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



摘要:借助Citespace軟件,文章分析了2001-2021年間我國鄉村旅游研究的發文數量、研究作者及研究機構的網絡特征,探究了不同時段研究主題演變規律。研究表明:(1)2001-2021年間我國鄉村旅游相關研究文獻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研究作者之間合作程度不高,其中,鄭州旅游職業學院為貢獻最大的研究機構,但各機構間聯系程度較低;(2)關鍵詞貢獻頻率及中心性較高的是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和旅游開發;(3)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內容逐漸多樣化,研究區域不斷擴大,學界研究緊跟現實需求和國家政策。
關鍵詞:鄉村旅游;Citespace;主題演變;可視化分析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7-0098-04?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F592? ? ? ?文章標識碼:A
我國關于鄉村旅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前后,早期發展較緩慢,后期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并且隨著鄉村旅游業的深入發展,學術界關于鄉村旅游的研究從最初的概念、起源等基礎性研究,深入到現階段的與“三農”問題緊密結合。盡管經過30年左右的發展,學術界關于鄉村旅游類的研究文獻眾多,但是,較少有學者采用計量可視化分析,從知識圖譜的角度來探究當前我國鄉村旅游研究主題的熱點性、前沿性。基于此,本研究將借助Citespace軟件,深入挖掘與分析2001-2021年間學術界關于我國鄉村旅游的相關研究文獻,以期在揭示鄉村旅游研究主題演變過程的基礎上,總結出21世紀以來我國鄉村旅游相關研究的階段特征,并對現階段我國鄉村旅游研究的熱點與前沿問題進行探討。
1? ?方法與數據
1.1?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由陳超美教授開發的一款用于引文可視化分析的軟件。Citespace軟件主要運用共引分析理論和網絡算法等方法,在從大量的文獻中提取關鍵、可用信息基礎之上,通過對特定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計量可視化分析和關鍵詞、主題等知識聚類,幫助研究者更加精準地了解和掌握該研究領域整體的發展狀況。
1.2? ?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上的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期刊。目前,學術界對鄉村旅游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在名稱上出現多種稱呼,主要有鄉村旅游、農村旅游、農業旅游三個稱呼。為了盡可能全面獲取到相關文獻,本研究將鄉村旅游、農村旅游、農業旅游三個稱呼均考慮在內。具體操作為:首先,對研究主題限定為“鄉村旅游”或者“農村旅游”或者“農業旅游”;其次,將時間范圍限定為“2001.1.1-2021.12.31”;最后,在來源類別處勾選“北大核心”和“CSSCI”。設置完成后,對文獻進行高級檢索,共得到文獻5 387篇,檢索時間為2022年2月12日。刪除掉書評、會議、報紙等無效文獻,共得到用于本研究分析的文獻5 133篇。
2? ?結果分析
2.1? ?文獻量分析
鄉村旅游領域的重要性和受關注程度可以在年度發文數量和變化趨勢中得到體現,為此,本研究在發文數量基礎上,繪制了我國鄉村旅游研究文獻數量年度分布圖(見圖1)。根據圖1可以看出,發文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具體而言,我國鄉村旅游發文數量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1-2005年,該階段發文數量增長較為緩慢;第二階段為2006-2012年,該階段發文數量增長迅速;第三階段為2013年以后,該階段發文數量激增。自1984年起,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導致城市交通擁堵、住房緊缺、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而城市居民也越來越向往農地地區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人文風情,對鄉村旅游產品日益青睞。在需求的刺激下,我國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學術界對其的關注度也逐漸攀升。國家旅游局正式將2006年確定為鄉村旅游年,這標志著鄉村旅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全國各地都掀起一股鄉村旅游業的熱潮。與此同時,我國鄉村旅游相關論文數量在此時間段內持續上升。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建設好美麗鄉村[1]。此后,國家圍繞“鄉村旅游”出臺了大量政策,不斷強化推動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政策的陸續推出引發了學者們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鄉村旅游文獻數量不斷上升。
2.2? ?發文作者和機構分析
本研究在對文獻進行作者共現分析后得到2001-2021年我國鄉村旅游研究的作者合作網絡圖譜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圖譜分析,得到如下結論。一是圖譜間無中心值和突顯值。網絡節點數為823,節點間的聯系E=463,密度值為0.001 4。這說明有823位作者發表了關于鄉村旅游的文獻,其中作者間的合作有463條連線,但作者之間的合作水平不高。二是鄉村旅游研究學者的發文數量總體較低。發文量達到10余篇的學者分別是孫九霞,陶卓民,黃震方,趙承華,李濤,孫業紅,閔慶文,陳志永,席建超。它只占全部作者總數的1.49%,相互之間的差距也不大,孫九霞最多18篇。由此可見,我國鄉村旅游研究的各個領域彼此之間的關聯較小。
