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希堯 譚婉琳
【摘要】本文分析當前土建類專業基礎課程建筑材料與檢測實訓教學改革背景,結合日常實訓教學實踐,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勞動思維引導、通過優化外部條件強化學生勞動意識等策略,闡述基于“勞動—思政—技能”融合的實訓教學理念,注重勞動思維引導以及手腦并用、腦體并舉的實訓教學方法,并分析教學成效。
【關鍵詞】勞動教育 課程思政 實訓教學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8-0161-04
現代職業教育旨在培養具備崇高理想、堅定信仰,熟練掌握技能,勇于承擔責任,樂于奉獻的未來建設者。現階段,勞動群體、勞動形態、勞動關系、勞動工具、勞動技術、勞動環境等諸多方面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但勞動的重要地位仍未改變。實訓教學是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的重要延伸組成部分,旨在通過實驗室開展試驗探索、樣本測試、數據分析和報告撰寫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職業技能,激發實踐創新思維,提升專業綜合素質。通過實踐操作以及課后總結,可以加深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其更好掌握實驗結果與材料應用性能之間的聯系,提升對建筑工程材料應用的認知。在職業院校勞動教育形式相對單一、學生對勞動看法較為狹隘的當下,基于建筑材料與檢測實訓課程,將技能教育與勞動教育、思政教育進行互通融合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一、基于“勞動—思政—技能”融合的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實訓教學改革背景
深化和促進勞動教育改革,仍是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當前職業院校勞動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如勞動實踐場所缺乏導致學生勞動教育認知與實際行為聯系不緊密,難以做到知行合一;勞動課程形式陳舊導致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勞動教育時間不固定導致學生勞動意識淡薄,難以可持續培養;勞動教育考評機制弱化引發學生對勞動活動質疑,缺乏有效價值體現等。教育部頒布《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強調在高職院校開展職業技能、技術知識教學的同時,要把勞動能力作為重要考核因素與專業課程教學融合,通過勞動課程教育實現全人教育。
筆者所在院校主要設置有建筑工程技術、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工程造價、建筑設計、土木工程質量檢測和建筑裝飾工程技術等建筑類專業。大部分專業畢業生選擇了施工、監理、質檢等與工程建設有關的職位。鑒于建筑類專業的特殊性,新入職的畢業生往往被要求在相對惡劣的施工環境中完成任務,這將使學生畢業后產生很大的社會落差感,無形中增加了初入職場的工作壓力。職業院校普遍將學生的技術能力和實踐水平作為培養重點,在評定優秀學生獎學金、榮譽等的標準中,德育、智育、體育等要素被納入考量范圍,而勞動教育則被忽視,甚至被視為不重要的因素。部分學生缺乏對勤奮努力、追求卓越精神的內涵理解,造成勞動學習的積極性和驅動力不足,并未全身心投入到實訓教學中。另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職業院校校園內部管理日趨規范和完善,宿舍、教室、食堂等公共區域衛生保潔和維護工作都已被標準化和市場化的物業公司承包,也導致職業院校在校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責任感更加淡薄。因此,在職業院校建筑類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和實訓課程中,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勇于創新、不怕吃苦的精神顯得極為重要。筆者以建筑材料與檢測實訓課程為例,分別從課程教學改革背景、優化路徑與實踐、建設特色等方面對融合視域下基于“勞動—思政—技能”融合的實訓教學優化路徑進行分析,以期重構課程結構、建立有效考評機制,改善實訓教學質量。
二、基于“勞動—思政—技能”融合的建筑材料與檢測實訓教學優化路徑
建筑材料與檢測實訓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建筑材料檢測技術技能和職業素養水平,通過新時代勞動教育和思政統一的實訓課程教學改革,將勞動教育、思政教育與課程實訓教學環節融合,讓學生明晰職業認知、培養創新理念,為素質全面提升和職業發展奠定基礎。筆者所在課題組結合日常實訓教學實踐,積極探索基于“勞動—思政—技能”融合理念的實訓教學優化路徑。
(一)融合勞動教育與思政理念,培養勞動意識
在教學策略的培養引導方面,教師應注重在實訓教學中融入對勞動意識的培養,促進學生認知理念的轉變,培養學生建筑檢測行業從業人員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并將勞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建筑工程行業內強調的標準、質量、法制意識教育相互融合。教學應體現國家、地方和行業標準中對建筑材料檢測職業操守和質量品質的要求,努力實現勞動教育、思政教育、技能教育“三位一體”融合發展,以此提升學生對勞動的認同度。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實訓前講解工程材料標準、講述思政內容、解釋法規、分析案例和勞動要求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并在實訓全過程注重引導和培養勞動思維,及時糾正學生因懶惰而形成的不良試驗習慣。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課題組以職業道德為核心,深度挖掘工程行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培養學生必要的勞動技能和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實現知行合一,將勞模、勞動、工匠精神融入建筑材料與檢測實訓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職業觀念。如教學中通過介紹綠色新型建材的新工藝、特性,引導學生樹立生態環保意識及可持續發展理念;引用建筑材料質量的檢驗方法和技術標準,引導學生建立質量標準意識、法制意識;通過提煉混凝土材料工作性能、力學性能授課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融合勞動教育和思政理念,豐富和拓展工程實踐教學的素質內涵,將崗位職業道德、質量工程意識、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技能實訓,有利于實現課程思政的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目標。
