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姝瑤
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母語知識對外語學習會產生十分明顯的影響,所造成的遷移情況,主要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本文通過在語音、詞匯、語法不同方面的研究和講解,針對高校英語實際研究情況,分析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的負遷移情況,針對遇到的問題提出科學有效的解決措施,對于第二語言詞匯學習水平提升十分重要。
母語遷移主要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如果學習第二語言,外語和母語的應用規則產生正遷移,對第二語言學習十分有利。如果在學習外語過程中,規則跟隨自己母語的規則,則會產生語言負遷移的情況,導致學習過程中出現許多錯誤。以詞匯學習為例,需要外語教育工作者給予相應的重視,通過科學有效的措施,減少負遷移帶來的影響。
1 英語和母語之間的差異與母語負遷移之間的關系
英語和漢語有一定的共通性,都是承載信息的重要載體。但是不同的語言來自不同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語言系統存在極大的差異,發音、詞匯、語法等一系列相關方面都有著比較明顯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在實際的過程中要充分明確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進一步有效融合相關注意事項和應用方法,這樣才能使兩者之間的關系得到充分明確,并且在融合發展的背景下,體現出應用的效能。
同時也要在實踐的過程中切實優化相對應的關系,在明確具體應用要點和發展方向的基礎之上,使得相關語法結構更科學精準、應用更切實可行,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因為相關的應用方法和應用規律存在一定的差異和不同之處,所以極有可能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因為語法上都存在著許多的相似和差異。語言結果產生正遷移,也存在許多負遷移的情況,所以學習外語過程中,要充分明確相對應的發展規律和應用要求,以此為指導進行不斷的優化和完善,這樣才能在實踐的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規律和應用方法,協同推進,實現融合發展,從而有效防范可能出現的語言方面的應用錯誤或者語法方面的通信錯誤等相關問題,進而為語言的順利溝通和情感交流的有效銜接提供比較支持,這樣才能體現出良好的交流和溝通效果,為語言環境的有效打造提供必要條件。因此,相關溝通和交流人員需在相應規律指導下,避免語言錯誤和通信錯誤發生。
英語是印歐語系,有著沉重從屬的特點,需重視句子的結構,形態多元化發展,單詞和句子缺乏功能性連接。中文是比較明顯的并列關系,沒有形態變化,而且句子結構相對穩定。研究外語教育需從兩種語言表現出的差異性出發,避免出現負遷移的情況。
2 英語和母語之間負遷移的體現
2.1 母語在語音層面上負遷移的表現
英語和漢語有各自不同的發音習慣,英語發音主要是在舌根部位,漢語主要是舌尖,所以英語中許多音在漢語中是找不到對應的。而且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者習慣了漢語發音時以元音結尾發音,所以在英語學習時也會不注意地在尾部放置一個元音,這種則是比較明顯的負遷移。英語多復合長句,而漢語多簡單的短句,例如:My home is in the countryside, and many foreign tourists come to my home and choose to taste our hometown's blueberry wine. In our hometown, this wine is very famous, and everyone who has tasted it likes it. My words are as reliable as marble.(我的家在鄉村,許多外地的游客到我家里,會選擇品嘗我們家鄉的藍莓酒,在我們家鄉,這種酒很有名,嘗過的人都喜歡,我這話像大理石一樣靠得住。)
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針對相關詞匯和應用方法應用技巧進行充分明確,在不斷地調整和優化的背景之下,進一步充分明確英語中的相關句子和內在聯系。要把握英語中即使是相同句子,但是因為語調不同,所呈現出的含義有著十分顯著的差異。所以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在應用詞匯和語法等方面進行有效加強,要通過母語的形式對英語詞匯進行深入學習,同時也要具備應有的跨學科思維,在詞匯的應用思維方面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向外語智慧、外語思維進行轉移和轉化,這樣才能在具備學科體系和認知的基礎之上,實現更加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并且在融會貫通的過程中通過實際的演練和不斷的強化優化,這樣才能體現出良好的語言溝通和交際效果。
