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莉 杜小燕
語言承載著內容、傳遞著思想,語言處理是英語閱讀教學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語言能力是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提升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教育部2022)。因此,英語閱讀教學要基于語篇的主題語境,綜合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學習策略運用和思維品質培養,落實核心素養目標。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處理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下面分析目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言處理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課例,從感知語言、體驗語言、運用語言和賞析語言四個方面探究語言處理的過程和方法。
語言處理的過程只是教師枯燥的語言知識講解和學生的機械記憶。如果沒有語篇主題語境作鋪墊,沒有環環相扣的文本理解作支撐,沒有切合學生實際的新語境作平臺,學生就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深層涵義和運用語言,從而影響學習語言的興趣和實際效果。
語言處理單一化、碎片化,缺乏精準的學習目標指向。未結合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和具體課時教學目標制訂精準的學習目標。過多關注單個語言點的形式和含義,忽略語言知識之間的意義關聯和語用功能,缺乏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策略和思維品質的培養。
語言處理簡單“灌輸”,缺乏對語言在結構、內容、修辭和意境等方面的賞析。課堂只是簡單的信息提取及缺乏實際效果的語言運用和輸出。如果沒有高質量的語言賞析,就不會有學生優質的口頭和筆頭語言輸出。
語言能力是參與特定情境下相關主題語言活動時表現出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教育部2022)。感知即在完整話語或文段整體接受的基礎上,通過音、形、義認識目標語言,是對語言的概念意義和基本信息的理解(蔡笑薇2016)。這就要求教師依托主題語境,幫助學生激活大腦中已有的知識,提取文本信息,感知目標語言。
1.提取已有知識
已有知識是學習者存儲于大腦中的對世界的一般認識,即圖式,圖式理論認為讀者運用已有知識進行語言理解和文本解讀(何燕雯2022)。在閱讀課的導入階段,教師可結合本單元的大語境和閱讀語篇的小語境,借助多媒體展示與主題相關的圖片或視頻,使用“頭腦風暴”開啟話題討論,使用語境猜詞、問題回答、交流互動等活動,激活學生已有的內容圖式,讓他們在真實的語境中感知目標詞匯的含義,并為語言學習中的詞匯復現作準備。
以江蘇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6 Birdwatching Reading 板塊Zhalong—a special place為例,在進行課前導入時,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Welcome to the unit 板塊學過的知識:“What do you know about cranes?How many types of cranes are there in the world?Do you know where they are?”引導學生關注扎龍自然保護區。然后,教師通過一段視頻介紹扎龍自然保護區,并提取視頻中與語篇相關的詞匯進行提問:“Where is Zhalong nature reserve?Why is it a special place for birds?How many cranes are there in Zhalong? What are the tourists doing?”教師在引導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激活了其已有圖式,并前置性地植入目標詞匯,讓他們對目標詞匯有了初步感知,如wetland、provide food and cover、count、describe、record types and numbers 等。
通過提取背景知識,學生在文字、圖片、色彩、音/視頻等多模態符號的刺激下,借助視覺和聽覺感受,對目標語言有了更直觀、生動的感知,從而激發了學習目標語言的興趣。
2.提取話題內容
江蘇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中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主題或話題展開,教師可以結合單元主題和課時話題開展語言教學,引導學生感知、注意和提取表達話題所需要的核心語言,聚焦語言的整體性和關聯性,使其對目標語言有整體感知和豐富話題語言知識,構建詞匯語義場。
以Zhalong—a special place 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觀鳥和保護鳥類及大自然生態環境,屬于“人與自然”主題語境范疇。閱讀語篇的話題是扎龍自然保護區的鳥。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單元主題和語篇話題,依托三個關鍵詞(Zhalong、birds、people)搭建話題語言框架(見表1),并在文本中提取、整理相關話題語言。

表1
這樣的梳理有助于學生對與扎龍自然保護區的鳥這個話題相關的語言表達有更直觀、更清晰的認知,有助于引導他們構建自己的話題語言圖式,為語言輸出作鋪墊。
認知策略有助于學生采用適宜的學習方式、方法和技術加工語言信息,提高學習效率(教育部2022)。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學習情況,綜合應用各種閱讀技巧,關注語言的形式、意義和功能,結合語言的文體結構,體會語言應用的準確性、連貫性和適切性,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語言和文本結構的能力。
以Zhalong—a special place 為例,文章主要圍繞扎龍自然保護區的重要性、現狀、問題和措施展開敘述,語言的功能性和文體特征比較明顯。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梳理文本結構,呈現語言功能圖式,使學生更加直觀、具體地體驗目標語言。
活動1:問題引導
Q1:Why is it a special place?
