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莎
摘要:隨著山東省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鄉村常住人口持續減少,老齡化程度加深,鄉村人才總量不足,人力資源結構上缺乏系統的聚合,使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面臨著鄉村振興主體缺失、村民增收困難、鄉村文化沒落、鄉村自治弱化等現實困境。為破除制約鄉村振興的因素,文章結合“推拉理論”分析山東省鄉村人口“空心化”的生成機制,并提出鄉村振興中人口“空心化”的治理路徑。
關鍵詞:離心力機制;外援力機制;鄉村吸引力;空心化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7-0132-04?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6? ? ? 文章標識碼:A
鄉村振興是繼脫貧攻堅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又一項重大任務,是解決新時期城鄉發展不平衡、推動鄉村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舉措。雖然“依附式”與“外援型”的發展模式改善了鄉村的基礎設施并提升了鄉村的公共服務水平,但隨著山東省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鄉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鄉村人口“空心化”問題日益凸顯,進而導致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面臨振興主體缺失、村民增收困難、鄉村文化沒落、鄉村自治弱化等現實困境。如何在鄉村人口不斷流出的背景下,留住有助于實現鄉村振興的人才,讓鄉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發展,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學界關于鄉村人口“空心化”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幾個方面。周祝平(2008)[1]、楊春華,姚逸葦(2021)[2]對人口“空心化”的內涵進行了界定;鄭殿元(2019)[3]、朱羽佳,汪德根,周國艷(2022)[4]、孔銘,呂宇航,趙云(2023)[5]對人口“空心化”的影響因素與形成機制進行了定性與定量分析;陳濤,陳池波(2017)[6]、王良健,陳坤秋,李寧慧(2017)[7]改進人口“空心化”的測度指標;王孟翰,劉兆德,孫雯雯(2021)[8]、賀雪峰,鄭曉園(2021)[9]、劉愛梅 (2021)[10]、葉興慶(2021)[11]結合不同地區的典型模式,提出鄉村人口“空心化”的治理策略。總體來看,關于鄉村人口“空心化”的研究處于宏觀層面到中觀縣域層或結合村莊特色的微觀層面轉變的發展過程中。文章從微觀層面切入,結合“推拉理論”分析山東省鄉村人口“空心化”的生成機制,探索鄉村振興中人口“空心化”的治理路徑。
1? ?山東省鄉村人口現狀
1.1? ?山東省鄉村常住人口持續減少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山東省常住人口為10 152.7萬人,比2010年增加了573.4萬人,鄉村人口為3 751.3萬人,比2010年減少1 065.9萬人。2022年山東省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繼續減少約150萬人,為3 603.73萬人[12]。
1.2? ?山東省鄉村的老齡化程度加深
根據聯合國的劃分標準,目前山東省鄉村總體已經進入了中度老齡化社會。2020年山東省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 906.3萬人,占18.78%;15-59歲人口為6124.4萬人,占60.32%;60歲及以上人口為2 122.1萬人,占20.9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 536.4萬人,占15.13%。2022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6.72%[12]。
1.3? ?鄉村人才總量不足且結構不合理
鄉村振興,人才是基石。鄉村如果沒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難以實施,再好的資源也難以利用。山東省鄉村存在人才總量不足且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一是缺乏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鄉村人才。由于地方政府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到產業、基礎設施等顯性項目上,對引入人才的資金與政策的支持不足,尤其是對長效人才儲備與孵化機制的保障不足[13]。這使得鄉村發展中不僅“勞力”不足,而且“腦力”不足,不利于滿足消費者更高需求的新農產品的提供和新農業技術的應用。二是缺乏功能互補、結構完整的人才隊伍,尤其是缺乏促進鄉村可持續性發展的人才規劃。一方面盡管地方政府通過選派年輕力量駐村的方式引進人才,但由于專業技術覆蓋面不足和主觀能動性不足,達不到促進鄉村可持續性發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對村民開展短期項目培訓的可持續性與穩定性不足,而且培訓內容在專業性與全面性上存在不足,使得接受過短期培訓的村民很難獲得在鄉村發展新的可能性,而選擇流出所在鄉村[14]。
2? ?流:山東省鄉村人口“空心化”的生成機制
研究人口流動原因的重要理論是“推拉理論”。Bogue D.J.(1959)[15]認為人口流動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其生活條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條件的因素就成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條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動就由這兩股力量前拉后推所決定。Lee E.S.(1966)[16]認為流出地和流入地實際上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同時又補充了距離遠近、物質障礙、語言文化的差異以及移民本人對以上因素的價值判斷等中間障礙因素,人口流動是這三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基于“推拉理論”可以歸納出山東省鄉村人口“空心化”生成的機制:離心力機制(農村推力)、外援力機制(城鎮拉力)和交通、政策等突變力機制。
2.1? ?鄉村人口“空心化”演進的離心力機制
鄉村收入低、社會文化變遷、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等農村中不利的生活條件,使得山東省鄉村缺乏吸引力,成為了鄉村人口流動的推力,導致了鄉村人口“空心化”現象。
2.2? ?鄉村人口“空心化”演進的外援力機制
在外援力機制中,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城市良好的經濟條件和基礎設施、城鄉收入差距等帶動了鄉村人口的非農就業轉移。城市相較于鄉村在工作機會與生活條件方面具有較大吸引力,一方面城市中有大量的工作機會和較高的工資收入;另一方面,城市有較好的生活基礎條件,包括城市交通便利、公共服務健全、教育水平高等。因此,更多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鄉村勞動力被吸引到城市發展,即城市拉力促使鄉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