學習過程匯總語調調整。英語中相同的句子,語調不同,所表達的含義則不同。母語負遷移在詞匯上表現,英語詞匯負遷移,主題意義和漢語詞匯差異,利用母語學習詞匯的思維學習外語詞匯,從而產生負遷移的效果。例如,commitment一詞與漢字中的“諾言”“忠誠”相對應,但是commitment還有“信奉”“承諾”的意思,但是漢語中關于忠誠的內容則沒有延伸的意思,這就是外語和漢語所體現的文化差別。“白色”在英語中的對應詞white,在英語國家則看成是神圣、純潔的顏色,象征純真,如a white soul(純潔的心靈),a white spirit (正直的精神),white coffee(加牛奶的咖啡)。而白色在中國則是無生命、無血色的表現,因此在應用表達過程中,相關外語學習人員需要針對兩者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進行深入分析,特別是對兩者的差異性進行更有效掌握。在應用表達等項目方面都要把握其中的核心內涵和兩者之間的相同之處、不同之處,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強化學習的時效性和交流的針對性,從而在具備跨學科、跨語言思維和應用方法的基礎之上,體現出應有的知識遷移效果,為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和溝通效果的提升提供必要支持。
同時也要在應用表達方面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外語學習者要針對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問題或者不足進行切實分析,然后結合具體應用要求而進行靈活有效的應用和充分優化,這樣才能在動態調整的過程中使得母語遷移實現有效落實,以此在應用表達過程中體現出精準性和可行性。所以在應用表達上,外語學習需注意兩者之間的不同,特別是對于中國學生來說,詞匯層面負遷移相對復雜,中國人喜歡交流自己的情況,而外國人則比較忌諱剛見面的時候談論自己的私事。中國兩個人接受禮物,外國人直接接受,表示感謝,但是中國人會適當謙讓,這些都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在學習過程中,需給予相應重視。例如,表達上英語重視短語,而漢語輕視短語,比如,I have never met someone as difficult to communicate with as my brother.(我從未遇到過像我弟弟這么難以溝通的人。)This is the best car I've ever driven.(這是迄今為止,我開過最好的一輛車。)
2.2 在詞匯和句式層面上的負遷移
英語詞匯從概念意義、內涵、搭配習慣上,和母語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學習者如果沒有深刻了解這些差異,如果在應用的過程中直接沿用了母語的習慣,對于英語的內容進行直接的套用或者照抄照搬,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在語言表達和溝通的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差或者錯誤。因此要充分做好思維和語言應用習慣方面的優化和完善,規避可能出現的照抄照搬或者固化的思維模式,要確保跨語言、跨學科思維得到有效具備,防范可能出現的語用錯誤或者語言表達方面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為溝通順利進行,為交流雙方更有效明確自身的思想,把握雙方的交流目的,提供基本支持。同時在語言溝通和內在邏輯的理順方面要有效體現出第二語言詞匯的習得效果,從而在溝通交流方面呈現出應有的價值和作用,用母語的習慣直接套用英語,則會出現許多錯誤,這是需要重點關注的焦點問題。
首先語言獨立性導致很難直接找到對應的詞匯,而且從宏觀角度而言,文化對詞匯的影響是最大的,不同民族對某些詞語富含的意義,存在明顯不同。例如,龍在中國是吉祥、英雄等積極的圖騰,但是在西方,通常會和兇殘、恐怖相連。而且英語和漢語詞語搭配習慣、范圍上,受到明顯的文化制約等不適合的搭配,給英語學習帶來負面牽引。漢文化知覺領悟思維方式上,主要是以意馭形,這和曲折性英語語法形成鮮明對比,英語語序通常相對固定,句子重視形式聯系,連詞使用要比漢語多,在學習過程中,需重視此類內容。例如,英語和漢語處理修飾成分幾乎完全相反,The driver's evaluation of this car coincides with my own feelings.(司機對于這輛車的評價,和我自己的感覺不謀而合。)Debating and competing with people with different viewpoints is a good way to solve problems.(和不同觀點的人進行辯論比賽,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3 規避負遷移的對策
3.1 針對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采取相應措施
母語負遷移在學生學習第二語言時,針對負遷移的情況,要進行精準有效的練習,在不斷的實踐訓練和演變優化的過程中進行不斷的改進、完善和充分完善,這樣才能在訓練內容得到動態調整和有效優化的背景之下,使得學習者在語言的溝通交流方面體現出更加難獲得的成效。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引,使其把相對應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效鞏固、不斷完善,在教師的指引之下使其查漏補缺、不斷地改進,從而體現出更加良好的學以致用的效果。在溝通交流和不斷地練習完善的背景之下,體現出應有的學習效果,防范可能出現的負遷移等相關問題。不斷練習改正,鞏固訓練內容,是必然要求,所以需要學習者在實踐的過程中持之以恒地推進,并且在練習和鞏固的過程中進行不斷的強化優化和深化,使相關語言知識學習轉化成為自身的語言思維和語言實際,這樣才能為自身語言應用能力增強提供必要條件。