Q2:What problems do the birds in Zhalong face?Q3:What causes the problem?
Q4:How do we solve the problem?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學生對文章的語篇組織脈絡有了比較清楚的認知:文章是基于“問題—原因—結果—措施”的模式建構“支架”和組織語言的。通過問題的層層剖析、步步深入,實現主題意義的表達,從而引起讀者共鳴,實現作者的寫作意圖。
活動2:語言整理
不同的語篇形式有不同的功能,也有其特定的語言形式為達到這一目的服務(賴朝暉、劉曉燕、賴軼璇,等2014)。常見的語篇類型有描述、說明、敘事、議論等,語篇類型不同,其交際意圖也不同,其實現交際意圖的篇章組織手段和語言運用的特點也不同(賴朝暉2021)。語言處理既要關注文本的整體框架,又要關注段落是如何組織以有效表達主題意義的。為了澄清這些問題,作者是如何組織、使用語言來闡述觀點、表達思想的,可以通過圖表作進一步細化分類整理?;顒? 中問題的語言整理見表2:

表2
在感知的基礎上整理語言,有助于學生提高語域意識,體會作者是如何使用語言以適應某一特定活動類型、滿足文本的正式程度,達到某一交際目的的(賴朝暉、劉曉燕、賴軼璇,等2014),可以幫助他們學會用得體、豐富的語言描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語言的語用功能。
《課程標準》指出要踐行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學習活動(教育部2022)?;趯W習活動觀的英語教學要圍繞主題意義創設合理的情境,在引導學生充分挖掘語篇信息、形成新的認知圖式的基礎上,創設貼合學生實際、符合學生認知的語言情境,充分調動其參與熱情,鼓勵其自我表達、參與合作,通過運用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通過問題情境、思維情境和評價情境挖掘主題意義的內涵。
1.設置思辨類情境,促進語言內化
教師應創設思維情境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加強他們與文本的互動和與作者的共鳴??梢栽O置思辨類的情境,引導學生基于所形成的結構化知識開展描述、闡釋、分析、應用等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內化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加深對文化內涵的理解,鞏固結構化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教育部2022)。
以江蘇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Unit 4 Growing up Reading 板塊The shortest player in the NBA 為例,文章主要講述了NBA 歷史上身高不具任何優勢的籃球運動員斯伯特·韋伯(Spud Webb)成為優秀籃球運動員的歷程。在梳理完斯伯特·韋伯成功之路的信息后,教師提出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獲取的語言信息和知識結構闡釋故事的意義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Q1:Why is the process of his success difficult?
Q2:How did he overcome difficulties?
這兩個問題在文本中并沒有明確的答案,需要學生概括和整合獲取的信息,建立信息間的關聯。學生只有在問題鏈的引導下,提煉出新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本所傳達的精神意義,才能真正實現語言的內化。
2.創設評價類情境,實現遷移創新
遷移與創新活動主要包括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等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教育部2022)。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對文本內容、故事內涵和寫作意圖進行評價,實現語言知識的遷移和創新。
在讀后環節,教師提出兩個問題:
Q1:Why can Spud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to become a superstar?
Q2:Do you think Spud’s experience worth copying?
