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明 黃啟紅
【摘要】本文論述高職生政治素養的內涵及內容,基于廣西6所高校的調查結果,分析高職生政治素養的現狀及政治素養培育問題原因,提出高職生政治素養培育的路徑:研學結合,提高學生政治理論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守正創新,以思政課為載體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形成合力,通過開展政治理論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加強監管,為提升高職生政治素養營造良好的網絡空間。
【關鍵詞】高職生 政治素養 調查研究 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8-0040-05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新的征程,引導高職生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正本清源、明辨是非、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政治立場、把握社會發展趨勢、正確認識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擔負起民族復興重任,是必須認真研究的重大而緊迫的課題。本文以廣西6所高校的學生為調研對象,以政治素養為調研內容,以探索高職生政治素養培育路徑為落腳點,希望能為高職院校培育學生政治素養提供參考。
一、高職生政治素養的內涵及內容
“政治”指對社會治理的行為,“政”指的是正確的領導,“治”指的是正確的治理。“素養”一詞出自《漢書·李尋傳》的“馬不伏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句子,是指通過訓練或實踐所獲得的一種道德修養。在李忠尚的《軟科學大辭典》一書中,提出政治素養是一種特定的社會文化教養,是社會政治對個人品質的一種要求,具體表現為人們對本階級根本利益的認識和實踐程度。綜合對“政治”“素養”“政治素養”這幾個概念的整理可知,政治素養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所體現出來的政治理論素養、政治情感態度、政治價值判斷等政治修養。本文將高職生政治素養界定為就讀于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在日常活動中所體現的政治態度、政治信仰、政治情感、政治品質、政治價值觀等政治修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青少年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高職院校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幫助廣大學生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樹立正確的政治觀,使其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明確的政治立場、過硬的政治心理素質、準確的政治判斷,從而成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高職生政治素養的現狀
本文通過調查為研究提供數據支撐,以更客觀地分析高職生政治素養的現狀。為了能得到準確的數據,更好地了解高職生的政治素養狀況,本文設計了《高職生政治素養狀況調查問卷》。通過問卷網對廣西5所高職院校(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和1所同時招專科生的本科院校(南寧學院)共發放了789份問卷,有效回收786份問卷,有效率為99.62%。從調查結果看,高職生的政治立場堅定、政治認同感高,政治素養的主流是積極的、向上的、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政治立場堅定、政治常識掌握良好,但理論領悟不夠透徹
在參與問卷調查的高職生中,有89.57%的學生非常贊同中國共產黨是當代中國不可替代的領導力量,92.24%的學生學習過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講話全文,95.42%的學生肯定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一直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基礎(見下頁圖1),83.97%的學生能正確回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89.19%的學生明確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這些數據表明,高職生政治立場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關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對政治常識掌握得比較好。
然而,在參與問卷調查的高職生中,僅有25.83%的學生表示完整閱讀過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講話全文,粗略瀏覽的比例占66.37%,對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和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等政治常識仍有16.11%、10.74%的學生回答錯誤。不能否認,高職生高度關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擁有滿腔學習政治理論知識的熱情,但學習不夠扎實、理解不夠深入、領悟不夠透徹的問題尚存。
(二)愛國情懷深切、樂于服務祖國,但學習主動性有待提高
從調查結果看,98.73%的學生肯定我國近十年發展取得的成就(見圖2),95.80%的學生表示作為一個中國人感到非常自豪,86.64%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些數據表明,高職生對祖國發展的認可度較高,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身為中國人感到自豪,也愿意為祖國發展奉獻自我。
然而,在參與問卷調查的高職生中,有50.13%的學生明確表示在政治學習中自己的學習主動性有待提高,僅有40.84%的學生表示經常參與政治理論學習活動,有6.78%的學生表示參與政治理論學習純粹是為了應付考試。這些數據表明,高職生參與政治理論學習積極性、自覺性、主動性有待提高,少部分高職生的學習態度有待端正。