不同教學階段,培養學生對兩種語言的辨別程度,采用針對性教學方式完成一對一訓練,規避母語對英語學習帶來的干擾。針對學生英語詞匯學習過程中發音的問題,教師需給學生講清楚英語發音和漢語發音相似的地方,重點區別英語發音特點,根據發音位置不同,利用課堂時間和第二課堂時間,針對性開展分辨練習,使得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到自己發音上的問題,及時采用正確的方式糾正。學生自己也可以選擇適當的發音教育資料,聽清楚標準詞匯閱讀發音,然后將自己的發音記錄下來,針對學習盲區,加強模仿練習。教學目的明確之后,教師需建立科學完善的評估體系,從而保障學生能夠達到學習目標, 并且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正向指引,以科學素養為核心內容對學生學習情況有效評定,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同時,保障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自信心。針對性較強的對比分析,讓學生可以清晰地認識到英語和母語之間的不同,點明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從而幫助其形成語言概念體系。
學生在詞匯應用上,受到母語的影響十分明顯,尤其是不同時態的用法,讓學生更清楚準確地了解詞性,認清楚詞在句子中的語法位置。詞匯結合語義,學生掌握近義詞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學習過程中,增加對相應內容的了解,提高對詞匯運用的靈活程度。學生學習過程中受到負遷移的影響有許多,一些句子很長,但是結構簡單,容易理解。學生學會讀完整的句子,掌握其中的邏輯關系,學習起來事半功倍,有利于培養語感和對詞匯的理解能力。例如,利用信息技術提升高校英語教學效果,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完成全時空教學。全時空教學是指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完成全時段內的高校英語教學。第一,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可以建立線上教學模式,整合高校英語教學資源以及信息技術,建立高校英語教學網站,通過線上教學模塊的建立,保證教學空間性的突破以及時間性的突破。第二,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應用信息技術完成課后作業,完成全方位的高校英語教學,實現線上教學。也讓學生能夠自主進行知識學習、重點知識點學習以及自我測試,促進高校英語教學效果提升。另外,在教學平臺內部還建設有英語交流模塊,該模塊交流過程中全程使用英語,保證教學平臺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促進高校學生英語邏輯的形成。
3.2 培養學生跨文化領域意識
受到本民族文化制約,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需培養其跨文化領域意識,信息量越大,越提高對語言的內在感悟和理解,并提高英語學習能力。英語課堂教學通常涉及學生范圍較低,許多學生無法參加到學習過程中,而許多經常在課堂上表達觀點的學生,教師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會重點照顧這些學生,但是容易導致其他學生覺得在課堂上參與性小,學生很難表達出自身觀點。教師對學生了解程度不足,導致無法針對性給予學生學習上的幫助,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進步。英語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在課堂上樹立一個大家學習的榜樣,有效進入學習狀態,并在課堂上結合英語學習趣味活動,保障學生英語學習參與程度,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給予正向回應,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母語中某些語言和英語大體上是對稱的,但是用法上存在一定差異。針對誤差,需結合具體語境具體分析。例如,英語中“and”和漢語中的“和”,兩者在用法上有明顯的不同,“and”應用范圍比較廣泛,可以連接詞語和句子,但是“和”一般只能聯系詞語,不能夠用到聯系句子上,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偏差。