Q1 引導學生探討斯伯特·韋伯成功的根本原因。學生基于之前的生成,通過推理、論證與評價,總結出:要想克服這些困難,不僅要有對籃球的喜愛和天賦,還要有永不言棄的毅力。至此,學生理解了語篇的主題意義和文化價值。
Q2 引導學生思考斯伯特·韋伯成為優秀籃球運動員的經歷是否值得我們去模仿。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通過分析文本客觀評價斯伯特·韋伯的經歷,并且遷移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形成兩種截然不同卻都言之有理的結論:值得模仿,因為他的成功主要來自努力,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不值得模仿,努力固然很重要,天賦也必須考慮,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徑,而不能由愛好主導一切。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發展思維,在思維發展中推進語言學習,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使思維具備一定的敏感性、靈活性、創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教育部2022)。教師要立足培養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賞析文本語言。
1.關注修辭,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
邏輯性思維通常包含比較、分析、推斷、歸納、總結等技能。文本中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句子意思的表達更形象、更生動、更傳神(王秋紅、周俊嬋、陳璐,等2015)。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閱讀文本中的修辭手法,欣賞語言的美和生動傳神,助力其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豐富寫作知識,提升邏輯性思維能力。從修辭角度處理文本語言,需要教師結合語境,適度講解文中出現的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重復、排比、雙關、反語、夸張、對比、頭韻、尾韻等),挖掘閱讀文本的修辭之美(王秋紅、周俊嬋、陳璐,等2015)。
以江蘇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7 Seasons Reading 板塊的詩歌Seasons of the Year 為例,教師引導學生誦讀如下句子,并重點關注畫線單詞:
When trees and flowers forget to grow
Bees and butterflies play among flowers
They hide from the April showers
通過誦讀,學生很快感知三個句子都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教師緊接著提問:運用擬人修辭手法對這首詩歌的表達有何幫助?學生經過分析討論,體會到擬人修辭手法的應用使這首詩呈現出一種蓬勃的生命力,一草一木都有了生命力,小動物也有了豐富的情感,畫面感鋪面而來,讀起來趣味盎然。
學生在賞析修辭手法的過程中,分析了語言表達的目的,總結了表達的精妙之處,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培養了邏輯性思維能力。
2.分析語言特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包含判斷推理、質疑解疑、求同辨異、評價預測。在讀后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語言特點,學會分析人物和事件,推理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正確理解語篇傳達的文化價值取向,從而引導他們用整體的、辯證的、發展的眼光評判人物和事件,培養其批判性思維。
例如,江蘇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7 Abilities Reading 板塊A brave young man 是一篇記敘文,講述了林濤(Lin Tao)奮不顧身把鄰居從火中救出來的英勇事跡。文章的第三段著重講述了林濤救火的過程。教師在分析該段落時,先讓學生圈畫出本段的動詞,如ran、poured、rushed into 等,再引導他們分析這些動詞的語用功能,以及反映了主人公怎樣的做事風格。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和小組討論得出結論:主人公林濤機敏勇敢,做事麻利,且關注細節。教師肯定了學生的結論,接著提出問題:“From what Lin Tao did,we can see he is not only brave but experienced.Would you do as him if you met the same situation?”學生關注到教師特意拋出的重點詞匯experienced,通過評價林濤的行為,比較自己和主人公在年齡、經驗、能力等方面的差別,推斷自身是否也具備同樣的救人實力,并通過討論形成認知:當青少年面對同等情況時,要先判斷自身是否可以獨立救人,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撥打119、求助他們等更合適的方法。
在語言賞析中,通過教師引導、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不斷校正思維認知,調整思維方向,敢于質疑、敢于表達,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評判體系。
3.設計仿寫,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教師應抓住閱讀和寫作之間的內在聯系,以讀帶寫,以讀促寫,引導學生把學到的語言知識、悟得的謀篇布局技巧、激發的情感思維自覺地應用到寫作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姚旭輝、周萍、陳纓,等2014)。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文本的閃光點,找到讀與寫的最佳結合點,引導他們進行富有創意的仿寫,如基于文本結構、文本語言、文本思想、文體特征、語言特點等進行仿寫。教師也可以設計仿句、仿語段、仿語篇的仿寫任務,以滿足不同文本和不同學生的需求。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能更深刻地感受目標語言在傳遞內容和表達思想上的優勢,并結合新的語境進行創意仿寫,提高創造性思維。
以江蘇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7 Seasons Reading 板塊的詩歌Seasons of the Year 為例,教師可以搭建合理的“支架”,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最喜愛的季節進行語段仿寫。比如,這首詩歌中有一段描寫夏天:
Those sweet memories of summer days,
Are about quiet streams and trees and shades.
And lazy afternoon by a pool,
Eating ice cream to feel cool.
教師讓學生分析詩句的結構、語言表達和詩歌的韻律,回憶自己暑假的特別經歷,小組討論、分享并仿寫。教師給出如下仿寫框架:
Those_______________________memories of summer days,
Are about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d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結合目標語言素材和自己的生活實際,描述自己去年夏天的烹飪和讀書經歷,仿寫出如下一段詩歌。
Those sweet memories of summer days,
Are about cooking something nice.
And happy afternoon outside,
Reading books to open our eyes.
仿寫是語言、內容、思維相融合的過程。學生賞析、模仿和創作的過程是與文本進行多維互動、動態發展的過程,既實現了語言的內化和運用,又活躍了思維,真正踐行了“學中用,用中學”的理念。
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處理要依托文本,從信息提取中感知、理解的層面走向文本評價中分析、欣賞的層面。教師要帶領學生在字里行間體驗、品味語言,在其思維品質的提升中讓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達到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