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與暄
(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福建廈門 361000)
石城縣,屬江西省贛州市,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由于西晉時期的饑荒與戰(zhàn)亂,中原人開始由北向南遷移,后期中原人逐漸穩(wěn)定在閩、贛、粵地區(qū),并與當?shù)鼐用袢诤稀1]中原人的南遷為當?shù)貛砹霜毺氐奈幕L情與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并自成了一股名為“客家精神”的獨特精神氣韻。
石城燈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南唐時期開始逐漸形成,至宋朝盛行,直到現(xiàn)代依然是經(jīng)久不衰的獨特客家民俗活動。在石城的客家方言中,“燈”與“丁”同音,故燈彩有“人丁興旺”等隱喻。除此之外,“燈彩”本身具有照明的功能,同時色彩明亮鮮艷,因此具有興旺發(fā)達的吉祥象征。但相對于照明功能來說,燈彩的娛樂性與裝飾性更加突出,所以逢年過節(jié),人們有賞燈放燈的習俗[2]。在乾隆年間的《石城縣志》中有“……星橋輝煌若畫,興酣者張鼓樂,鬧哄大廈”的描繪元宵節(jié)石城燈的熱鬧場景的記載,由此體現(xiàn)當?shù)鼐用駥τ谑菬舨实南矏叟c推崇。
雖然石城燈彩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但石城燈彩局限于歌舞、舞臺藝術表演等傳播方式,致使其在大眾中的知名度尚低。在新媒體發(fā)達的當代,拓寬文化傳播的渠道對于文化傳承有更加重要的作用。使用現(xiàn)代化的傳播手段有利于在保持石城燈彩藝術形式特質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傳播石城燈彩藝術的魅力。
在書籍中,每一個版面都是獨立的空間,這個空間可以是對圖形來說的二維空間,也可以是利用圖形與結構相結合打造出的三維空間,這里引申出對立體書含義的詮釋:在二維版面中用結構構建立體空間。
概念書籍實驗性的特點決定了概念書籍與材料、紙張、結構等維度相結合的靈活性。設計師往往通過這些維度為讀者塑造不同的感官效果與空間語境,從而更加明確地表達書籍中蘊含的文化特質。
立體書中包含那些在書籍中使用綜合材料的實驗性內容,不同的材料與技術會帶來不同的感官體驗。這些感官體驗從不同的方面共同營造書籍中獨特的氛圍,意境之趣便從中自然而生。
虛實對比的意境美。在日本作者梶原惠與Niijima Tatsuhiko二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Motion Silhouette》一書中,使用立體書與光影技術相結合的方式,立體模切圖形為實,影子為虛,虛實相生,營造出書籍神秘又有趣的整體基調,并運用這種基調傳達作者對于“影子”這一概念不同的理解。
動靜結合的意境美。在《途》這一布藝立體書中,作者通過不同類型的立體書詮釋表現(xiàn)主題:地鐵中的隧道書夜晚廣場的旋轉木馬書和雨天的半球狀立體書,將動態(tài)的場景定格在由材料與插畫表現(xiàn)的書籍中,從而巧妙地塑造出了“孤獨感”這一意境,展現(xiàn)作者對于“年輕孤獨化”這一社會問題的思考。
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雖然意境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審美體驗,但也是因為這樣朦朧的審美體驗,會讓作者想要傳達的理念與情感變得更加有趣與清晰。
韻律是富有節(jié)奏的變化。在任一書籍主題不變的情況下,主題包含的內容是變化的因此書籍內部的空間必然是變化的,流動的。其中包含書籍裝幀的松緊變化,內部空間結構的大小、層次變化、內容排版的橫豎變化等。
對于立體書來說,閱讀體驗并非像常規(guī)文字書籍那樣是線性的,機械的,而是多維的,變化的。由空間結構所營造的空間語境往往能決定書籍的閱讀體驗,這樣的閱讀體驗具有復雜的節(jié)奏,對我們的情感具有強烈的影響作用。[3]