(三)是非判斷明確、關心時事民生,但網絡環境有待凈化
在參與問卷調查的高職生中,有93.48%的學生表示會有意識地辨析自媒體新聞或者信息,有64.07%的學生表示必要時會通過官方渠道求證,67.68%的學生認為當前國內主流媒體的新聞報告比較嚴謹客觀,傳達正確的價值觀,傳遞正能量,能夠起到督促和引導的作用。這些數據表明,高職生是非判斷明確,具有一定的政治研判分析能力。此外,高職生普遍喜歡通過網絡自媒體的新聞、短視頻等渠道獲取信息,在調查高職生日常關注點時,86.90%的學生表示瀏覽新聞或網頁時最關心的是時事和民生。但是,有18.07%的高職生反映網絡自媒體的負能量太多,經常遭遇一些未經審核監管的“反黨反社會”“黑化社會主義”等不良信息、廣告困擾。
(四)擅長網絡學習、喜愛實踐教學,但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在參與問卷調查的高職生中,有71.88%的學生表示擅長通過互聯網渠道加強自身政治理論學習(見圖3),77.10%的學生希望學校的政治理論課能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講授,94.79%的學生表示學校開展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對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有幫助(見圖4)。這些數據表明,高職生在學習中喜歡把傳統的課堂教學與網絡學習相結合,擅長利用網絡加強政治理論學習。78.64%的高職生明確地表示參與政治學習的目的是提高個人政治素養,但一些學生在自主利用網絡學習的過程中會經常切換到玩網游、玩手游、刷短視頻等“頻道”。這表明,高職生政治理論學習目的很明確,但是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三、高職生政治素養培育問題的原因
本文從內因和外因兩個層面進行高職生政治素養培育問題原因分析,以尋求破解高職生政治素養培育困境的良方。內因主要是高職生自身內部存在的影響個體政治素養提升的因素,如個人基礎知識、自我監控管理能力、學習興趣點等。外因主要是指影響高職生政治素養提升的外在因素,如學校教育、社會環境、網絡媒體等。
(一)內因
學生自身對政治素養提升不夠重視是造成高職生政治素養培育問題的重要內因。首先是學生政治理論基礎較薄弱。參與本次調研的高職生經過高考統招錄取的占77.23%,單招對口錄取的占22.77%。無論是高考統招或是單招對口錄取,相對本科院校學生而言,高職生原有政治理論基礎比較薄弱。高職院校重在培養應用型人才,高職生進入大學之后,往往會將技能提升作為個人重點發展目標。重視實踐性、實操性內容的學習,忽略理論學習,這也是高職生普遍喜歡通過參與思政實踐活動提升個人政治素養的原因之一。其次是學生的自我監控管理能力不夠強。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互聯網的覆蓋率和使用率不斷提高,許多高職生會通過網絡學習政治文化,然而網絡中不良信息較多,特別是以游戲、娛樂報道、廣告中隱性植入的不良信息居多,這些信息是高職生經常接觸的,容易使其受到不良影響。部分高職生雖然知道在網上的政治類信息不一定是正確的,但由于自我監控管理能力比較弱,往往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最后是學生的政治理論學習興趣不夠高。高職生進入大學后,沒有了家長和教師的密切監督約束,升學壓力驟降,導致學生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專注度不夠高。如不少學生在政治理論課堂中玩手機、睡覺,少部分學生甚至存在消極心理,認為政治理論課不重要,將其視為完成學業的一項學習任務,為應付考試而被動學習。
(二)外因
外部的環境或人為因素是造成高職生政治素養培育問題的重要外因。首先是網絡自媒體的消極影響。近年來,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快手、知乎等網絡自媒體平臺異軍突起,對高職生產生了廣泛影響。網絡自媒體中的信息良莠不齊,容易影響高職生的政治判斷,甚至使其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其次是政治理論教學對策有待改進。一是教師指導政治理論實踐活動水平有待提升。當前,高職院校基本上都會開展政治理論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開展政治理論學習主題班會、舉行升國旗儀式、開展政治理論答題競賽、參觀紅色教育實踐基地、開展理論宣講活動、開展社會調查等,但高職生參加政治理論實踐活動目的大多是完成學校布置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并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常缺乏專門的政治理論實踐指導。在一線組織學生開展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人員主要是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班主任),這兩支隊伍忙于思政課教學和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專門指導學生開展政治理論實踐活動的水平有待提高,尤其在制訂實踐教學大綱、設計教學實踐活動、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拓展實踐教學形式、提升實踐教學效果等方面有待提高。二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待深入推廣。在本次調查中發現,高職院校政治理論學習的主要課堂(思政課)仍在沿用傳統線下理論灌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厭倦、排斥心理。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暴發,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推廣,但疫情得到控制后,大部分思政課教師在授課時選擇回歸傳統授課模式。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推廣出現了減慢甚至中斷的現象,這不符合當代高職生的學習心理需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可將傳統理論講授的優點與現代網絡信息化的優點相結合,讓課堂教學、互動、交流更高效,而這樣的教學模式也更符合高職生的學習需求。
四、高職生政治素養培育的路徑
