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明 曹月娥
摘 要 農膜的使用在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的同時,產生的農用殘膜也成為農業農村環境的重要污染源。為有效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的建設,寧夏固原市隆德縣創新工作思路,強化責任落實,細化工作措施,通過政策宣傳、價格補貼、技術支撐、再生利用及績效考核等措施,使農業污染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實現農田殘膜變廢為寶。
關鍵詞 廢棄農膜;再生利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
中圖分類號:X71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2.067
地膜具有蓄水、保墑、增溫等作用,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大面積推廣使用。農膜使用在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同時,已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扎實推動寧夏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寧夏固原市隆德縣多措并舉治理農田殘膜,清除白色污染,對農田殘膜進行回收再生利用,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1 隆德縣廢棄農膜現狀
隆德縣地處六盤山西麓,海拔高差大,氣候冷涼,由于地膜具有蓄水保墑增溫等作用,成為當地農民使用較多的農資之一。2022年,隆德縣農田地膜覆蓋面積2.2萬hm2,設施溫棚面積0.17萬hm2,年產生廢棄農膜6 000 t(含雜質),農用殘膜已成為當地農業農村環境的重要污染源[1]。
2 創新廢棄農膜再生利用必要性
2.1 農業農村科技發展的迫切需求
《“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指出,要研究農業廢棄物協同處理技術、裝備和模式,構建農業廢棄物就地減量、就地處理、就地消納綜合利用技術模式體系;集成建立適應不同區域的農業廢棄物利用模式,研發地膜回收撿拾機具、地膜資源化利用等重要產品和關鍵技術,加快解決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問題[2]。目前,隆德縣殘膜回收仍以人工回收為主、機械化回收為輔,機械化回收的地膜雜質和農膜分揀難度大,研發膜雜分離的殘膜回收機械和再生利用設備,是科技發展的迫切需求。
2.2 農業農村環境治理的必由途徑
《“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指出,要完善再生塑料相關標準,支持塑料廢棄物再生利用項目建設,引導相關項目向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等園區集聚,加快推廣應用廢塑料再生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鼓勵塑料廢棄物同級化、高附加值利用,推動塑料廢棄物再生利用產業規模化、規范化、清潔化發展。創新農田殘膜再生利用,減少殘膜焚燒填埋,減少殘膜對土壤環境的污染,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必由途徑。
2.3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有效支撐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應用,推進水肥一體化,建立健全秸稈、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收集利用處理體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和觀測試驗基地建設。”創新廢棄農膜再生利用,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保護鄉村農業生態環境,是推進農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共建共享美麗鄉村的有力支撐。
2.4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措施