在《清明上河圖》的立體書中,它并沒有按照《清明上河圖》畫卷那樣線性地將整個畫面連續(xù)地用立體結構表現(xiàn),它將《清明上河圖》分為了幾個部分,并劃分連續(xù)作畫與單獨表現(xiàn)的節(jié)奏,同時還在其中添加富有生機與趣味的可動小機關,這不僅沒有破壞原本《清明上河圖》的宏大,反而使觀賞畫卷的過程更加有趣、自由,小機關細節(jié)的添加使整個畫面原本的描繪的宋朝煙火氣更加濃郁,《清明上河圖》繪卷變得更加震撼人心。
和諧,是美學中最高層次的概念。在美學的范疇,它指代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等概念的高度統(tǒng)一。在立體書籍中,和諧又包含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tǒng)一。不論是豐富明艷的風格,還是質樸淡雅的風格,只要能符合書籍內容的精神文化特質,并強化書籍的精神內涵,那么書籍便可給讀者愉悅的和諧審美體驗。
《樹懶的叢林》立體書里使用線性敘事結構,以隱喻人類的樹懶作為主要角色,描繪了一個因過度開采使樹林逐漸消失,從樹懶最開始的忽視沉睡到最后的重視清醒,讓樹林又恢復如初的故事。立體結構與插圖所塑造的樹木逐漸消失這一表現(xiàn)方法給讀者帶來了痛心與警醒,將書籍核心的愛護自然、人與自然和平共處這一觀點傳達出來,這里體現(xiàn)了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tǒng)一,最終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這種和諧的審美體驗將書籍的和諧內容潛移默化地內化為個人內在價值觀念,并轉化為對現(xiàn)實世界的行動。
書籍的封面設計往往影響讀者對于書籍的第一印象,因此在封面中直觀地表達書籍的主要內容與意境氛圍十分重要。《石城燈彩》立體書的封面上為了突出“燈彩”這一主題,在其上安裝了一個建議版本的紙雕燈,使用光影的技術直觀表現(xiàn)“燈彩”。除此之外,燈的紙雕部分由三個層次的石城燈彩造型插圖與底層的彩色銅箔構成,彩色銅箔是金箔材料的一種,在此用作表現(xiàn)遠處的五彩燈光虛影,近景則由小插畫完成,虛實結合,營造燈火通明、富麗堂皇的熱鬧氛圍,并以此奠定書籍內容整體歡樂熱鬧的基調。
紙雕燈技術與彩箔在整體意境的塑造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在黑色之上統(tǒng)籌豐富多彩的顏色以達到吸引眼球的目的,于它們的共同影響下給讀者奠定了良好的審美體驗基礎。

圖1 《石城燈彩》立體書封面
根據(jù)“石城燈彩”這一主題規(guī)劃立體書籍內部的結構層次,結合主要表現(xiàn)對象,在結構上確定了以結構造型為主的形式表現(xiàn)與以場景插畫為主的形式表現(xiàn)手法。最開始由場景插畫構筑的“板橋燈”與“稈龍燈”,接著是由結構造型為主的“河燈”“蛇燈”與“船燈”,最后回歸場景插畫為主的“茶籃燈”與“蚌殼燈”,這種有意識地劃分整體空間結構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枯燥無聊,減輕審美疲勞。最后使用靈活度較高的“紙帶裝訂”統(tǒng)一整體變化節(jié)奏的松緊變化。內部結構的緊湊與外在結構的松動靈活形成對比,保證閱讀體驗質量的同時傳達《石城燈彩》立體書輕松自如的空間語境。

圖2 《石城燈彩》立體書部分內頁
形式與內容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石城燈彩》立體書雖以燈彩造型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但其核心是獨特的“客家精神”,客家精神是其文化的本質與核心。
客家人自南遷開始,其團結一心的精神便使得客家人在異地他鄉(xiāng)也能頑強地生活,而團結正是客家精神的核心。在稈龍燈、板橋燈與蛇燈中猶能體會。除了燈頭不同,板橋燈與蛇燈都是通過板凳與板凳相接表達希望幸福長長久久的美好祈愿。但板橋燈使用了立體書中的層巒疊嶂結構表現(xiàn),而蛇燈則主要以“卷谷笪”的舞燈造型為結構表現(xiàn)。稈龍燈則是以180°立面結構表現(xiàn)兒童在田野間舞稈龍燈的場景,表達客家人以團結面對困難的精神氣。在整本立體書籍的文化內涵中,團結這一客家精神貫穿始終。團結是客家人松而不散的根本原因。而紙帶裝幀使得內頁具有靈活性的同時維持整本書大型穩(wěn)定,也能展現(xiàn)客家人團結的凝聚力。
