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欽偉
摘要:鄉村振興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能否如期實現,而紅色文化又賦予新時代下鄉村振興戰略新的時代價值與要求。臨清市李圈村作為省級首批美麗鄉村試點、著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李圈村也找到了實現鄉村產業發展、建設美麗鄉村、鄉村治理有效的新路子。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鄉村振興;實現路徑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7-00102-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127;D422.6? ? ? 文章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好紅色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1]。 廣大的農村地區留下了大量紅色文物和各種紅色文化元素,基于此,將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振興有限銜接,對探尋助力廣大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正確路徑及共通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1? ?鄉村振興戰略及臨清市李圈村紅色文化資源概述
1.1? ?鄉村振興戰略
2017年10月,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首次提出。這是黨在新形勢下,面對新時代新發展的新要求,立足于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提出的又一重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對這一戰略進行了具體闡釋,“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更是進一步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3],在黨帶領人民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重要時刻,必須要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振興道路,更好地滿足人民之需、時代之需和世界之需。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4]。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更清晰的定位,同時也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更強勁的發展動力。
1.2? ?李圈村紅色文化概述
紅色文化是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結晶,是涵蓋不同歷史階段紅色文化具體形態的綜合性、集成性概念[1],經過長期的沉淀與發展,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李圈村紅色文化是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成果,作為中國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一隅,傳承著老一輩革命先驅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著名古城臨清因古運河一度繁榮,李圈村位于古運河畔,1931年12月,革命先輩李恩榮在李圈村創建了中共臨清鄉師支部,在其帶領下,支部不斷發展壯大,僅僅兩年時間,支部成員便發展到了21人,并創建了清平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清平縣李圈村黨支部,位于李圈村中的三間土坯房,作為黨支部辦公場所,點燃了清平縣革命戰爭的“星星之火”。依托李圈村紅色文化創建的李圈村紅色教育基地應運而生,包含六大板塊,中共清平縣委舊址與李恩榮烈士故居作為紅色教育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李圈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
李圈村依托紅色資源的強勢助力,對紅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與運用,李圈村入選山東省美麗村居建設試點名單,并且獲得山東省“百鎮千村”示范村稱號,這一成功實踐,為研究紅色文化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提供了重要支撐。
2? ?紅色文化在李圈村鄉村振興實踐中的時代價值
2.1? ?深挖經濟價值,在文旅融合中助力鄉村產業發展
鄉村振興,要“以產業興旺為重點”[5],沒有鄉村產業的繁榮,就沒有鄉村的全面振興。李圈村依托其豐富的旅游資源,打造紅色教育基地,已成為當地紅色旅游一大亮點。依托該基地,李圈村大力開發紅色旅游項目,深入推進文旅融合,如今,李圈村紅色旅游經濟已初見規模,在原有基礎上保護性開發的地道、研學基地等極具鄉土風情特色的文旅項目深受游客青睞,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游覽參觀,并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群眾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此外,紅色精神所特有的精神氣質以及紅色品牌創造的知名度,既為建立清明干凈的營商環境發揮了積極意義,也為當地其它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2.2? ?深挖政治價值,打造“忠誠、干凈、擔當”的老區干部隊伍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先進分子、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取之不盡的豐富內涵與用之不竭的原動力。沒有黨的領導、沒有優秀共產黨員的參與,就沒有今天的紅色文化。鄉村振興的實現離不開黨的領導,配強配優農村基層黨支部成為時代的緊迫要求,新時代更應強化共產黨員的“頭雁”作用及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李圈村依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建立黨性教育基地、烈士故居深入挖掘其政治價值,形成集黨史教育、黨性教育、廉政教育、不忘初心主題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系列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基層黨員干部隊伍,強化責任擔當、積極履職盡責,更好地以紅色文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2.3? ?深挖文化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鄉風、家風、民風的建設。鄉風文明建設,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更是助推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李圈村紅色文化所蘊含的樸素的革命英雄主義氣質、樂觀的革命英雄主義情懷、崇高的革命英雄主義理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厚植文明鄉風、涵育良好家風、培育淳樸民風中具有重要意義。面對反動勢力壓迫,李恩榮等革命先輩用雙手挖出長達千米的地道,在地道中堅持同敵人斗爭的生動實例,通過文化展館進行生動再現。在這種紅色精神的影響下,李圈村的村容村貌發生極大改善、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在帶動引領本地鄉風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也為附近地區的鄉風文明建設貢獻著李圈村的紅色力量。