2.3? ? 人口“空心化”演進的突變力機制
自然環境變化或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完善也是鄉村人口“空心化”的重要原因[17]。政府政策或特殊事件如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重大工程區建設、行政區調整等對鄉村人口“空心化”產生根本性和突發性的影響。
綜上所述,當因鄉村社會經濟發展落后于城市,無法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時,“城拉鄉推”形成的“離心力”就會大于鄉土觀念、熟人社會等“向心力”,導致鄉村人口“空心化”現象發生。
3? ? 留:鄉村人口“空心化”的治理路徑
3.1? ?發展產業留人:實現村民致富增收
3.1.1? ?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推進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一是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打造山東農產品整體品牌[18]。結合本地農業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比如實施壽光蔬菜、日照綠茶等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培育計劃;深化培育棲霞蘋果、樂陵小棗、菏澤牡丹等農產品品牌,擴大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二是實施農業全產業鏈培育計劃。推進農產品加工向產地下沉、向園區集中,引導加工企業向中心鎮、專業村聚集,深入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重點建設蔬菜、水果田頭倉儲保鮮設施,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
3.1.2? ?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通過挖掘鄉村生態資源稟賦,采用農產品向紀念品轉變、農業從種植向體驗轉變等方式提升農產品與農業的附加值,同時可以滿足人們的高品質生活需求。日本為發展田舍館當地經濟,村民在1993年開始制作稻田畫,將農業轉變成了“旅游業”。此外,還為大企業做“宣傳廣告”,將稻稈變成藝術品進行銷售。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抓住鄉村振興的有利機遇,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基于黃丘山區域資源稟賦和文化特色,采用城市居民及企業通過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以農業資源、產業基礎、特色村落、傳統文化為依托,堅持因地制宜、特色發展,現已建設甜桃新品種引進種植示范園,構建了高效便捷的革命老區15分鐘服務圈,打造“桃醉山鄉”優勢品牌。對于山東省生態資源豐富,風景優美的鄉村應充分發揮鄉村生態資源優勢,在“空心村”發展滿足城鄉居民需要的觀光旅游、餐飲民宿、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產業,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二是推進優質農產品線上銷售,支持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可以對種植大戶、返鄉創業青年進行免費電商培訓,培育本土電商達人,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等建設農村創業園,促進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深度融合,在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上下功夫,通過對農產品包裝和營銷宣傳,加強農產品產后分級、包裝、物流等環節,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
3.1.3?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19]。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助于通過完善農業經營方式來建設現代農業,保障糧食安全。一是通過土地流轉,讓耕地向職業農民手中集中,即使只種糧食,其收入也能達到城鎮居民的平均水平,使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真正實現農民由身份到職業的轉變。二是發展壯大家庭農場,加大對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支持各類農業企業做大做強、聯合發展。三是創新實施農業生產托管項目。通過開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將適用于本地種植農產品的新品種、新技術等要素引入農業生產中,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前提下,通過適度規模經營,使農戶分享到規模經營的收益。
3.2? ?培育文化留人:營造鄉村建設的文化氛圍
鄉土文化是鄉村社會得以延續的核心。傳統禮儀、鄉風民俗、村規民約等是推動鄉村自治、延續良好鄉風的重要因素。在傳承本土文化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外來文化,使優良的鄉風和民風慢慢回歸鄉村,吸引外流的鄉村人才返鄉創業。
發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激發鄉村文化“活力”。一是在弘揚傳統孝道文化、傳統家庭文化的基礎上,強化文化價值信念。聚焦“道德倫理”視角,借鑒青島西海岸的“德育鄉村”模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建設活動,比如通過成立返鄉大學生志愿者隊伍,開展村民文化價值理念培訓,提高村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二是充分發揚民主,提升村規民約的自治性,讓村民全程參與村規民約的制定過程,推動村規民約從“上墻”到“落地”嵌入鄉村社會網絡,發揮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通過規范村民言行,破解困擾鄉村治理的問題,有助于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進而形成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20]。三是要積極開展鄉村文化建設,采取數字化技術手段豐富農村文化體育生活;此外,加強對鄉土文化、鄉情鄉愁等元素的宣傳,挖掘鄉村振興中在文化傳承領域的典型青年,充分發揮鄉賢的橋梁、智庫和榜樣作用,引導人才回流,賦能鄉村發展。
3.3? ?通過環境留人:保障鄉村健康發展