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建立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評價學生學習情況,小組互評的方式,提高學生之間的交流,并且將單人競爭變成小組之間的競爭,而且鍛煉了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建立單人自評體系,豐富多樣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成長十分有利,而且在自我評價和測評過程中,教師采用反饋、小測評等多種方式,使得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情況,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同時,幫助學生不斷進步。引導學習者對英語語言文化的了解,在文化差異對比下,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提高學生對差異的敏感程度,課堂上適當進行文化導入,教師在課堂設計上,結合特定情景,在班級建立英語學習文化氛圍,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模仿外國現實生活環境進行交流。學生根據所學的英語知識和交際環境,選擇正確的語言,從英語學習角度和外國人接觸能夠起到非常好的學習作用。學校可以聘用外籍教師,擔任口語、聽力、寫作等課程,鼓勵學生在課外時間和外教進行接觸,讓學生可以感受具體、生動的課堂知識內容,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3.3 重視語言思維的培養
詞匯學習是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構建語言體系的核心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認識到英語和漢語在內涵、外延上存在的差異。受到教材內容限制嚴重,需增加自身文學素養。學習者文學課堂教學靈活性不足,英語教學通常是重視理論知識內容學習,但是沒有抓住兒童教學重點內容。英語作為一門貼合生活的學科,教師需增加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聯系,提高英語學習效果,而寫作作為表達學生想法,顯示學生語言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其語言思維進行把握,在實踐的過程中使其具備良好的思維認知能力,并且在閱讀寫作等一系列相關方面進行有效指引和充分融合,在讀寫一體化的過程中使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與此同時也要確保相關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更加緊密的聯系,這樣才能在融會貫通的過程中使學生的語言思維得到有效培養。
例如,需引導學生將寫作教學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開展情景教學,通過外界環境激發學生英語創作靈感,落實情景教學方式。傳統的高校英語作文教學,教師給學生提出一個題目,讓學生自己圍繞這個題目開展寫作,學生缺乏準備的機會和時間,所以文章中很難直接表達出作文的內容。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針對教材內容有效銜接,通常是以情景教學的方式,豐富學生寫作感受,提高文章質量。
概念不對等負遷移。概念意義是交際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內容,避免交際過程中的沖突,需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從理解能力入手。例如,漢語中哥哥、姐姐,是同輩稱呼年長男女的尊重,但是英語中brother或sister的涵蓋范圍則很大,對年齡上的差異體現不大。內涵和外延也對學習有著極大的影響,漢語和英語中對于一些詞語的含義并非對等,在學習和理解上容易出現負遷移的情況。所以需重視對學習者的英語思維培養,真正從認知層面淡化母語對思維的限制,從英語文化和詞匯應用實際情況入手,不斷實踐和反思,培養和固化英語思維模式,加強文化差異對比分析,從而構建學習者文化認同感,提高思維水平同時,提高學習效率。教師需幫助學生沖擊母語的慣性思維,開展廣泛的英語聽說讀寫練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外大量閱讀各種題材內容,讓學生了解更多英美民族的秉性和文化背景,引導學生觀看國外的影視劇,收聽廣播節目等,積極參加語言實踐活動,提高對語言文化敏感性和適應性。高校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也可以更多地應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模式是現代教學中通過視頻的方式吸引學生學習,也讓英語知識更加形象、真實,再配合以自身的教學講解,讓學生掌握英語知識更加牢固。
4 結束語
英漢兩種語言,在語音、詞匯、句法上相互比較,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明白他們之間的差異性,準備分析第二語言過程中的本質特征,避免母語思維模式和規律對進行英語語言學習和負遷移造成的嚴重影響,從而實現既定的教學目的或者學習目標。
本文系2021年度吉林動畫學院科學研究項目(人文社科類)《母語遷移對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KY21SY09。
(作者單位:吉林動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