓幼兒反思自己為什么這么做,如何對自己和別人負責等。在反思中,幼兒會意識到自己完成崗位職責是為了讓同伴們更好地進食,還意識到自己在不擔任崗位職責的時候也應配合同伴做好工作。這樣一來,幼兒不僅培養了正確的用餐習慣,還能意識到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端正態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識。
(二)項目認領制,深化自我意識
項目認領制是教師讓幼兒了解午餐環節的崗位職責后,結合自我認知,自主認領其中的崗位項目。項目認領制能讓幼兒提升自我意識,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1]。
在幼兒認領崗位項目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方面可以選擇一些自己擅長的項目。如有的幼兒表達能力比較強,則可以認領餐前播報、進餐提示牌填寫等任務;有的幼兒動手能力比較強,而且比較細心,有耐心,則可以認領桌椅調整、發大餐盤、發小盤子、發擦嘴巾等任務。另一個方面是可以嘗試挑戰自我,認領自己不太擅長的項目。如有的幼兒不太講究衛生,勞動意識不夠,教師可以鼓勵他們選擇擦桌子、清掃地面垃圾等任務。這樣他們在服務他人的同時,能夠逐步養成講衛生、愛勞動的好習慣。項目認領的方式可以是毛遂自薦,也可以是友好協商,這樣能夠提高幼兒的自主管理水平。
(三)同伴互評制,進行自我修正
幼兒一般都比較關注教師和其他同伴的評論,在傾聽評論的過程中,他們能知道自己哪方面做得比較好,哪方面還有待提高。因此,教師可以在午餐階段設計同伴互評活動,讓幼兒在互評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積極改正。
在午餐活動后,教師引導幼兒參與自評和互評,鼓勵幼兒積極發言。如有一名幼兒在自評中說到自己在負責發大餐盤和小盤子的時候,常常搞不清每張桌子應擺放的餐盤數量,有的時候發得多,有的時候發得少;在評價別人時說到自己發現有一名同伴擅長分發餐具,于是就向其請教,根據同伴的提示,發現可以根據椅子的數量確定每一張桌子有多少人,且在放餐具的時候要保證餐具對準椅子,這樣就可以避免錯誤。通過這名幼兒的評價,大家都學到了高效的發餐具方法。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在分發玩具等其他活動中也可以借鑒這種方法,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在這樣的評價活動中,幼兒能意識到自己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處,也能學到有效的工作方法,從而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二、融合區域活動,解決矛盾沖突
(一)自主制訂規則,終成方圓
區域活動多種多樣,相對自由寬松,能讓幼兒在玩中學[2]。教師可以融合區域活動,培養幼兒的自主管理能力,如在安排區域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幼兒自主設定活動規則。在此過程中,幼兒能逐步領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
比如,在繪本閱讀區域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自主設定游戲規則。一開始,幼兒只能想到一些基本的規則,如安排一名圖書管理員負責幫別人借閱書籍;在閱讀區域設置桌椅,供閱讀者使用等。但是在實踐活動中,他們漸漸地發現了問題。如有的幼兒喜歡一邊閱讀一邊和其他人交流,但有的幼兒喜歡安靜閱讀,他們由此產生了沖突。于是教師鼓勵他們自主協商,探討解決方案。最后幼兒提出分區閱讀規則,即將一個區域設定為安靜閱讀區,在該區域內不能說話,再將另一個區域設定為討論區,在該區域內可以說話。此建議很好地解決了幼兒閱讀中出現的矛盾。
(二)自主分配角色,有序互動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常常需要扮演各種角色。有的角色廣受歡迎,但是有的角色卻無人問津。教師要引導幼兒思考如何自主分配角色,解決角色分配過程中出現的矛盾,盡量使大家都能得到滿足,從而讓活動能有序開展。
比如,在“娃娃醫院”的角色扮演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自主分配角色。幼兒都希望當“醫生”,不想當“病人”。于是,他們決定投票選出“病人”,但是選出后卻發現當選者并不開心,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不高。教師就鼓勵幼兒思考如何盡可能兼顧所有人的意愿。幼兒基于此前的活動經驗,討論調整角色分配規則,提出了“輪流扮演制”,即每一個小組成員輪流當“醫生”和“病人”。在妥善分配的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幼兒思考是否能細化角色,讓每一個扮演者都展現出個性。有的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醫院里不僅有醫生,還有護士、收費人員、保安等角色,而且醫院不同的科室中也有不同的醫生,所以可以增加一些角色。這樣一來,幼兒意識到了要盡量尊重每一個同伴的意愿,學會協調和變通,才能有條不紊地開展活動。
