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國
摘要: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以農業經濟發展為本質,以綠色生態性理念為導向,是鄉村振興戰略全面落地的關鍵措施。隨著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的順利推進,生態效益補償等惠民政策在全國多地得以落地生效,農村生態建設、農業生產、經濟發展等關鍵內容也成為了各地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關鍵方向。文章以鄉村振興下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現實意義作為切入點,分析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方向,從農村生態治理、水土資源開發、產業架構升級、項目運營規劃等方面出發,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策略,以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推進提供支持。
關鍵詞:鄉村振興;生態農業;農業經濟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7-0071-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X322;F323.22? ? ? ?文章標識碼:A
強國先強農,農強國方強。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1]。綠色是農業農村的底色,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革命和必經之路,生態農業也將成為新時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但在實踐中,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仍存在一定的困境,基于此,鄉村振興下的“三農”工作需要全面推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切實推進農村生態建設,加大農業經濟收益,強化技術和現代化裝備支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強有力的基礎。
1? ?鄉村振興下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現實意義
生態農業經濟是傳統農業在現代化科技手段和綠色發展理念的幫助下,向可持續、生態化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具備綜合性、多樣性、機械化等特性,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1.1? ?宏觀意義
從宏觀角度出發,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整體趨勢,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環節。在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進程中,農業農村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下,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理念的持續深化,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粗放型的經濟生產模式,在減少生態資源損耗的基礎上,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合理規避農業生產主體生產熱情低、生態環境破壞性強等問題,以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升級為依托,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目標達成[1]。
1.2? ?微觀意義
從微觀角度出發,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可以深化農村生態建設目標,推動農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實現農業經濟收益的高效增長。首先,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可以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生產主體的環境友好意識,現代化農業科技的應用幫助農民減少農業生產中對化學藥劑的高度依賴,生態化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進一步提升了農業廢棄物利用的水平,多角度推進綠色發展理念在農業經濟活動中的落實。其次,生態農業是現代化生產技術、思想、手段、方式的有效融合,也是農林畜牧漁等多元化產業的全面發展,其所具備的多樣性和綜合性可以豐富農業生產的方式,強化農副業的生產實力,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下的粗放式生產手段,助力農業生產結構的轉型升級。最后,生態農業理念注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生態農業經濟的大力發展可以促進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財力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協調配置,激發現代化農業生產科技潛能,大幅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成本投入換取品質更好、產量更大的農業成果,真正實現農村農業經濟的“降本增效”。
2? ?鄉村振興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困境