樂觀與豁達也是客家精神的重要方面。在以造型為主的河燈、船燈與以三層懸浮框結構插畫場景表現(xiàn)的蚌殼燈、茶籃燈中能體現(xiàn)客家人對待生活的樂觀豁達精神。
當?shù)乜图胰藢τ谑菬舨时旧淼耐瞥缫彩沟脽舨嗜谌胨麄兊娜粘I睿數(shù)乇阌小笆率庐斨杏幸?guī)矩,樣樣規(guī)矩不離燈“的文化現(xiàn)象。因此在每月的特定節(jié)日里,石城客家居民都會舉辦燈會,選擇當月具有代表性的燈彩與節(jié)日相融合的設計也能凸顯客家人團結、樂觀、豁達的精神,并以此達成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tǒng)一、和諧。
紙帶裝訂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的無線的書籍裝幀方式。它的裝訂方式所展現(xiàn)的效果類似于線裝,能夠使書籍做到180°以上攤開翻閱。紙帶裝訂的材料不設限制,可以是紙張也可以是布料,相對于線裝更加環(huán)保。在立體書中使用紙帶裝訂是一種新的嘗試,紙帶裝訂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立體書的傳統(tǒng)膠裝導致內部立體結構中折線偏移的問題。而立體結構本身具有一定厚度,裝訂時會使書籍不平整,導致封面形狀變得有一定傾斜度,造成收納方面的問題,而紙帶裝訂可以增加內頁空間的彈性容量,使書籍封面設計與收納變得更加靈活。同時由于裝訂材料的豐富性,穿插在頁面中的裝訂結構會更加豐富,迎合書籍主題使書籍更加具有設計感。
紙張質感也是書籍設計中重要的一環(huán)。在《石城燈彩》立體書的設計實踐中使用了具有“天鵝絨”觸感的特種紙。這種細膩的紙張觸感能給讀者帶來觸感、視覺感官上的新體驗。“天鵝絨”紙張觸感光滑,具有絲絨的特征,配合合適的厚度,使得紙張具有一定的厚重感,這種厚重感可以折射石城燈彩的歷史悠久。而光滑細膩的觸感能讓讀者感受到客家人對于燈彩的喜愛。從視覺上來說,該特種紙色澤光滑,能將插圖的效果較好的呈現(xiàn)。合適的紙張選擇可以加強書籍的新奇感官體驗,豐富書籍中蘊含的情感,使書籍充滿體積感,并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情趣。[4]
概念書籍具有探索性、實驗性、前瞻性的特點。對于還未能得到有效發(fā)揚傳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來說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傳播載體。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精神內涵,是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性。在《石城燈彩》的立體書中,蘊含客家人團結樂觀等精神,這種精神貫穿于構成書籍的材料、技藝、裝幀方式等多個維度之中,而這些維度也會反過來強化書籍的精神文化內涵。書籍內部的版式、結構也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體驗,在這樣的基礎上,概念性書籍對于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材料技術的不斷突破、革新,在書籍中用于塑造意境、韻律、和諧之美的手段會變得越來越多,傳統(tǒng)文化進入主流視野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傳承文化及其內涵是做書籍設計的重中之重。不論是材料還是紙張,或者插畫等表達手段,都是圍繞書籍的文化氛圍這一點進行。只有形式、內容兩手抓,貼合書籍的文化內涵,才能清晰地傳達出書籍中文化特質蘊含的美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