本研究同時對相關文獻的發文機構進行共現分析,得到2001-2021年我國鄉村旅游研究的機構合作網絡圖譜。根據圖譜,鄭州旅游職業學院是鄉村旅游領域發文最多的機構,為19篇。其它在10篇以上的為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和九江學院旅游學院等。值得注意的是,圖譜中網絡節點數為689,節點間的聯系E=0,即689個研究機構之間沒有合作,密度值為0,相關研究缺乏機構合作。
2.3? ?關鍵詞分析
2.3.1? ?關鍵詞共現分析
本研究通過Citespace進一步生成我國鄉村旅游相關研究文獻關鍵詞的共現知識圖譜。關鍵詞共現圖譜主要圍繞“鄉村振旅游”、“鄉村振興”、“休閑農業”和“農業旅游”等展開。表1展示了前20個高頻關鍵詞匯。其中,“鄉村旅游”使用頻率最多,為2 041次,緊接著為“鄉村振興”和“休閑農業”,分別為327次和193次。同時,中心性大于0.1的結點表明其中心性較強。表1中,鄉村旅游(0.75)、休閑農業(0.13)、旅游開發(0.11)、發展(0.10)這些關鍵詞中心性較強,關注度較高。
2.3.2? ?關鍵詞聚類分析
在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基礎上,經過篩選關鍵詞聚類,最終只顯示前十類聚類,分別是鄉村旅游、農業旅游、旅游業、發展策略、開發模式、旅游開發、旅游、對策、開發和農村居民。上述聚類是根據相似性層級聚類原則展示文獻間關系,代表鄉村振興研究的聚合熱點。
2.3.3? ?突現圖譜分析
關鍵詞突現度可以動態展示關鍵詞出現的時間長短與當前是否仍為熱點話題等信息。通過對我國鄉村旅游文獻關鍵詞進行分析,共得到19個突現詞(見表2)。其中,關鍵詞“鄉村振興”、“精準扶貧”、“對策”、“美麗鄉村”和“空間分布”位居突現度前5。從時間序列來看,2006年前,突現詞為觀光農業、開發;2006-2012年間的突現詞為對策、發展、新農村、開發模式、城鄉統籌;2012-2017年間的突現詞為農村旅游、生態文明、產業融合、美麗鄉村、全域旅游、休閑農業;2017年之后為精準扶貧、旅游扶貧、傳統村落、鄉村振興、空間分布。結合突現詞周期分析發現,“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研究持續時間長達10年。而“觀光農業”研究持續時間為8年,其他大多數時間集中在5~6年。這說明我國鄉村旅游研究主題和領域具有一定的持續性、穩定性。2017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鄉村旅游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將成為學者們研究前沿。
2.3.4? ?研究主題演變分析
時間圖譜為關鍵詞聚類分析在時間上的鋪展,展示關鍵詞在各個聚類中的發展狀態。從時間圖譜分析可判斷研究主題演變及階段劃分。2001-2021年我國鄉村旅游關鍵詞聚類最明顯的七組依次為鄉村旅游(#0)、農業旅游(#1)、旅游業(#2)、發展策略(#3)、開發模式(#4)、旅游開發(#5)、旅游(#6)。就研究生命周期而言,“鄉村旅游”所跨的時間尺度是最長的。鄉村旅游這個關鍵詞從統計起始點(2001年)開始,其研究內容包括“開發思路”、“批評”和“城市旅游”等。現階段鄉村旅游研究熱度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說明鄉村旅游研究具有很強的研究價值。“旅游”研究的周期跨度亦很大。從統計起點(2001年)開始,旅游就受到學者們的關注,研究內容從“旅游開發”,到“體驗營銷”、“影視旅游”,都圍繞著這一主題展開。“發展策略”從2002年到現在,所含關鍵詞包括“民俗文化”、“互聯網+”和“空間分異”等。其它四個聚類,“農業旅游”、“旅游業”、“開發模式”和“旅游開發”目前研究較少。
在對我國鄉村旅游研究的時代背景、研究文獻數量以及關鍵詞類別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得出2001-2021年間學術界關于我國鄉村旅游的研究主題經歷了3個明顯的演變階段,分別為2001-2005年的緩慢發展階段、2006-2012年的快速發展階段和2013年至今的深入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2001-2005年)。這一階段研究主題較為多元,涉及“觀光農業”、“生態農業”、“農耕文化”等多個方面,同時發文數量也在緩慢上升。20世紀90年代末期,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我國政府出臺了包括7天假日制度在內的一系列政策,鼓勵城市居民親身體驗鄉村生活,以期通過刺激內需讓我國經濟走出困境。這一系列舉措使得1999年成為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轉折年。因此,學者們在這一階段根據現實需求,對鄉村旅游展開了多元研究,包括對鄉村旅游概念、起源等研究。同時,學者們也介紹了國外鄉村旅游開發經驗,以期為我國鄉村旅游開發提供更多思路。王瑞花等(2005)[2]通過對國外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的總結、歸納,指出國外鄉村旅游具有鄉村性、原生性、平民性和參與性四個特點。隨著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學術界也開始關注到鄉村旅游在拉動內需的同時,也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并展開了多視角的深入研究。劉愛服(2005)[3]指出京郊鄉村旅游存在著基礎設施及環境建設滯后、經營者對“返璞歸真”的認識誤區導致了接待水平不高、鄉村旅游管理人才欠缺,經營者旅游業務知識貧乏等一系列問題。