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區政府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要求,要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和村莊布局一體規劃、農村垃圾處理和村容村貌改善統籌配套。在平羅縣、隆德縣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縣建設,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加速開發農業農村廢棄物綜合治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推進農村垃圾源頭分類減量。積極探索提升廢舊地膜科學使用回收水平,實現資源再生利用,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與鄉村生態振興的具體措施。
3 隆德縣農田廢棄農膜治理措施
3.1 強化組織領導,明確部門職責
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和“三管三必須”的要求,嚴格落實殘膜回收利用責任制。成立由分管縣長任組長,農業農村局、檢察院、環保、審計等部門和鄉(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農田廢舊地膜污染治理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按照工作要求,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分工負責,層層落實責任。
3.2 強化政策宣傳,營造輿論氛圍
1)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的作用,廣泛宣傳。利用各成員單位的優勢上下聯動,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的宣傳教育,提高其對殘膜危害性的認識,自覺行動起來治理廢舊地膜,變廢為寶。2)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示范活動、農機安全生產“五進”活動和志愿者服務活動為契機,借助發放宣傳單、懸掛宣傳條幅等傳統宣傳方式,大力宣傳殘膜回收利用相關內容,推動農村環境治理。3)對德隆縣經營農資的企業、個體戶進行有關共同治理、農資殘留、消除農田白色污染等的培訓,積極宣傳廢舊農膜污染的危害性及回收再利用的重大意義,引導農民積極參與,提高全社會特別是廣大農民參與防治白色污染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從農資銷售環節逐步提高經營者綠色、環保意識[3]。
3.3 強化政策執行,落實補貼政策
1)加大農用殘膜回收價格補貼。堅持企業投入與政府補貼相結合的原則,對農戶分揀后的殘膜按照1.2元·kg-1的價格回收,其中企業承擔0.5元·kg-1,項目補貼0.7元·kg-1。2)實行以獎代補、以獎促治。根據網點回收量、企業加工量和新建標準化殘膜回收網點數,分別給予500元·t-1、700元·t-1獎勵扶持。3)加強農用殘膜回收及加工再利用的技術創新,每年給予殘膜加工企業一定的資金,用于扶持殘膜加工企業設備改造升級。4)按照各鄉鎮布局,就近設置殘膜回收網點,便于農戶交售。
3.4 強化部門協作,加強殘膜治理
縣農業農村部門主要承擔農用殘膜回收利用的具體技術指導工作,協調、督查和管理企業實施項目;縣環保部門把殘膜回收利用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負責規劃建設殘膜加工企業及殘膜回收網點;縣宣傳部門組織有關新聞媒體,大力宣傳農用殘膜回收利用工作,提高全社會的參與意識;各鄉鎮作為殘膜回收利用項目實施主體,主要負責轄區內網點規劃、宣傳發動、組織實施;縣財政、審計、監察部門負責聯合審查企業回收殘膜數量、網點交售票據及賬務,確保補貼資金安全到位,健康運行。
3.5 加強機械作業,降低勞動強度
成立殘膜回收再生利用公司,對農田殘膜和廢舊塑料進行再生利用,防止造成二次污染。人工揀拾殘膜勞動強度大、有效回收率低,易造成殘膜的累積污染,應推廣使用殘膜機械化回收技術。經有關部門測算,農田殘膜回收率達到高于85%的技術要求后,可明顯實現治理白色污染的目標。但在實踐生產過程中,實施殘膜機械化回收技術對農業地膜的厚度、強度及殘膜回收機械有一定要求,由于隆德縣日照時間短、地膜抗拉伸強度較弱,自然條件下地膜的降解速度較慢,因此減少使用厚度較薄、強度較差的農業地膜,降低機械撿拾殘膜的難度,是確保提升殘膜回收率的首要任務;在實際作業中,盡量使用殘膜機械化回收聯合作業機具,一次作業可完成多項工序,從而減少各類機具的進地次數,減少對殘膜完整性的破壞,便于開展機械回收。
3.6 強化技術支撐,降低面源污染
1)推廣可降解膜,降低農田農膜殘留,減少農田殘膜污染。2)增加地膜厚度,使用厚度為0.015 mm的農膜,增加農膜抗拉強度和耐老化能力,便于機械化回收。3)推廣應用膜雜分離程度高的殘膜回收機,提高殘膜機械化回收率,降低農民勞動強度。
3.7 強化績效考核,促進措施落實
縣政府把殘膜回收利用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考核范圍,制訂了考核辦法,采取不定期督促檢查的辦法,嚴格進行考核,落實獎勵措施,督查企業加強自律,謀劃發展。
4 農膜再生塑料顆粒加工技術