在課程考評的引導方面,院系將勞動教育與職業技能、職業素養融會貫通于考核中,通過考核的手段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如針對考核中對勞動教育和思政元素方面考查不足的現狀,筆者所在的課題組增加對勞動教育部分的考核權重,引導學生強化對思政、勞動、技能重要性的認知。具體而言考核體系被分為小組考核、教師考核兩個層面,分為三級考核體系,即勞動主觀能動性、勞動熟練度、勞動完成度等勞動素質方面考評;集體任務完成度、職業素養成長、標準與法制理念等思政教育方面考評;試驗操作規范性、數據處理準確度和項目完成度等檢測專業技能方面考評(如圖1所示)。實訓綜合考評鼓勵和肯定學生在試驗勞動過程中發揮的創新性、積極性和自主性,注重勞動教育的引導。
(二)通過優化外部條件,強化勞動意識
教學團隊努力營造良好實訓環境,強化實訓過程勞動意識。教學團隊結合最新工程技術標準規范更新活頁式教材,在課程編排上體現勞動的實踐性和技術時效性,通過課程實訓教學,促進理論和實踐結合,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勞動品質,在真實情境中掌握勞動技能和技巧。教材編撰團隊在課程體系試驗環節減少對傳統建筑材料的生產工藝、反應機理等理論知識的描述,增加了新型建筑材料的工程應用案例與勞動實踐工程檢測內容。并結合教學實驗室的實際條件,注意引入最新工程標準內容,將工程標準中的試驗準備及操作章節部分,從現場施工及檢測技術人員的角度,依托崗位需求分解為若干勞動教育技能知識點,這既可激發學生的創新性勞動的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以混凝土試驗項目為例,除了傳統普通混凝土的流動性、粘聚性、保水性等工作性能和配合比設計試驗以外,課改團隊將當前市場應用廣泛的透水混凝土的力學性能、透水系數、孔隙率等指標檢測納入實訓項目中,通過實訓項目勞動內容分解,讓學生身體力行感受實訓項目的勞動性。在實訓過程中,對班級、小組、個人分別制定三級實訓目標,在不同級別目標完成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勞動自主性和自我挑戰性。
在建筑材料檢測實訓場地內將勞動教育的理念、意義與實訓基地的日常管理規章制度、實訓設備操作手冊相聯系,逐步讓學生形成關于勞動的思想意識和責任意識。教學團隊從勞動、思政、技能融合的角度,優化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實訓課堂教學模式,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入“大國工匠”“黨的二十大精神”等內容,結合土建行業工作需求,培養學生堅持實事求是、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理念,讓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打造嚴謹規范、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不畏艱辛、勇于擔當的精神,提升他們的責任感和安全意識。實訓課前五分鐘,組織觀看《大國建造》《超級工程》等紀錄片,以此激發學生積極性,并且鼓勵他們發現身邊優秀典型,分享和傳承勞動精神。實訓課堂邀請廣西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廣西工程質量檢測中心等建筑材料領域知名專家作“勇于擔責、不畏困苦”的工程實踐經驗分享,增進學生對職業生涯的認知,充分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
(三)基于“勞動—思政—技能”融合實訓教學理念
課題組教學團隊通過完善課程思政能力、提升勞動教育理念、豐富技能專業標準,逐步實現教學課時和授課內容的互通改進,在勞動素養教育、思想品質教育和技能教育等方面融合構建形成“內容+內涵+元素”的課程特色三級教學內容體系。勞動素養教育方面,團隊教師充分挖掘課程中蘊藏的勞動能動性和勞動創造力內涵,以培養主觀能動性、提升勞動工作效率、增進勞動工作技巧的方式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彌補傳統實踐課程中忽略勞動素養教育的不足。思想品質教育方面,團隊教師集中研討,深入探究技能培訓中勞動教育的特點,并從中深挖愛國情懷、工匠精神、生態環保意識等思政元素的潛在價值,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成果的精神,將個人的努力與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緊密結合在一起。技能教育方面,團隊教師通過開展項目化、目標化的實訓流程教學,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使其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究實驗,掌握制備和檢測高質量、高效率、可靠性高的建筑材料的能力,進而提升創新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基于“勞動—思政—技能”融合的實訓教學理念,團隊實訓教師揚棄傳統的“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的模式,更加關注學生專業技能、勞動素養以及思想品質的協同培養。以分小組實驗的方式體現團隊合作精神的同時,也注重彰顯學生個人努力特質和小組協作性,以利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構建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專業實踐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分析問題能力,讓學生能夠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勞動觀念,提高思想品質。通過基于“勞動—思政—技能”融合的實訓教學優化路徑探究,建筑材料實訓基地利用率得到提升,學生參與實訓的熱情高漲。學生不再是旁聽的受眾,能夠在實踐中獲得技能和知識,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四)基于手腦并用、腦體并舉,創新實訓教學方法