為留住鄉村勞動力,需要在充分考慮當地財力可持續和村民可接受程度的情況下,加強人口管理制度、相關社會保障制度、職業農民培訓機制等機制創新,率先做好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項目,保障村民在鄉村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更多的工作機會,進而提升其留下的環境韌性。
3.3.1? ?完善新型人口管理制度
對于符合條件的入鄉返鄉創業就業的高校學生、退伍軍人,以及已經有城鎮戶口但擁有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人可以回農村落戶,這有助于引導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合理、有序流動。
3.3.2? ?創新職業農民培訓機制
一是要充分認識到涉農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強化涉農職業教育的公益性和外部性出發,加大政府對涉農職業教育投入力度,并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二是要著力構建返鄉人員培訓體系。可以采取與大學或涉農職業院校建立聯系,在鄉鎮一級設立鄉村振興學院,采用網絡教育的形式,開展常態化鄉村振興骨干專業培訓行動,加快培養有助于發展現代種植業、低碳農業和農村電商等新業態亟需的技能型人才[21]。
3.3.3? ?完善村級“領頭雁”的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
村級“領頭雁”承擔著帶領村莊改革發展的重任。要建立日常考核機制,開啟獎優罰劣的管理新模式,真正讓村干部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提升村干部工作的積極性。要加強對新選派駐村書記在政策執行能力、服務群眾能力以及發展村級經濟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考核,同時建立“基本報酬+績效考核”激勵機制,推動鄉村基層干部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方面發揮作用。
3.4? ?優化政策留人:實施優惠扶持政策
首先,由各地農業農村廳和人社部門牽頭,對本地的青年人才儲備與回鄉意愿進行精準分析摸排,有針對性地進行組織和動員其返鄉下鄉創新創業。其次,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一方面通過建立多種形式的創業支撐服務平臺,完善鄉村創新創業支持服務體系。另一方面完善土地、金融、人才、稅收等支持政策。例如,在編制村莊規劃、國土空間規劃中要為村集體發展預留用地;鼓勵各地方設立鄉村就業創業引導基金,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信貸產品,通過“政銀擔”模式將村集體納入農業信貸擔保支持體系來解決鄉村發展產業過程中面臨的信貸難等實際問題。
4? ?結束語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為實現鄉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發展,在當前鄉村人口不斷流出、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且鄉村人才總量不足的背景下,需要通過發展產業留人來實現村民致富增收;通過培育文化留人來營造鄉村建設的文化氛圍;通過環境留人保障鄉村健康發展以及實施財稅等優惠扶持政策等措施來留住人才,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
參考文獻:
[1]周祝平.中國農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戰[J].人口研究,2008(02):45-52.
[2]楊春華,姚逸葦.何謂“農村空心化”?———一個結構化的概念分析視角[J].農村經濟,2021(07):79-86.
[3]鄭殿元,文琦,王銀,等.農村人口空心化驅動機制研究[J].生態經濟,2019,35(01):90-96.
[4]朱羽佳,汪德根,周國艷.傳統村落居業分離式空心化識別及驅動機制———以蘇州市東村為例[J].城市規劃,2022,46(07):96-107.
[5]孔銘,呂宇航,趙云.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村莊失活與鄉村振興挑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0(02):55-69.
[6]陳濤,陳池波.中國農村人口空心化測量指標改進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01):149-155.
[7]王良健,陳坤秋,李寧慧.中國縣域農村人口空心化程度的測度及時空分異特征[J].人口學刊,2017,39(05):14-24.
[8]王孟翰,劉兆德,孫雯雯.濟寧市農村綜合空心化影響因素與機制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05):149-158.
[9]賀雪峰,鄭曉園.監督下鄉與基層治理的難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60(02):10-18.
[10]劉愛梅.山東省農村空心化現狀、治理困境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5):1-3+22.
[11]葉興慶.邁向2035 年的中國鄉村:愿景、挑戰與策略[J].管理世界,2021,37(04):98-112.
[12]山東省人民政府.山東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布[EB/OL].(2021-05-22)[2021-05-22].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21/5/22/art_97904_414430.html.
[13]劉蕾.人口空心化、居民參與意愿與農村公共品供給———來自山東省 758 位農村居民的調查[J].農業經濟問題,2016,37(02):67-72+111-112.
[14]劉愛梅.農村空心化對鄉村建設的制約與化解思路[J].東岳論叢,2021,42(11):92-100.
[15]BOGUE D J.Internal migration[M]// HAUSER P,DUNCAN O D.The study of population:an inventory and appraisal.Chicago: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1959:486-509.
[16]LEE E S. A Theory of Migration [J].Demography,1966,3(1):47-57.
[17]李靜,孫亞運,鄧苠苠.高鐵時代的小城市發展———基于人口空心化的研究[J].財經研究,2021,47(09):154-168.
[18]汪三貴,周園翔,劉明月.鄉村產業振興與農民增收路徑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23(04):147-153.
[19]胡博成,朱憶天.鄉村振興戰略場域中的“中堅農民”培育:困境與應對策略[J].經濟學家,2021(11):110-118.
[20]孫笑非,張亞鵬“. 上墻”與“落地”:國家治理視角下村規民約的現實困境與優化策略[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9(03):79-86+122.
[21]周娟,萬琳.鄉村振興背景下新生代返鄉農民創業及其對農業轉型的影響[J].中國青年研究,2023(05):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