4.1 殘膜破碎分揀技術
廢舊地膜破碎回收分揀機可通過驅動電機、軸桿和破碎刀片對地膜進行破碎處理,當破碎后的地膜落到篩網上,因地膜與泥土的質量不同,泥土在重力的作用下會透過篩網的空隙下落,并通過第一出料管落入收集盒內,地膜在風機的作用下則會被吹送至連接箱內,并通過第二出料管落到輸送機上。該機器可以實現有效除雜,簡化了后續回收工序,提高了回收效率,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實用性高。
4.2 殘膜清洗技術
農業廢舊地膜回收清洗裝置包括清洗筒、出水管、轉軸、頂板和進水管。清洗筒內部的底面固定連接有圓柱結構的底座,底座的內部設有漏斗結構的集污孔,外圓周面與清洗筒的內圓周面固定連接。通過第一電動機使得多個旋轉槳葉圍繞轉軸進行旋轉,從而對清洗筒內污水進行攪拌使得污水形成漩渦,通過離心力使得沙子和泥土聚于漩渦底部的中心,同時使得地膜運動至漩渦頂部的外緣部位,從而將地膜和沙子等雜質進行分離,便于工人收集清洗好的地膜,同時便于工人通過出水管將聚于清洗筒內底部的沙子等雜質集中排出,結構設計更加合理。
4.3 殘膜分選技術
利用廢舊地膜回收除雜機,通過水泵將水箱內部的水從儲存盒排到傳輸帶表面,將傳送帶地膜表面打濕,將附著的灰塵和泥土顆粒分離,移動至過濾網表面后通過驅動電機輸出端帶動攪拌桿對地膜攪拌轉動,將附著的雜質更進一步分離并掉入過濾網開設的孔洞中與地膜分離,從而達到除雜效果。
4.4 殘膜除雜技術
將地膜從進料管放入立箱內部,地膜隨著擋塊上側的斜坡滾動掉到傳輸帶上表面,解決了地膜表面沾有泥土灰塵無法完全清理和通過風機吹動容易將地膜從雜質出口吹出導致資源浪費的問題。
4.5 殘膜熱熔造粒技術
農膜熱熔設備由喂料設備、主機螺桿、電磁加熱、排渣設備構成。副機設備由電加熱片、自動換網模頭構成。農膜清洗后,通過強制喂料機進入主機,當主機溫度達到350 ℃,農膜會融化,被絲桿螺旋機構強制擠出后流入副機。經熱熔擠出一體機擠出的絲條狀再生塑料,通過機械牽引,經過配套的冷卻水槽進行直接冷卻處理,末端進入切粒機進行造粒[4]。
5 隆德縣農田廢棄農膜治理措施
5.1 完善殘膜回收網絡
依托隆德縣鑫泰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建立了機械(人工)回收、農戶分撿、網點回收、企業加工和銷售再利用相互支撐、相互約束的殘膜回收利用網絡,農田和環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實現了農用廢棄資源循環再利用。
5.2 建立長效工作機制
通過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建立了機械(人工)保撿拾率,清理田間殘膜;網點保回收率,方便農戶交售;企業保加工率,促進資源再生利用的“三保”工作長效機制,保障了殘膜回收利用工作健康運行[5]。
5.3 扶持企業做大做強
為加強農用殘膜回收及加工再利用,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用于殘膜加工企業設備改造升級,使殘膜加工工藝在行業內保持技術領先,延伸產業鏈條,增加農用殘膜回收加工產品附加值。
5.4 助推旱作農業健康發展
殘膜再生利用有效破解了農用殘膜污染問題,助推隆德縣覆膜保墑旱作節水農業可持續發展,2023年旱作節水農業覆膜面積達到2.3萬hm2,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
5.5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通過實施殘膜回收利用工作,提高了農民的環保意識,農村鄉村道路、林帶(區)、農田地頭、河壩堤岸和旅游區等區域的殘膜堆放或飄拂現象得到了有效管制;降低了土壤地膜殘留量,減輕了廢舊地膜對土壤的危害和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使土壤結構得到了改善。
5.6 促進當地農民增收
2022年,隆德縣回收殘膜面積1.80萬hm2,繳售殘膜2 592.166 t,每噸殘膜回收價格0.12萬元,殘膜回收收入311萬元;加工顆粒918.06 t,顆粒銷售價格每噸0.54萬元,顆粒銷售收入495.75萬元。殘膜回收和顆粒加工實現變廢為寶,共幫助當地農民增收800萬元。
參考文獻:
[1] 李彥明.寧夏隆德縣農田殘膜治理與回收利用探究[J].北京農業,2014(15):270.
[2] 張永娟.關于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的幾點措施[J].農家致富顧問,2019(16):187.
[3] 溫繼光.棉田殘膜回收方式及資源化再利用[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35):67.
[4] 薛振彥.殘膜機械化回收與造粒再生利用試驗示范[J].農機科技推廣,2015(11):34-36.
[5] 陳一丁.寧夏地膜覆蓋與殘膜回收及再生利用做法的啟迪[J].農村牧區機械化,2015(1):15-16.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