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程
英語學科課堂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課堂不應是碎片化、零散和雜亂的。傳統英語課堂教學呈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碎片化狀態,而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恰恰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大單元教學設計應基于深度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深度學習的概念源于人工智能領域,1976 年由瑞典學者馬頓(Marton)和薩喬(Saljo)基于自己的研究把深度學習的概念引入教育領域,引起了教學領域的關注和重視。深度理解是深度學習的核心標志。從學習的目標、方式、過程、策略等角度,學習者需要建立所學知識與已有知識之間的聯系,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實現對學習知識的深度理解。
深度學習的實現要以大單元教學為組織單位。劉月霞、郭華(2018)構建了深度學習的實踐模型,提出了開展單元深度學習的四個重要環節,即選擇單元學習主題,確定單元學習目標,設計單元學習活動和開展持續性評價。具體到英語學科,單元學習主題的確定要依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高中英語教材、核心素養的進階情況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單元學習目標是單元學習完成后學生要取得的成果,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單元學習活動的設計要符合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要求,設計層級遞進、難度遞增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類學習活動。開展持續性評價是檢驗深度學習效果的準繩。教師要設計科學、有效的評價標準,了解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及其學習行為、學習態度和學習結果等方面的情況。
《課程標準》提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三大主題語境(教育部2020)。大單元教學是基于學科課程標準、學科教材和學情,以三大主題語境的子主題為核心,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整合、重組、補充,形成具有明確的主題、目標、任務、情境、活動、評價等要素的結構化的具有多種課型的統籌規劃和科學設計。大單元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點:
1.系統化設計
核心素養導向的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認真分析學情,制訂教學目標,設計學習活動,開展課堂教學,進行過程性評價,輸出學生作品,提升其核心素養,培養新時代人才。整個單元的設計要基于一定的主題語境,教學環節緊密相連,是以課時教學為最小單位、以單元主題內容為基本單位的系統性教學規劃。系統化單元教學設計應遵循系統化課程理念。教師要深度分析英語教材內容,細化單元主題意義,整合單元主題之間的邏輯與聯系,設計邏輯清晰、內容嚴謹、銜接連貫的單元主題群,共同實現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把培育人作為課程設計的總目標。
2.整體化設計
大單元教學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整體性,區別于過去的碎片化教學。閆赤兵(2022)提出,單元整體教學要把知識間的邏輯關聯起來,不同的課時從不同的角度或深度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圍繞同一單元主題進行。因此,大單元教學要以學生的認知為基礎,圍繞單元主題,搭建具有整體性和結構化特征的單元整體教學框架。將單元的教學目標和預期的核心素養融入各個課時教學,開展整合性教學。以單元主題為主線,以單元教學內容為基石,從整體上把握單元教學目標與課時目標之間的關聯,使課時教學與單元整體教學有機關聯,構成一個整體。
3.情境化設計
英語大單元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引領的理念。教師要設計真實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真正體現其學習主體地位,落實“用中學”和“做中學”的學習理念。比如,在設計旅游主題的學習活動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扮演導游和游客的角色,以文本中的旅游景點為背景,進行一次旅游經歷的課堂展示,從而使其在真實的活動中實現語言的運用,進而促進其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養的落地。
深度學習的基礎是深度理解,強調學習者對學習對象進行深度加工和深度思考,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本質,促進思維品質的發展。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應重視內部關聯,搭建一個由單元主題意義統領、內容相互關聯、內在邏輯清晰的大單元教學系統,從而引導學生對同一主題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構建多元化解析,提升高階思維品質,通過深度學習培養核心素養,進而實現育人目標。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3 Sports and Fitness 為例,探討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設計范式。
識別和生成主題意義是大單元教學設計的開端。徐繼田、陳丁娜、楊夢婕等(2022)指出,識別大觀念的路徑是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這里的大觀念就是單元主題意義。從教材中生成主題意義的關鍵是按照事物發展規律,從具體到抽象,以小見大,結合教學經驗生成大觀念。本單元的話題是“體育與健康”,從不同方面說明體育運動除了競賽的目的外,更多的是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年輕人參加體育運動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可以鍛煉意志力和耐力,學會與人合作,學會承受壓力和失敗,學會挑戰自己的極限。本單元選擇年輕人晨跑作為主題圖,詮釋了奮進向上和生命在于運動的積極意義。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基于對單元不同類型語篇的深度研讀、梳理、分析和整合,教師對本單元各語篇的主題意義進行了提取,根據各語篇之間的意義關聯,提煉出本單元的核心素養維度:認識運動,熱愛運動,踐行體育精神,促進身體健康。具體內容見下圖:

Sports and Fitness 單元主題整合圖
圍繞以上主題意義的三個維度,教師設計了大單元教學目標。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目標是單元育人的具象化,因此,大單元目標統領各個課時目標,而課時目標的實現是大單元教學目標實現的基石。具體內容見表2:

表2:大單元教學目標
徐繼田、陳丁娜、楊夢婕等(2022)提出,學習任務與活動是實現單元學習目標和深度學習的載體,學習任務引領學習活動。單元主題意義引領下的學習活動需要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培養思維能力并提升綜合素養。學生要切實參與課堂實踐活動,通過一系列螺旋上升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類活動,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轉化為素養。教師要引領學生整合性地學習、理解文本知識,構建結構化知識,實現從文字表象的淺層體驗到超越文本的遷移創新的深度學習,使其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其素養的提升。換言之,學習活動的根本作用在于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融合提升,幫助其獲得新知、形成能力。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3 Sports and Fitness 第二課時Reading and thinking為例,探究如何在具體的語篇教學中實現深度學習。
1.語篇內容分析
該語篇的主題是“選擇你最喜歡的運動員”。從體裁而言,該文本屬于雜志文章,有明顯的結構特征和語言特征。該文本由標題、引領段和正文構成,正文則由小標題引出兩個語篇,描述兩位運動員。作者運用了一些修辭手法,如頭韻、押韻、重復、排比等。插圖和最后一段的補充信息是雜志文章的又一特征。
2.課時教學目標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能夠:
(1)獲取與梳理兩位運動員的事跡,借助可視化圖形形成結構化知識。
(2)運用所學語言描述與闡釋兩位運動員成功的原因,以及他們的體育精神。
(3)分析、比較兩位運動員的異同,評價體育傳奇人物,激發運動熱情,追求健康并發表自己的觀點。
(4)分析文章的語言特色,掌握修辭手法對提升語言魅力的積極作用。
(5)聯系生活實際,講述心目中的體育人物及他們的體育精神。
根據上述目標,學生梳理并概括了文本內容,形成了結構化知識,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通過比較分析兩位運動員的異同,對他們的體育精神進行分析與評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分析語言特征,體會語言魅力。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把課上所學遷移運用到新的體育人物身上。
3.創設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
活動1:教師設計一系列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幫助學生概括與梳理文本知識,促進他們對主題意義的探究和對文章的深度思考。
(1)What are the three identities of Lang Ping?How successful was she?
(2)What difficulties did Lang Ping face and how did she solve them?
(3)What qualities can we learn from her?
(4)What is the secret to Jorden’s success?
(5)What is his attitude towards failure?
(6)What did losing games teach him?
(7)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m?
【設計說明】借助問題鏈,深入文本分析,使學生能夠深度理解文章內容和內涵。通過評價性問題設計,引發學生深度思考:“這些優良品質能否讓他們成為活的‘傳奇人物’呢?”與文章標題進行呼應,從而引導學生學習“傳奇人物”身上體現出的優良品質及其模范引領作用。
活動2:人物采訪
讓學習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生是實現深度學習的重要路徑。在完成問題鏈的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能夠應用,教師創設情境:“假設某位學生為記者,其他學生自主選擇扮演某一位運動員,對人物進行深度采訪。”
【設計說明】角色扮演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情境,讓他們在第一步問題鏈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采訪活動,完成有意義的語言輸出;能夠讓學生內化并運用所學知識,讓深度學習在課堂上真實、有效地發生,使其提高學習效率,增進學習理解,加強學習交流,提升自身素養,使語言學習成為基于主題語境的綜合實踐活動。
活動3:人物評價
學生一起討論:“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wo living legends? Do you think it is suitable to call them living legends?Why or why not?”
【設計說明】批判與評價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策略。通過對兩位運動員的評價,學生可以形成自己的見解,進一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實現對文章的深度加工。學生通過分析得出傳奇人物的共性特征:能夠起到模范引領作用,對周圍人產生積極的影響。
活動4:體育脫口秀
在對文章進行深入理解后,教師進一步創設情境,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選擇一位自己熟悉并敬仰的運動員,談談他的成功事跡及優良品質。
【設計說明】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能夠將課堂延伸到實際生活,而融合學習實踐經驗的課堂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靈活運用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引入更多的人物,豐富課堂內容,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4.單元評價
評價是實現深度學習的重要措施和保障。基于深度學習的評價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有機結合。評價方式應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師生共評。大單元教學設計應高度重視教學評一致性和一體化。本單元學習效果自我評價標準見表3:

表3: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3 學習效果自我評價量表
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注重整合單元教學內容,進行一體化整合性設計;注重把握不同文章之間的內在關聯,使課堂教學從零散走向關聯,由知識講授走向活動學習,由淺層學習走向深度運用,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情境中體驗學習,增加實踐性學習,發展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使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落地。深度學習引領的大單元整體教學符合當今人才培養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