生態農業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環境和農業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但在實踐中,農業產業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存在一定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2.1? ?生態環境維護差
生態環境的保護和開發是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重要前提,在城市化進程持續推進的過程中,人類對耕地和淡水資源的依賴性促使農業生產資源趨于緊縮,化學農藥的超限制使用使得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維護的效果并不理想。具體可劃分為水土資源的利用和面源污染的防治兩方面。一方面,耕地資源和灌溉水資源是農民開展農業活動最基礎、最關鍵的資源,但人均耕地資源和人均水資源的分配調控并不均衡,生產資源也難以得到合理利用[2]。另一方面,生態農業經濟特有的綜合性促使農林畜牧漁等產業逐漸聯合形成生態綜合循環局面,但化學農藥的超量使用、畜禽糞便的不合規處理等問題,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抵抗力造成嚴重侵害,難以為生態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充足的環境支撐。
2.2? ?農業產業體系有待優化
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是一個研發、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等更為完整的農業全產業鏈,依賴于多元化生產主體和不同環節之間的有效銜接和耦合配套,但現階段的生態農業產業架構搭建和項目運營計劃設計仍存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結構性升級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現有的生態農業結構與當前的多樣性需求配合度較差,致使優質性、專用性供需問題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項目運營計劃的設計決定了相關產業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在現有的市場運行規律下,生態農業經濟需要農產品的品牌效應提供充足的新動能,但現階段的生態農業在品牌設計上缺少一定的目標性,導致綠色產業的市場拓展能力不足,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缺少難以帶動生態農產品經濟效益的持續增長。
3? ?鄉村振興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策略
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是一項長期工作,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的關鍵環節,必須對癥下藥、全面發力。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要堅持實情、農情為導向,找準發力點和突破點,切實推動生態農業經濟的長期高質量發展。
3.1? ?開源節流,落實科學化水土開發
水土資源是生態農業活動順利開展的根本支撐要素,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進程中的水土資源開發應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著手。在土地資源開發保護方面,各地應從土地實情出發,建設高品質生態田地,優化耕地資源的價值創造率。各地政府也應全面落實土地生態補償機制等政策,加大耕地監管強度,切實做到耕地資源的標準化管理[3]。在水資源的開發保護方面,各地要以水資源的分布情況為依據,科學選擇灌溉水源,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科技的輔助力量,升級農業設備,開啟高效節水灌溉。以山東省菏澤市為例,菏澤市是山東省糧食主產區,以大豆、小麥等為主要農作物,但水資源短缺和農業灌溉需求間的矛盾越發激烈。在實踐中,菏澤市可以采取“三區一網”高標準農田水土開發模式,在農田規劃中設計“研發區、展示區、推廣區”三大種植區,在灌溉管理中搭建“生態循環灌溉水網”,形成“生態田+循環水”雙效利用格局。農田規劃的具體標準可以遵循以下三點,一是可以選擇交通條件便利、土壤肥力均勻的地塊作為研發區,以生態農業種植活動中面對的制約因素作為引導,開展土壤改良、全過程機械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研發項目,打通生態種植痛點堵點。二是可以選取地勢較為平坦、灌溉條件較為優良、農作物集中連片種植的區域作為展示區,《山東省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新品種展示示范方案》為約束,負責強筋小麥等專新品種和智慧農業全程監管技術的集約化推廣展示。三是選取66.67km2以上區域作為推廣區,主要承擔對成熟、高水平農業生產技術的大面積推廣使用,切實提升生態農業關鍵技術到位率。生態循環灌溉水網的搭建則可以分為水源選擇、節水方式、整體搭建三部分[4]:在水源的選取上,菏澤平原地勢較為明顯,可選用黃河水、地表水、地下水合力灌溉的方式,以引黃水為主減少對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的依賴;節水灌溉手段可以種植地塊劃分為依據,以家庭為單位的小面積種植地塊可將行政村作為基礎為灌溉單位,以機井或泵站作為管網系統的最小單元;以集約化種植為主的大面積地塊,則可以采取水肥一體化噴灌的方式,減少水肥用量;生態循環灌溉水網以高效節水管道為主體框架,并在排水管道處合理設置節制閘,通過節制攔蓄來提升地下水的涵養功能。借助引黃水的灌溉側滲以及灌溉水回歸的原理,形成灌溉用水循環機制,縮減地下水水位的下降趨勢。針對引水和排水的主要管道和溝渠開展生態護坡改造,依托空心磚和多種植物結合的方式,實現凈化水質和加固溝渠的有效兼顧。
3.2? ?內生循環,推進高水平生態治理