第二階段(2006-2012年)。在此階段,鄉村旅游研究領域呈現出了快速多元化的趨勢。在這一時期,學者們主要關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以及相關問題研究等方面的內容。根據圖1所示,這一階段發文總量快速增加,產生了許多的突現關鍵詞,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趨勢(見圖1)。2005年,我國提出了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此后又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相應的,這一階段學術界也掀起了一股研究鄉村旅游的熱潮。與前一階段相比,這一階段學者們對鄉村旅游的評價和定位更為理性、客觀,對鄉村旅游呈現出更高水平的認知。此外,學者們還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關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見解。面對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情況,文軍等(2008)[4]認為在民族地區鄉村旅游開發中,開辦小型旅游經營實體是社區參與的主要形式和旅游扶貧的重要方式。張艷等(2007)[5]意識到鄉村旅游的本質在鄉村文化,因此,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必須注重營造濃郁的鄉村文化氛圍,以激發游客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景秀艷等(2012)[6]認為旅游發展需要充分尊重社區權力,把鄉村社區作為旅游發展的主體之一。
第三階段(2013年至今)。鄉村旅游研究文獻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強,然而拓展的速度卻有所放緩。同時,學術界開始注重鄉村旅游的理論探索,鄉村旅游規劃實踐也得到重視。近年來,響應現實和政策,學者們將鄉村旅游研究重心轉移至鄉村旅游解決鄉村居民的利益訴求和促進鄉村發展的作用上來。廖軍華(2017)[7]認為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結構優化、農民收入增加以及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黃震方等(2018)[8]認為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必須以鄉村性為基礎、以文化性內涵、以真實性為原則、以旅游化為載體,堅持保護為先,留住鄉愁記憶,深化理論研究,推動文旅融合,建設田園鄉村。羅盛鋒等(2021)[9]指出現階段我們應發揮民族地區資源稟賦優勢,提高對外開放程度,加強科技投入、教育投資,并加強政府對鄉村社會發展,旅游和生態環境等領域的綜合協調功能。吳思斌等(2018)[10]認為我們要立足于農村旅游發展的實際,采取多元化方案和模式,開發利用旅游資源,提高農村經濟效益和優化農村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3? ?結束語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軟件,分析2001-2021年間我國鄉村旅游研究的發文數量、研究作者及研究機構的網絡特征,探究不同時段研究主題演變規律,結論如下。第一,我國鄉村旅游研究人員并未形成緊密的學術團隊,作者間合作程度較低,缺乏較強的領軍人物。與此同時,相關研究機構之間聯系程度較低,缺乏合作。第二,學者們多視角對鄉村旅游開展了全面研究,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關鍵詞貢獻頻率及中心性較高的是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和旅游開發。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年,鄉村旅游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將成為學者們研究前沿。第三,鄉村旅游研究主題究緊跟現實需求和國家政策,2001-2021年間已經經歷了3個明顯的演變階段,分別為2001-2005年的緩慢發展階段、2006-2012年的快速發展階段和2013年至今的深入發展階段。總體而言,我國鄉村旅游的研究既要關注其經濟效益,也要凸顯全面人文關懷,逐步把鄉村旅游落腳到人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人民日報社】共同締造和美鄉村[EB/OL].(2022-11-07)[2022-11-07].http://mks.hzau.edu.cn/info/1033/6122.htm.
[2]王瑞花,張兵,尹弘.國外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5(02):73-76.
[3]劉愛服.試論京郊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旅游學刊,2005(01):68-71.
[4]文軍,李星群.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研究——以桂林龍勝龍脊景區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08(04):195-202.
[5]張艷,張勇.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開發[J].經濟地理,2007(03):509-512.
[6]景秀艷,Timothy J.Tyrrell.權力關系、社區空間與鄉村旅游利益獲取——基于福建省泰寧縣五個鄉村社區的實證研究[J].旅游科學,2012,26(05):20-29.
[7]廖軍華.鄉村旅游開發與“三農問題”破解之新思考[J].理論月刊,2017(03):5-11.
[8]黃震方,黃睿.城鎮化與旅游發展背景下的鄉村文化研究:學術爭鳴與研究方向[J].地理研究,2018,37(02):233-249.
[9]羅盛鋒,孟淑云,黃燕玲.民族地區生態系統與旅游、鄉村社會發展系統的時空耦合研究[J].生態經濟,2021,37(12):135-144.
[10]吳思斌,劉細發.發展旅游產業 推進鄉村振興[J].人民論壇,2018(17):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