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是一個人學習生涯的基礎階段,也是成長、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教師也應緊跟時代的步伐,革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容與形式,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文章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出發,分析了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特征與存在的問題,然后據此提出優化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龔晨(1988—),女,江蘇省無錫市東北塘實驗小學。
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吸收新知識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至關重要。在設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時,教師應該更多地融入生活化的內容,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小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教學的質量。但要設計高質量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課堂,教師還需要明確當今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特征與存在的問題,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有針對性地優化教學設計。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課本中的知識,還應培養學生的生活習慣,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而開展生活化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把課本中的知識跟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或者讓學生通過參與生活實踐內化相關知識。這種教學方式是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發展、鼓勵學生參與實踐的教學方式,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更好地內化所學知識,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特征
(一)學習時空開放化
比起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具開放性,教師進行教學的場所不僅可以是教室,還可以是家庭、社區、校園一角等。這種開放式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大的空間學習,也能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所學內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更高。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教師可以更好地把教學內容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感覺到親切、熟悉,從而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識,也更容易內化新知識。與此同時,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也會提高。
(三)課堂教學情景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課堂教學的形式也發生了諸多變化。在當下,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搜集豐富的教學資源,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課程內容。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教師也可以搜集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圖片、視頻等,鼓勵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積極思考問題,讓學生切實感覺到所學知識的實用性。
(四)活動體驗多樣化
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設計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活動中,通過自己的親身經驗去內化道德與法治知識。
三、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課堂存在的問題
然而,在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生活化教學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根據觀察和分析,筆者以為這些課堂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教師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調整。
(一)部分教師在觀念上不夠重視生活化內容
有一部分教師雖然采用了生活化教學模式,但由于觀念上仍不夠重視生活化內容,認為小學生年齡較小,不具備豐富的生活經驗,沒有著重講解生活化內容與教學內容的聯系。這樣的生活化教學過于形式化,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教學內容,學生的相關能力也沒有得到更多的鍛煉。
(二)部分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仍較為陳舊
部分教師雖然在教學時融入了較多生活化的內容,但在講解教學內容時仍以枯燥的理論講解為主,沒有將生活化內容與教學內容結合,而且習慣以自己的判斷作為教學標準,忽視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教材內容的抽象性,只是一味地“教”,這會導致學生感覺課堂內容過于分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此外,教師一味講解理論知識的老做法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這也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差。
(三)部分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相對枯燥乏味
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選取的生活化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不夠密切,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對學習相關知識沒有太高的興趣。這樣的生活化教學課堂也徒有生活化教學的形式,沒有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教學內容與自己生活的聯系,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
(四)部分教師沒有給出相對生活化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對于教學質量具有非常大的影響,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既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在學習時出現的問題,據此改進自己的學習策略,為接下來的學習做準備。此外,正向的鼓勵式教學評價也可以讓學生產生自豪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然而部分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沒有依據學生在生活化教學情境中的思考、表達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僅僅依據學生的考試結果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的教學評價不具有針對性,也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會使得生活化教學難以充分發揮作用。
四、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的方向,明確的教學目標可以讓教學更加有序,也可以讓教師在面對學生的學習問題時盡快找到問題的癥結,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提供幫助。為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將總教學目標細化,分出多個子目標。
1.制訂知識與能力目標
科學合理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可以讓學生明確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從而更好地消化、吸收課堂知識。在制訂知識與能力目標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重視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同時逐步培養其生活和學習習慣。
2.制訂過程與方法目標
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的啟蒙階段,沒有辦法系統地學習和掌握所有的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小學生十分重要。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應當科學地引導小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制訂過程與方法目標時,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經歷,引導學生探索符合其年齡特征和學習情況的學習方法,以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有效掌握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
3.制訂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教師還要制訂明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培養目標,并據此引導學生進行師生、生生交流,在教學活動中逐漸形成熱愛生活、熱愛學習、樂觀向上的積極情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融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應該是豐富多彩,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的[1]。要避免生活化教學形式化,教師就需要做到充實課堂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具體來說,教師應該關注周圍的事和身邊的人,嘗試把生活中的事和人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更多啟發。與此同時,教師也應適當融入時政熱點和最新的新聞資訊,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內容更加豐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多樣化教學方法會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更好的教學效果,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需要及時依據學生的課堂表現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2]。
1.討論交流法
教師可以組織班級學生分組討論學習內容,讓學生充分思考和表達,并通過交流與合作深入探究學習內容。這樣的教學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也有機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論自己對所學內容的想法,課堂氛圍會相對活躍。
2.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小學生獲得相對真切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生動形象的視頻和圖片,并據此創設教學情境,促使學生高效學習。比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講解交通規則的動畫,然后據此創設過馬路情境,鼓勵學生討論應該如何過馬路。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明白過馬路時自己要遵守交通規則,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3.故事喻理法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他們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夠長,而且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講身邊人的故事的形式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學內容上,這也會使小學生對學習更有熱情。
(四)作業設計生活化
有效的生活化作業不僅可以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相關知識,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還可以讓學生將理論知識和自己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形成良好的應用意識。教師在布置生活化作業時,應當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素材,自主完成作業。
在講解與勞動相關的內容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小學生力所能及的勞動作業,比如要求小學生回家給父母洗腳,然后寫一封感恩信給自己的父母。這樣的實踐作業可以使小學生體會到父母日常勞動的辛苦,學生也可以通過語言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恩之情,這有利于他們形成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發揚真善美的良好品德。而且這樣的生活化作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畏懼心理,讓小學生真正參與實踐活動,深刻地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
價值。
(五)教學評價生活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不是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而是鼓勵學生真正地發現自我,挖掘自身潛能,通過學習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參與社會實踐,形成科學、正確的三觀。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應當重視學生實踐探究、自主學習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在社會實踐中的表現,使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評估更加生活化。
(六)豐富生活認知
小學生年齡較小,社會經驗相對少,對生活的認知也比較淺顯,教師在講授課程時如果沒有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對差,只是根據自己的判斷一味講課,那么教學效果會很差,學生對課程的反應也不會好。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使小學生把理論知識和自己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通過課堂學習收獲豐富的生活認知[3]。
比如在教授四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關于溫室效應的短視頻,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近些年來全球在逐漸變暖,自然災害頻發,地球需要人們的保護。由此學生會意識到,低碳生活是必需的,是刻不容緩的。這個時候,教師還可以播放一些介紹低碳行為的微視頻,讓學生明白自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保護生態環境,這也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愛護環境的好習慣。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跟附近的工廠聯系,組織學生到這些工廠參觀,深入了解這些工廠是如何進行節能生產的。
結語
總之,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性。為了提高生活化教學的質量,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明確教學目標,革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在學好課本知識的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探究能力,形成熱愛生活、熱愛學習、樂觀向上的積極情感。
【參考文獻】
[1]西若.探究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策略[J]. 散文選刊:中旬刊,2019(12):212.
[2]陳亞屏,張素垠.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20(64):109-110.
[3]向云.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