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資源建設是園所與教師重要的研究課題。文章提出,教師應在課程資源地圖的利用上下功夫,通過善用、活用、巧用、妙用、多用這“五訣”,助推幼兒園課程的優化。
【關鍵詞】課程;資源;地圖;利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幼兒園‘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建構與利用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B-a/2020/02/7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小宇(1981—),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思賢(機關)幼兒園。
課程資源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載體,對提高幼兒園園本課程質量有關鍵性的作用。為更好地拓展園本課程實施的廣度與深度,最大限度地發揮周邊資源在課程實施中的價值,我園對園內外資源進行梳理和篩選,采取邊實踐、邊優化、邊應用的策略,逐步建構了多主體、多層次、多形式的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
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包含幼兒園課程資源的地理位置、資源類型、資源結構、資源內容與數量、資源利用建議、資源開發與利用優秀案例等信息,涵蓋了不同類型、多種性質的課程資源,由不同主體建構并能滿足不同對象的需求[1]。
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如根據課程資源性質,可分為自然資源地圖、社會資源地圖等;根據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不同制作主體,可分為教師版、幼兒版、師幼版等;根據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制作及呈現方式,可分為電子式、手繪式、實物式等。課程資源地圖作為幼兒園開發與實施課程的行動指南,能為幼兒園課程提供具有科學性、實操性的建設方向。
如何有效利用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開展多樣化、深層次的活動,助推幼兒園課程的優化呢?為此,筆者立足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有效利用展開深入實踐,通過歸納、總結,提煉出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利用“五訣”,以期更好地發揮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在幼兒園課程建設中的作用,提高幼兒園園本課程的實施質量。
一、善用課程資源地圖,暢通主體利用通道
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由教師、幼兒、家長或專家等不同主體建構并能滿足不同對象的需求,因此幼兒園必須暢通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利用通道,引導教師、幼兒與家長等多方主體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
(一)教師—激活資源,生發課程
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使教師在預設和生成課程時更加有據可依。教師可以根據課程資源地圖上的信息初步預設課程,再根據幼兒的興趣點和發展需要,生成多樣化課程。
例如,教師從“思趣園課程資源地圖”上選取了樹葉資源,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學習特點和發展需要,預設了小班“好玩的樹葉”、中班“好看的樹葉”、大班“樹葉的秘密”三個年齡段的課程實施方向。初步預設后,教師根據幼兒的實際興趣點,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并記錄下自己對課程資源地圖的再次梳理與分析、幼兒與資源互動時的思考、幼兒取得的進步等內容,便于后續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從而完善課程資源地圖的利用方式。
(二)幼兒—對話課程資源地圖,豐富經驗
教師可將師幼共同制作的實體課程資源地圖投放于幼兒園內的公共環境中,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欲望。在制作課程資源地圖時,教師可以巧妙地留白,引導幼兒與課程資源地圖對話。在與課程資源地圖對話的過程中,幼兒可以全方位了解幼兒園內的資源,并通過語言、圖畫、符號等表達方式呈現與課程資源地圖的互動過程。
例如,在秋天果實成熟時,教師首先引導幼兒觀察“思趣園課程資源地圖”,讓幼兒初步了解果樹的種類與數量;其次,引導幼兒制訂采摘計劃;再次,引導幼兒實地采摘果實;最后,引導幼兒將果樹的產量呈現在課程資源地圖上,便于幼兒后續的觀察、比較以及思考,從而讓幼兒理解植物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家長—理解幼兒,助力發展
家長主要通過家長會、幼兒園網站、家長微信群等渠道了解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信息。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上呈現的幼兒學習軌跡,為家長深入了解幼兒提供了機會和可能。家長可以通過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逐步轉變教育觀,并根據幼兒的發展需求,向教師提供更多的課程開展線索。家長依托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深度參與家園合作,能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例如,家長通過實地考察,向教師推薦適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場所、材料等,并積極擔任家長志愿者,為社會實踐活動規劃路線,與教師共同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維護活動秩序。
二、活用課程資源地圖,聚焦多維互動
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多層次、多角度、多主體地呈現了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信息,不同形式的課程資源地圖具有不同特性。教師需要基于課程資源地圖的特性,靈活利用,開展多維互動。
(一)根據特性多層次利用
例如,“菜園資源地圖”“銀杏資源地圖”等專題性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呈現的是特定區域、特定資源的信息,對教師進行同類資源的開發具有借鑒意義。
又如,圖文式的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具有直觀性,能使幼兒快速了解幼兒園內外資源的基本信息。
再如,電子版的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具有便捷性,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與家長即時共享,讓家長了解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情況,并讓家長根據課程活動的需要參與其中,合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著眼課程需要多形式互動
與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互動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充分考慮課程實施的具體情況、課程活動的實際需要、幼兒的學習方式等因素,開展科學合理的多形式互動。
例如,在生成主題課程前,教師需要了解各類課程資源的基本信息與教育價值。教師可以以直接查閱電子版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方式,為科學合理地利用課程資源奠定基礎。
又如,教師在與幼兒共同開展課程活動的過程中,利用紙質版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更符合幼兒的活動需求。紙質版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更直觀,便于幼兒觀察、比較,從而收獲豐富的活動經驗。
三、巧用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拓寬活動思路