課題組教學團隊創新了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創新勞動、衛生勞動為一體的綜合勞動教育模式,建立手腦并用、腦體并舉的專業實踐目標式課程教學方法。教學任務包括以透水混凝土試塊、水泥膠砂試塊等建筑材料檢測試件的制備以及以水泥安定性、凝結時間等材料性能測試等為代表的體力勞動;以分析性能指標的合理性考評、試驗方法優缺點分析、數據處理等為主的腦力勞動;以試驗路線更新、試驗條件變動和比賽鍛煉等為主的創新勞動;以課前耗材準備、課后收拾整理和衛生清潔等為主的衛生勞動。通過上述各個方面完整的勞動,學生能夠受到勞動教育,能夠實現創新,是一種將體力和智力有機結合的綜合實訓體驗,培養了學生“努力勞動、真實勞動、智慧勞動、清潔勞動”的品質,并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創造性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索性的質疑精神。通過引導和實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實訓課堂上的內容,以實際操作檢驗理論成果,并加深對課堂內容的認識。在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創新勞動的融合中不斷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辯證性思維和實踐思維,不僅僅局限于讓學生通過完成清潔、保持環境整潔任務體驗勞動教育,而著力于培養他們在實訓中克服困難、勤奮好學的優良習慣,以及勇于創新、不斷開拓、勤奮努力、勇于拼搏的工匠精神,鍛煉良好的團隊協作和人際交往能力。
(五)融合職業素養、勞動素質和專業技能,建立健全考評體系
課題組教學團隊重新審視課程考核方式,以“勞動—思政—技能”融合育人理念為指導,結合多內涵、多元素的課程特色,創新地開發出集合職業素養、勞動素質和專業技能的全面考評體系。不僅對專業技能進行考評,而且增加勞動素養考核,同時還對小組團隊協作能力、工作態度以及集體忠誠度等思政教育內容進行了考評,從而形成了更全面的綜合考評。職業素養方面,通過將思想品質和職業道德融入實訓課程考評,使過程性與結果性的考核同等有效。教學團隊深入挖掘了課程蘊藏的信念、使命、品格、情感等育人價值,并將其與勞動教育本身具備的培養道德、提升智慧、鍛煉體魄、發展美感的功能相結合,基于課程對學生思想品質提升進行考評,并度從職業信念、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行為習慣等職業素養的三大核心出發,著重考查學生在實訓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職業適應能力。勞動素質方面,強調實訓過程“努力勞動、真實勞動、智慧勞動、清潔勞動”的考評要求,使學生改變自我和職業認知,并通過實驗項目勞動要素考核要求的引導,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創造力,充分體現課程的勞動教育特征。技能考評方面,團隊通過緊密結合工程材料檢測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職業標準,不斷將建筑材料類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等內容融入教學考評體系,形成了崗課賽證融通的教學考評模式,使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通過將勞動教育、思政教育與技能教育有機結合,構建出一套更加完整和全面的建筑材料與檢測實訓課程考評體系,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實訓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不僅能夠教授學生的基礎技能知識,而且能夠激發創新思維和創造精神。勞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一體化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對勞動的熱愛之情、正確的勞動理念以及積極的工作態度。將其融入日常學習生活中,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未來職業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勞動教育可以提升學生對專業、職業、勞動的感性認知,培養勞動光榮的價值觀和熱愛勞動技能的理念,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和職業計劃,有利于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構建職業院校“大思政課”育人格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應積極推進勞動教育,強化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使勞動教育成為高職院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訓課程改革實踐、探索,激發職業院校學生的創新精神,更好地促進課程創新發展,為新時代職業院校的課程實訓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鄭立群,和震,王向旭.我國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精神的主要內涵、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2(12).
[2]周紹東.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3]劉復興,唐景莉,張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創新與發展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5).
[4]周建松.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與高職教育創新發展[M].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7.
[5]蘇學軍,宗春燕,馬永剛.勞動教育融入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困境及對策研究:以“制藥單元操作”為例[J].安徽化工,2022(3).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研學實踐教育與勞動教育專項課題“勞動教育融合視域下基于勞動—思政—技能三位一體育人的《建筑材料與檢測》實訓教學探索與實踐”(2022ZJY2077)、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課題研究項目(ZH202106010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付希堯(1987— ),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新型建筑材料、實驗實訓管理。
(責編 羅異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