生態農業中的生態治理活動要遵循生物和環境之間的能量轉換規則,借助不同生物之間的共生相養規律實現物質能量的循環利用。內生循環理念注重自然資源的全方位開發鏈接,在現代化綠色農業技術的幫助下推行無污染、無廢物的種植生產,依托立體化、多轉換的網狀生態農業治理系統,實現農業面源污染的高水平生態治理。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生態農業主體必須要嚴格遵循綠色農業生產標準,拒絕引進由基因工程成果轉化而來的生物產物,避免化學類農藥、生長調節藥物、畜牧飼料添加劑等物質的大批量使用,推進種養結合、農業廢棄物生態消納工程,維持生態農業中的種養平衡,從根本上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問題[5]。以山東省菏澤市為例,菏澤可以全面推廣內生循環生態治理模式,以附加值較高的牡丹產業鏈為治理中介,拓展出一系列小型生態循環系統,打造“種植、生產、加工、廢棄物回收利用、再生產、再加工”的循環閉環。在牡丹種植基地中,牡丹加工可以分為切花觀賞類加工和日用保健類加工,針對觀賞類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包裝、加工廢棄物等可以流回至種植基地作為二次加工的輔助原料;日用保健類加工后產生的廢渣、廢液等廢棄物可以流轉至養殖基地作為畜牧飼料;畜牧養殖產生的尿液可以流入沼氣池,發酵后所形成的沼液回到種植基地實現沼液回田,畜牧養殖產生的糞便則可以通過二次發酵后轉化肥力充足的有機生物肥,形成畜牧廢料處理和土地肥力無污染提升的雙贏局面,以此來打造出生態農業的開放型內部生物循環系統[6]。
3.3? ?立足實際,創建規?;a業架構
鄉村振興下生態農業經濟產業架構的規劃應該具備獨特性的地域特色,并搭建多元農業產業主體的開放式外部循環格局。一方面,在生態農業經濟產業發展總體方向的選擇上,要從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綜合考慮農情、民情,堅持因地制宜擴大集中優勢。各地應明確其所在區域的本土特色,推進本地資源和生態資源的有機結合,切實做到生態農業經濟的區域特性化發展,將生態農業產品的差異性作為產業融合發展的根本指向,持續深化個性化生態農業經濟。以山東省菏澤市為例,在菏澤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以緊抓特色生態農業,在生態園林、花卉田園產業的基礎上,開展多元化種植產業實驗項目,合理利用當地水資源優勢,打造特色化藥材種植、農林牧漁融合試驗基地,挖掘多元產業方向。另一方面,要堅持外生循環原則,聯合各生態農業主體搭建生態農業循環產業基地,開發從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回收等全要素生產鏈條,形成三產協調融合的全產業架構[7]。以山東省菏澤市的現代化牡丹生態循環產業基地為例,基地可以吸納具備不同產業職能的生態農業企業,包含牡丹培育種植公司A、畜牧養殖企業B、肥料加工企業C、旅游學習服務機構D、農產品深層加工企業E、銷售推廣企業G等。其中,A公司主要負責“復色牡丹”“四季牡丹”等特色經濟農作物的種植培育,可以為同為第一產業的養殖企業B提供有機飼料,為第二產業的有機肥加工企業C提供肥料加工資源,和B企業一同與第三產業的旅游服務機構D建立合作關系,向其提供牡丹觀賞等初級的動植物農產品,或與第二產業的深加工企業E合作由其生產牡丹籽油等二次深加工產品作為旅游服務項目。與此同時,由第三產業的推廣企業G作為營銷主力,對接市場和二、三產業主體D、G,形成一、二、三產業協調循環產業系統。
3.4? ?供需結合,推進高標準項目運營
生態農業經濟的項目運營需持續強化生態農產品的品牌效應,以全局性的戰略眼光統籌供需雙方,打造高品質生態農業品牌,切實發揮品牌強農實力。在供給側角度,應不斷深化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全產業鏈的標準化升級,將種植、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各環節納入標準制定框架內,形成科學的生態農產品全產業鏈標準,從源頭提升生態農產品的品質,在品牌塑造初期就贏得消費市場的信任。同時,還要以品質為抓手,做好特色品種的創新和篩選,從地理條件和歷史文化等角度挖掘特色品種的內在價值,為后續消費群體共同意識的培養提供支撐[8]。在需求側角度,則要重視品牌市場化價值的全面轉化,在消費者群體中搭建起優質產品與農產品品牌之間的鏈接,以品牌紅線拉動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全局。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政府和企業形成雙品牌機制共同發力,由政府充當引導者角色,從頂層角度做好具體農產品的品牌定位,推進資源的協調整合,以制度、政策賦能農戶和企業等農業生產主體,為品牌價值轉化搭建平臺。在此基礎上,要鼓勵行業龍頭企業承擔起“扛旗者”角色,消除假冒偽劣問題,遵守市場發展邏輯堅守品質標準,將自身打造成當地生態農業產品的經濟名片。
4? ?結束語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呈現出迅猛的發展態勢。各地應依托生態農業理念實現水土資源的有效利用,借助生態經濟規律搭建生態治理內生循環系統,依托本地特色資源構建個性化外部循環產業框架,推動生態農業品牌的創建和壯大,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必將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全新驅動力。
參考文獻:
[1]郭寧寧.基于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要點分析[J].山西農經,2023(13):77-79.
[2]趙夢陽.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及策略[J]. 農機市場,2023(06):44-46.
[3]杜敏,王琪.優化農村生態環境對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探究[J].山西農經,2023(10):134-136.
[4]王琴利.基于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要點分析[J].山西農經,2023(07):64-66.
[5]程秋華.鄉村振興視域下阜陽市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對策[J].南方農業,2023,17(06):138-140.
[6]李素紅.實現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機市場,2023(03):75-76.
[7]劉文娟.生態農業視域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J].山西農經,2023(01):123-125.
[8]薛楠,韓天明,朱傳言.數字經濟賦能鄉村農業振興:農業平臺生態系統的架構和實現機制[J].西南金融,2022(03):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