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琦

摘要:為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深入推進城中村改革,有序推動村改社區工作,文章依據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闡釋研究村改社區工作的重要意義,構思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芮城縣村改社區實踐的邏輯進程,探尋高質量推進村改社區工作的優化路徑,以期對其他市縣村改社區工作提供可以借鑒的、有實際操作性的經驗做法。
關鍵詞:村改社區;基層治理;黨的領導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7-0025-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6;D669.3;D632? ? ? ? 文章標識碼:A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不斷深入,縣城格局逐漸擴大,周邊農村積極加入,“城中村”越來越多。村改社區工作,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城中村改革的必然要求,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1],對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探尋高質量推進村改社區工作的優化路徑,有序實現農村城市轉改銜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有重要意義。
1? ?村改社區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1.1? ?推動村改社區有助于提高基層治理效能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村改社區實踐推動“城中村”體制機制改革,實施“一主多元”治理方式,以居民委員會為主,多元服務機構共存,破解制約城市基層治理效能的突出問題,加快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提高基層治理效能。
1.2? ?推動村改社區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2]。面對城中村與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村民與居民之間的生活水平差異,村改社區可以不斷激發經濟發展活力,逐步減少區域發展差距,縮短人均收入差距。在村改社區的過程中,村集體經濟經過產權改革,形成產權明晰的社區居民合作社,并且可以按照市場經濟模式,選聘更為優秀的經理人,進行統一經營。既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打造優勢產業,也可發揮區位優勢,興建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逐漸提高經濟效益和居民收入,實現合作社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的發展。
1.3? ?推動村改社區有益于提高農民生活品質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2]。村改社區不僅僅是簡單的戶籍轉變,更是城中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雙重變革。在物質文明方面,村改社區可以主動融入城市整體規劃和建設,配套完善道路基建、醫療保健、體育健身等各類基礎設施,打造便民生活服務圈;在精神文明層面,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完善服務體系,加大文化宣傳,促進居民交流,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改變生產方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增強新轉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實現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2?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村改社區的邏輯進程
芮城縣城區為古魏鎮,內有令花村、廟底村、北關村、東關村、西關村、南關村6個城中村,積極探索一條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村改社區的創新之路。
2.1? ?前提條件:黨的堅強領導和科學決策
2.1.1? ?堅持黨的領導成立工作專班
芮城縣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精神,結合中組部、政法委、住建部、民政部等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若干措施(試行)》文件要求,按照省委、市委的實施意見,成立村改社區暨縣域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專班。
2.1.2? ?深入調查研究進行科學決策
安排專班人員通過電話、網絡等形式與浙江、南京、上海等先行地區對接學習,先后到太原市部分縣區和臨汾市堯都區、浮山縣實地參觀學習,多次深入基層開展“村改社區”調查研究,科學制定《縣域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暨村改社區實施方案》,專業設置合理過渡期,保障村改社區工作平穩推進。
2.1.3? ?明確任務條件合理劃定范圍
按照便于群眾自治、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的原則,結合多地改革經驗,合理制定村改社區的范圍和條件。
條件1:村莊建設用地位于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開發邊界內;
條件2:村集體所有土地已依法被全部征收完畢或雖未被全部征收完畢,但集體所有耕地已無法滿足村民生產生活基本需求的行政村;
條件3:所轄區域內三分之二以上勞動力已轉移至非農產業,不以農業為主;
條件4:轄區內外來常住(一年以上)居民超過本村戶籍總人口二分之一的行政村;
條件5:已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集體資產明晰、成員邊界明確,組織運營良好[3]。
經過對城區規劃內的城中村摸底調研,廟底村、東關村、南關村、西關村、北關村等5個城中村符合村改社區條件;令花村不符合條件2和條件3,人均耕地面積0.105hm2,可以滿足村民生產生活基本需求,村內仍有62.59%人口從事農業生產,超過全村人口1/3,暫時達不到村改社區條件(見表1)。
2.2? ?關鍵環節: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2.2.1? ?健全基層組織完成體制改革
芮城縣符合村改社區的5個“城中村”,在廣泛征求村民意愿的前提下,經制定方案、民主決策、提出申請、評估審核等程序,進行申報批復。在上級黨組織同意并統一安排下,調整完善基層黨組織,將村民委員會改為社區居民委員會。符合社區干部資格條件的原村“兩委”干部可通過相應程序過渡為社區專職工作者,不符合資格條件的合理安置分流;村民代表轉為居民代表,適當增選一些租住戶代表和商戶代表;人員經費按照城市社區建設標準“三崗十八級”和“五險一金”落實人員待遇和工作經費,不斷健全完善居民自治各項體制機制。
2.2.2? ?完善基礎設施增強服務能力
村改社區后的社區居民委員會辦公場所可以在原村委會辦公場所的基礎上統籌解決,按照每百戶不低于30m2的標準進行建設,并配備必要辦公設施。按照“一場所六中心”的功能要求,配套建設便民服務中心、黨員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居民議事中心、社區養老和老年服務中心等社區居民活動場所及服務設施,實現“就近辦、馬上辦”的“一站式服務”和“一門式辦理”,創新探索購買引進社會組織開展專業化服務方法,充實服務事項,滿足社區居民基本需求,不斷提高和改善社區服務管理水平。