結合當前高職生政治素養培育中存在的多方面問題,高職院校一方面通過研學結合激發學生自主自覺學習政治理論的意識,另一方面學校、教師要緊扣學生需求開展政治理論教育和實踐活動,聯合社會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最終形成協同育人的格局,切實提升高職生政治素養。
(一)研學結合,提高學生政治理論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
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高職生也要隨著時代進步不斷加強對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學習,如主動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永遠保持政治理論學習的熱情和渴望,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可通過研學結合的形式提高學生政治理論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效果,強化其對政治理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研學結合就是教師根據政治理論教學的目標設定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個人、小組或班級為單位,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開展自主研學、項目研學、小組研學等。一方面,學校團委、學工等部門要結合各種重大節日、重要時間節點,如國慶節、“五四”青年節、清明節等設置不同主題的政治理論學習任務,如閱讀政治經典著作、分享黨史故事、傳唱經典紅色歌曲、撰寫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體會等,讓學生通過讀、說、唱、寫等形式真正做到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另一方面,學校要結合黨的最新理論成果開展主題教育、黨史教育等,確定政治理論實踐研學的主題、內容、形式等。如組織學生開展黨史故事情景劇表演、黨情國情民情社會考察調研、校內外志愿服務、愛國主義實踐教學基地參觀學習等研學活動。學生通過親自去看、去演、去調研、去開展服務,深入社會、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從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進一步堅定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此外,還可以建立第二課堂學習積分制推動和鞭笞學生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升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如在新生入學時,學校就給學生設定政治理論學習畢業達標標準,運用第二課堂積分大數據平臺記錄學生每次參加政治理論研學的積分情況。在第二課堂大數據平臺積分排名的驅動下,學生會更加自覺、主動地加強政治理論學習。
(二)守正創新,以思政課為載體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高職思政課具有很強的政治理論性,因此,高職院校要發揮好思政課主陣地的作用,通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政治理論水平,培養學生的政治情感、政治品質、政治價值觀等。思政課教師在授課時,要堅持守正創新,遵循內容為王原則,打造“金課”“優質課”“示范課”,杜絕“水課”,積極推進新時代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的動力。
首先,思政課教師要加強集體備課,嚴守意識形態陣地,為高職生指引正確的政治方向。“守正”首要是把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即對教學內容進行準確解讀、重構、整合,完成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對教材內容的解讀、重構、整合不是單個思政課教師或幾個思政課教師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必須要定時開展集體備課,通過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的方式保證教學不偏離正確的政治方向。在完成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時必須堅守政治立場,不能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要杜絕錯誤的政治觀點,深刻分析政治理論知識的內涵與實質,避免從理論到理論的枯燥說教和機械僵化的照本宣科,通過透徹的政治理論分析真正說服學生,使學生增強對政治理論的認同,從而形成正確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動機、政治態度等。其次,思政課教師要科學合理設計教學環節,優化教學過程,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在思政課堂的“抬頭率”和“點頭率”。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重難點突破環節、課堂互動環節等都要精心設計,恰當使用優質的視頻、音頻、圖片等教輔資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避免出現重難點不突出、教師自導自演、師生互動形式化等無效教學。在教學方法上,除了采用傳統的理論講授法、案例法等教學方法,還需要創新運用項目探究、典型教育、任務驅動、新媒體教學、“理實一體化”等教學方法,增強思政課堂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討論、問答、辯論等環節,使學生在多樣化的教育過程中循序漸進提升政治素養。例如,運用新媒體教學手段,將線上線下教學模式貫穿教學全過程,增加學生的課堂互動率,滿足學生政治理論學習的期待和需求。最后,思政課教師要積極參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在授課過程中,既要加強教學資源的積累,也要及時更新資源庫,納入常用的紅色革命理論、紅色人物事跡、紅色經典歌曲、紅色文學作品,以及搜集留存最新的時事熱點、教學案例、教學視頻,并將這些材料作為開放性學習素材發布在固定的網絡平臺,如學習通、云班課等,以滿足學生在課前、課后學習的需要。