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作為課程資源的寶庫,除了包含顯性的資源信息和活動信息,還包含隱性的資源和活動開發路徑。教師在利用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過程中,需要拓寬實踐思路,生發豐富多樣的課程活動。
(一)借鑒活動,適時調整
教師可以借鑒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中的活動,再結合實際情況調整優化,這條路徑非常適用于教學經驗不足的新教師。
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收錄了許多骨干教師的課程活動實施案例,新教師可以及時查看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從模仿入手,逐漸創新。在這一過程中,新教師還需考慮幼兒的興趣愛好、年齡特征以及最近發展區,搭建適宜的支架,從而支持幼兒從現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
此外,家長可以通過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了解不同資源的教育價值,借鑒教師或其他家長的活動實施經驗,開展多樣的親子活動,助力幼兒的成長與發展。
(二)價值再分析,拓展新活動
教師或家長前期對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中資源的價值分析可能不夠全面。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可以繼續挖掘資源的價值,根據幼兒的實際發展需要拓展新的活動。
例如,“萬寶課程資源地圖”上有店鋪、停車場等各類資源的基本信息。一開始,教師開展的活動只是局限在讓幼兒看一看、說一說各個店鋪的不同作用等方面。經過資源價值的再分析,教師拓展了“閨蜜家”糕點制作、“小飛象”游樂設施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這些新活動進一步利用了課程資源地圖,也讓幼兒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豐富了知識經驗。
(三)引入新資源,生成新活動
在利用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開展活動時,教師可以積極引入新資源,生成新活動,從而促使幼兒更深入地探究,獲得更豐富的經驗。此外,當幼兒發現新資源時,教師可以借鑒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中同類資源的開發思路,將開發經驗遷移至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生成有關新資源的系列課程活動。
例如,教師在利用“小竹林課程資源地圖”開展課程活動時,為了使幼兒的體驗更具連續性和深入性,引入竹鞭、竹篾、麥冬草等新資源,引導幼兒利用它們的特點,開展豐富多樣的編織活動,豐富幼兒的編織經驗。此外,教師將幼兒在小竹林發現的竹蟲、西瓜蟲等資源添加至原有的課程資源地圖中,引導幼兒圍繞竹蟲、西瓜蟲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進行深入探究,使幼兒積累關于這些動物的知識經驗。
四、妙用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開展審議、整合開發
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從幼兒園課程建設的實際需要和幼兒的發展需要等角度梳理了多種有價值的資源,呈現了資源的特性。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對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中的資源進行合理審議,并基于幼兒的興趣和已有經驗對資源進行整合開發,以此助力幼兒園課程的建設。
(一)強化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層級審議
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利用可以通過園部、年級組以及班級三個層級審議的方式,從而達到統籌兼顧、合理利用的目的。首先,園部組織全體教師了解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分析利用各項資源在不同年齡段開展活動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其次,年級組通過年級審議篩選資源,建構主題活動框架,形成多線索的項目式網絡圖;再次,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經驗與學習興趣,選擇活動切入點,以項目活動的形式推進幼兒的深度學習;最后,教師在全園分享課程實施的經驗,集思廣益,力求有效利用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形成“園部—年級組—班級”的良性循環。
(二)倡導資源的整合開發
教師在利用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時,要整合地圖的所有資源,挖掘資源間的關聯點,深度開發資源,生發豐富的課程活動,助力幼兒的成長與發展。
例如,在認識銀杏樹時,教師先引導幼兒觀察園內一棵銀杏樹的開花規律,再觀察園內外其他樹木的花期,最后探究樹木開花時間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這一過程,幼兒由觀察幼兒園內的一棵樹到觀察幼兒園內外更多的樹,有了更多與樹資源互動的機會,獲得了更多發展的可能性。教師可以基于此,整合開發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生發豐富的課程活動。
五、多用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基于反饋進行動態優化
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建構與利用是雙向促進的過程。教師只有廣泛利用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聽取多方反饋意見,才能科學分析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利用情況,并基于問題及時調整,優化利用,使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在課程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一)建立反饋機制,拓寬反饋渠道
幼兒園可采用個別訪談、群體抽樣調查、座談會等多種形式,收集幼兒、教師、家長等主體使用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前、中、后反饋。在收集過程中,幼兒園要努力營造開放的氛圍,提供便于不同主體反饋的渠道。
例如,課程活動結束后,幼兒園利用園部或者年級組教研活動,回顧、收集幼兒的反饋,了解教師的想法,并依托線上溝通、家長信箱、家園訪談等渠道獲取家長的反饋信息。幼兒園要積極對待并努力解決各方反饋的問題;同時,幼兒園可以借助專業人士的力量,搭建網絡反饋平臺,即時更新反饋結果。
(二)及時復盤梳理,注重動態優化
幼兒園可通過故事分享、觀摩活動、講座等形式及時對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利用情況進行復盤,就利用過程中的不足與問題進行持續性研討,進而不斷優化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利用策略,解決一線教師實施課程活動時遇到的難題。此外,及時復盤梳理有利于更新優化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內容,讓其保持鮮活的生命力,以更好地滿足不同主體的需要。
例如,教師通過園本教研活動回顧“小竹林課程資源地圖”建構的歷程,聚焦實際課程活動案例,梳理課程資源地圖的利用路徑,在共商共研中提煉出利用此課程資源地圖的有效策略,為后續利用其他課程資源地圖提供了經驗。
結語
總而言之,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的利用是不斷更新優化的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各主體要關注策略性、過程性以及發展性等問題[2],基于幼兒園的特色和資源,建構高質量的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瓊.幼兒園“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內涵與價值的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20(25):36-40.
[2]朱曉.區域性幼兒園“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建構策略之探[J].山西教育(幼教),2022(9):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