(三)自主動手制作,大膽創新
主題建構活動也是區域活動的重要內容。在此活動中,教師可以設定一個比較寬泛的主題,讓幼兒有自主發揮的空間,可以自主選擇材料,擬訂建構的具體方案,將自己的創新想法融入作品中。
比如,在“我的小房子”主題建構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自主分配材料、擬訂方案,從而提高自主制作水平。在分配材料時,幼兒一開始擬訂的方案是建立“材料超市”,讓大家自主選購。但是在活動中發現有的小組“搶購”了太多材料,導致其他小組沒有材料。于是他們協商討論,決定規定“搶購”的數量。在搭建房子時,他們設計了不同的方案。有的幼兒選擇搭建平房,因為平房很穩,而且可以放很多東西;有的幼兒選擇搭建小樓,因為小樓更好看。教師肯定了他們的創意構思,鼓勵他們自主制作。在實踐中,幼兒進行了協商,認為可以搭建一個大院子,在院子里同時搭建平房和小樓,平房用來裝玩具,小樓用來居住。在此活動中,幼兒學會了自主創新,也學會了參考他人的想法,提高了自主動手能力,激活了思維,從而有效提升了自主管理的效果。
三、基于戶外活動,完善認知體系
(一)科學觀察,發現自然奧秘
在組織幼兒參加戶外活動的時候,教師也要給幼兒一些自主決策的機會,讓他們運用自己的方法探索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建構起自己的認知體系。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結合周圍的環境自主決定觀察順序,探討觀察方法,從而更好地發現自然奧秘。
比如,在“尋找春天”活動中,教師組織幼兒參與戶外活動,觀察周圍的花草樹木,探索自然的奧秘。在實踐活動中,幼兒發現大家都擠在一起觀察不到什么,于是就開始協調討論,設定戶外活動的規則。在協商后,他們劃分出不同的區域,并分配每個小組在各區域的觀察時間。他們還設定了觀察的細則。如有幼兒提出在觀察蝴蝶、蜜蜂等昆蟲的時候,大家要安靜地藏起來,否則會嚇到昆蟲,導致它們飛走,影響觀察效果等。此外,幼兒還借鑒了室內活動的規則,即在觀察后互相交流經驗,分享收獲。最終,通過協商討論,幼兒制訂出了比較全面的戶外觀察管理規則。這樣不僅優化了觀察活動,還能提高幼兒自主管理的能力。
(二)深度思考,自主解決困難
在戶外活動中,幼兒難免會遇到一些難題。對此,教師要引導幼兒深度思考,和同伴互幫互助,自主思考解決辦法。
比如,在“自主設定戶外鍛煉區域”的過程中,教師給了幼兒自主管理的機會,讓他們探討如何選定場地、選擇器材等。在活動中,幼兒發現了一個問題,即雖然運動場地較為寬闊,但是缺少運動器材。于是,教師問幼兒除了選擇現有的運動器材,是否可以自主設計器材。這讓幼兒得到了啟發。他們發現可以利用現有器材進行改裝,設計出新的器材,從而創造出新穎的玩法。如將梯子和輪胎進行組合,能夠搭建出小橋、蹺蹺板、滑滑梯等平衡運動器材;將繩索、輪胎、鐵桿等組合在一起,能搭建出復雜的攀爬運動器材;等等。他們還發現,可以利用現有的資源拓展運動區域,如充分利用小樹林、沙堆等資源創設“叢林冒險”組合游戲。在此活動中,幼兒針對戶外運動的問題深度思考探析,自主找到了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保證活動的有效開展,幼兒的創新思維得到了激發,自主管理能力顯著提高。
(三)立體反思,發展思維品質
在戶外活動中,教師還要引導幼兒立體反思,從場地規劃、器材運用、技巧提升等多個角度入手,思考自己是否參與到了自主管理活動中,能否在優化集體活動效果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能力。
具體而言,教師要引導幼兒做到反思角度立體化,不僅要考慮可以通過哪些自主管理措施提升戶外活動的效果,還要考慮這些自主管理措施是否會產生負面影響。例如,有的幼兒原本提出可以添加“叢林冒險”的項目,以拓展游戲區域,豐富游戲內容。但是在實踐中發現在小樹林中游戲容易破壞樹木,而且也容易受傷。因此在反思后,幼兒決定調整游戲規則,刪除“叢林冒險”這個項目,并取消“小樹林”這個活動場地。此外,立體反思還要求幼兒不僅要反思整個集體設定的管理策略,還要反思自己是否遵守了這些管理制度,自己是否還有提升的空間等。如有一名幼兒發現戶外活動設立的“分時活動”規則是個好方法,能讓大多數孩子都玩到各個項目,但是自己在活動中常常破壞規則,導致其他同伴沒有時間玩,他反思后決定改正自己的錯誤。通過這樣的全面反思活動,教師可以有效提升幼兒的自主管理能力。
結語
將自主管理工作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可以讓幼兒在和同伴合作完成各種任務時學會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有效提高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師要利用好一日活動,在開展一日活動時學會放手,給幼兒更多自主的空間,讓幼兒學會自我管理,為幼兒順利適應未來的生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蘇豫.淺談“小老師”在中班幼兒管理中的作用[J].教育界,2021(20):73-74.
[2]劉麗.融合區域活動 推進幼兒課程游戲化[J].小學生(中旬刊),2022(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