(三)形成合力,通過開展政治理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
開展政治理論實踐活動是近年來高職院校提升學生政治素養較常用的一種方式。政治理論實踐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如理論學習宣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研修、社會考察調研等。高職院校一線指導學生開展政治理論實踐活動的人員主要是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在政治理論實踐活動中,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要形成合力,協同育人。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校內的思政教育實踐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政治理論實踐活動。在調研中發現,大部分高職院校已在校內建立思政教育實踐活動基地,包括廉政教育基地、紅色虛擬仿真體驗中心、紅色文化育人長廊等。高職院校組織學生開展政治理論宣講活動時,可以指導學生正確利用校內已有的思政教育實踐基地配合理論宣講,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黨的新時代路線、方針和政策;也可以鼓勵學生以班級、社團為單位到校內思政教育實踐教學基地開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宣講活動,激發學生奮進新時代的熱情,同時使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勇挑使命擔當。其次,要利用好校外思政教育實踐資源。參與本次調研的高校均與校外一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實踐基地、紅色人物紀念館、企業、社區、村鎮等建立了合作教學的關系,如鄧穎超紀念館、南寧市博物館、雷經天故居、上林縣陸永村鄉村振興點等。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在指導學生開展政治理論實踐活動時要做好配合、相互協調,真正帶領大學生走出校園,到校外的思政教育實踐基地開展現場教學、調查研究,使學生深入社會、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并在今昔對比中深切感受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如組織學生到學校定點支援的鄉村振興點實地考察,讓學生親身感受“以人民為中心”的偉力,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信念、信心;鼓勵學生到校外參觀紅色文化展覽館、歷史紀念館等,讓學生沉浸式體驗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堅定“四個自信”。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開展校內外政治理論實踐活動要把好質量關,避免活動出現形式主義、表面化等問題。在政治理論實踐活動開展前,應先設定好活動主題、合理設計活動流程,活動過程中要全程監管質量,活動結束后要做好總結,提出改進的建議,為下一次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政治理論實踐活動開展的質量對高職學生是否在活動中提高政治認知、堅定政治立場、厚植政治情懷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學校思政工作分管領導、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要形成合力,通過開展政治理論實踐活動切實提高高職生的政治素養。
(四)加強監管,為提升高職生政治素養營造良好的網絡空間
網絡信息是一把雙刃劍,會對高職生政治素養培育質量產生較大影響。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對校園網的監管力度,杜絕不良信息在校園網中傳播,如合理限制學生上網時間,特別是在0點至7點這個時間段,可以通過限制網速或者斷網等形式避免學生耗費過多時間在網絡上;學校網絡信息管理(技術)中心要積極主動升級技術和服務載體,杜絕推送“反黨反社會主義”“黑化黨和社會主義”“三觀不正”的不良信息;學校網絡信息管理(技術)中心還要加強與相關網絡運營部門、網絡監管部門的溝通,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和實時監控,對網絡上出現的不良信息要督促網絡運營商迅速采取刪除、屏蔽有害鏈接等措施,必要時要對網絡平臺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肅處罰。總之,學校、網絡運營商、網絡監管部門要共同發力,營造風清氣正的高職生政治素養培育網絡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高職生是新時代青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參與者與開拓者,其政治素養水平將對國家的發展、民族復興起到關鍵作用。本文選取了一定高職生樣本調查當前高職生政治素養培育狀況,提出高職生政治素養培育路徑,為同類院校開展政治理論教育和實踐、提升學生政治素養提供借鑒及參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呂子月.新時代大學生政治素養現狀及對策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20.
[4]曾易.當代大學生政治素養培養研究[D].重慶:重慶理工大學,2020.
[5]徐佳輝.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培育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4).
注:本文系2022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項目“馬克思主義學院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桂教思政〔2022〕7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曾曉明(1985— ),廣西平南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黃啟紅(1969— ),廣西邕寧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