2.4? ?深挖生態價值,建設美麗宜居文明新鄉村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5]。美麗,要求村容村貌美;宜居,要求居住環境美。要實現鄉村振興,就要注重鄉村發展的生態價值,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居住環境,建設美麗宜居的鄉村環境。李圈村的革命與改革進程中,非常注重生態保護,通過鄉村民俗館與紀念館傳承歷史,深挖紅色文化中的生態價值,教育、引導村民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為鄉村生態建設賦能。同時,李圈村還通過打造文旅融合研學產業,讓研學之旅在享受文化熏陶的同時,融入綠色生態理念,形成綠色研學產業。此外,李圈村文旅產業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極大地推動了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及生態環境的保護,李圈村在綠化、亮化、硬化等基礎工程方面進行了改造提升,各項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水平。
3? ?地方紅色文旅資源融入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
3.1? ?對紅色資源認識不足,形式單一
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有著特殊的鄉土屬性,其在培育村民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價值作用,深入發掘本土資源,不僅能增強當地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還能進一步拓寬思想教化的方式方法。然而,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定位還較為淺顯,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還停留在修繕及保護層面,未對文化資源背后的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往往停留于表層的人物或事件的簡單還原。以李圈村為代表的部分鄉村,存在只關注發展紅色產業的短期經濟效益的問題,此外,農村地區人才資源的局限性也導致了其認識形式的單一,難以對本地鄉村文化開展深入研究。
3.2? ?地方紅色資源分散,缺乏整合
位于魯西平原的臨清市及所屬地市聊城市,有著極其豐富的紅色文化,僅在李圈村所屬的革命老區臨清,便有著中共魯西北特委舊址、中共臨清特別支部舊址、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司令部舊址、張自忠將軍紀念館等多處革命遺存,產生了“英烈屯戰斗”“陳官營戰斗”等可歌可泣的戰斗故事。豐富的紅色資源,影響力大、涵蓋范圍廣,且大都位于農村地區,利用好、開發好這一文化寶庫,離不開地方各主體的團結協作,如何將多元化的紅色文化主體帶入紅色資源的傳承中,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事業發展,是地方紅色資源整合利用、發揮最大效益的短板。一方面,缺乏長遠、有效的科學規劃,在紅色資源開發利用中,不同程度地受著“靠海吃海”“各念各經”的傳統思想束縛。另一方面,鄉村社會來自社會各方面的主體尚未形成統一的文化發展共同體,更加阻礙了資源的整合,難以形成紅色文化發展合力。
3.3? ?紅色文化利用率低,特色不足
2016年,李圈村相關文化項目在此背景下開始建設。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經過建設與發展,李圈村打造的紅色教育基地投入使用,圍繞其建設的一系列基礎設施也極大地豐富了當地民眾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李圈村也成為了極具代表性的地方紅色品牌。但是,紅色資源助推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資源閑置問題。此外,知名度低的問題造成節假日熱、平日蕭條。以李圈村為例,其知名度往往限于周邊地區,受眾范圍小,往往以學生群體為主,加之缺乏有效的宣傳手段,導致市場的影響力不足,難以將紅色文化中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此外,紅色文化還存在創新不足、缺乏特色等問題。因此,應該在做好紅色資源開發的同時,創新宣傳方式,深入挖掘資源特色,打造獨特的品牌文化。
4? ?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
4.1? ?多視角研究,拓寬紅色價值尺度
針對紅色資源認識不足的問題,要拓寬研究視角,彌補對紅色資源價值認識單一的不足,通過多渠道、多視角研究,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價值。一方面,可以邀請專業人才,充分研究紅色文化,拓寬紅色文化的價值尺度。“紅色熱”的研究熱度不減,國內研究紅色文化的專家學者亦不在少數,其具有視野開闊、視角多元的優勢,可以更精準把握紅色文化的發展趨勢。各級政府要在只重視物質幫扶的基礎上,拓寬以李圈村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地與專家學者的溝通渠道,廣開言路。另一方面,要挖掘紅色文化的深刻價值,推動紅色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增加紅色文化的歷史厚度。
4.2? ?整合文旅資源,做大做優紅色產業
要充分挖掘好、發揮好以李圈村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地紅色資源寶庫。一方面,要通過發展“紅色文化+特色產業”,實施好文旅融合這一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將紅色文化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紅色產業發展的產業優勢。各地紅色文化發展主體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協作意識,做到資源互享、優勢互補,政府也要發揮組織引領的積極意義,牽頭下好紅色資源開發這盤“大棋”,更好地助力鄉村產業興旺。另一方面,要延長紅色產業鏈,注重多元化發展渠道。要結合當地特色,因地制宜地發展紅色旅游,積極探索紅色文化與文化創意的融合,開發紅色文化周邊產品;借助紅色旅游,開發農業觀光及農業采摘等形式的文化產業,助力農民增收,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
4.3? ?延續紅色血脈,構建鄉村文明標識
紅色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記憶,要發揮好當地群眾對當地歷史、尤其是紅色歷史集體記憶的獨特優勢,傳播好紅色聲音,延續好紅色血脈。以李圈村為例,在利用好現有地方民俗館、紀念館等多種文化傳承載體的同時,要讓這些寶貴文化遺產走出“廳堂”,以現代化方式傳承獨特文化,構建特有的鄉村文明標識,讓民眾在紅色傳承中,自覺將優秀文化涵養轉化為精神文化,賦予新時代鄉風建設新的內涵。此外,要著力強化紅色資源的教育作用,開發培育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讓紅色文化更接地氣,帶動村民精神風貌提升,以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振興。
5? ?結束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新時代十年來,鄉村振興扎實推進,農村面貌明顯改善,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6]。以李圈村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資源地具有獨特的社會價值,更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實現快速發展的內生動力,要發揮好這一獨特優勢,用好用活紅色資源,讓紅色文化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
參考文獻:
[1]王偉光.讓紅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煥發時代光芒(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N].人民日報,2023-01-18(9).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4]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3-01-02)[2023-01-02].http://www.lswz.gov.cn/html/xinwen/2023-02/13/content_273655.shtml.
[5]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6]朱雋,賀林平,常欽,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N].人民日報,2023-0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