2.2.3? ?解決群眾訴求促進社會穩定
基層黨組織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對苗頭性問題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解決,確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4]。在村改社區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社區界限需進一步明確,如果按照街路巷“一刀切”劃分社區,可能存在部分村民被劃分到其他社區,造成矛盾。二是原村“兩委”干部去留需進一步商榷,由于社區居委會人員結構、職數設置、工資福利、學歷要求與村民委員會有所不同,部分村干部存在顧慮。三是村民思想認識還需進一步引導。一些群眾對“村改社區”的認知程度不足,相關政策尚未深入人心,少數村民擔心利益受損,思想存在顧慮。這些問題需遵照相關法律法規,按照“一事一議”原則,妥善解決,有序穩妥推進村改社區工作,確保村改社區任務圓滿完成。
2.3? ?重要保障:保護農民權益和社會福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村改社區過程中,必須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村民依法享受與市民平等的公共服務。一是戶籍方面,鄉村居民戶口集體轉為城鎮居民戶口,過渡期內可選擇享受城市居民待遇或鄉村居民待遇。同時,公安機關按照村改社區后的規范名稱,分期分批完善信息登記、更換戶口本身份證。二是就業方面,對有就業要求符合勞動年齡的“農轉非”失地人員進行失業登記,發放《就業創業證》,并按城鎮失業人員有關規定享受再就業扶持政策,逐步使失地農民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和權益,逐步融入城市社會。三是養老方面,首先對未轉為城鎮居民戶口的16周歲以上在冊農村居民,按照現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納入基本養老保險范圍,其次已簽訂勞動關系或以靈活人員身份就業的人員,按規定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最后其余人員可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享受相應養老保險待遇。四是醫療方面,在過渡期,居民可以繼續參加農村醫療保險,也可以自愿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另外原有村衛生室可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站,納入一體化管理。五是教育方面,適齡兒童可以選擇就近入學,義務教育繼續享受原有的免費政策,持續加大對村改社區地區學校的投入,確保學校公用經費逐步達到城市學校標準。
3? ?高質量推進村改社區工作的優化路徑
3.1? ?堅持黨的領導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關鍵在黨[2]。村改社區工作必須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民政部門負責指導村委會的撤銷和居民委員會的設立;編辦抓好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宣傳部門負責指導、協調村改社區的宣傳工作;農業農村局負責集體資產管理指導監督;所涉及的鄉鎮、社區要全面抓實抓細各項工作;其他相關部門做好對應配合,加強協作,形成合力,順利完成村改社區工作。
3.2? ?堅持依法治國
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村改社區是一項法規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城中村民及租住戶的切身權利,要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嚴格規范村莊撤并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法律法規政策,遵循法定程序和步驟,公開、公平、公正有序推進,依法維護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合法權益。村改社區期間,村民委員會要依法依規處理處置村級資產、資源、資金,防止資產流失;還要組建法律服務小組,依法穩妥化解各種矛盾,堅決杜絕違紀違法行為發生,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3.3? ?堅持基層民主
基層民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將基層民主貫穿到村改社區工作全過程,認真落實“兩推一選”“競選承諾”“負面清單”選人用人機制,實現民主選舉;實行“重大事項決策”制度,確保決策事項、決策過程和決策結果全面公開,實現民主決策;成立“一約五會”,做到問計于民、共同參與,實現民主管理;積極與轄區商會、企業、村民代表、租住戶代表進行協商,發揮各自優勢,凝聚最大共識,實現民主協商;發揮民主監督委員會作用,開展人民監督和自我監督,實現民主監督,最終各環節有序銜接,形成全過程閉環管理,不斷增強城鄉社區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實效。
3.4? ?堅持實事求是
堅持實事求是,村改社區必須從實際出發,根據各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所處區位、資源和基礎條件,按照有利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有利于集體經濟發展、有利于群眾自治、有利于加強社會事務管理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做到“一村一策”,妥善解決村改社區中村民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平穩有序地推進村改社區工作,達到高質量推進村改社區工作的目的。
4? ?結束語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5]。要秉持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村改社區的邏輯進程,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依法治國、堅持基層民主、堅持實事求是,高質量推進村改社區工作,不斷夯實基層黨建基礎,持續推進城鄉融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改善城中村人民生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賈步云.山西城鄉融合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前進,2020(03):37-40.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石紹斌.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社區變化——基于寧波市城區“村改居”的實證分析[J].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12(09):28-31+19.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5]呂紅娟.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N].學習時報,2021-0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