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生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會走得更遠。”名師工作室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也是教師攜手合作、互相扶持、共同分享的學習共同體,在示范、引領、輻射和激勵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促進了區域內師生核心素養和學科素養的提升,正成為培育骨干教師的“特種部隊”、教學改革的“試驗田”和區域教育均衡的“催化劑”。
為了加快名師隊伍建設,2018年和2020年,哈爾濱市遴選出兩批中小學名師工作室,每批30家,并成立名師工作室理事會,指導各工作室開展活動,不少名師工作室搞得風生水起。哈爾濱市名師工作室建設的實踐經驗有哪些呢?
一是做好規劃,定好調子。“由優秀走向卓越的專業成長共同體”是工作室的目標定位。工作室領銜人幫助成員認清自己所處的專業階段,知道自己的起點、優勢與短板,定好各自的調子,在工作室的藍圖下,量身制定個人發展規劃,給自己樹立一個進步的標桿。
二是躬耕踐行,課堂實踐。把基本功修煉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重在抓落實。有的校長堅持兼課,率先垂范;有的教研員在兼課的同時撰寫教學日記,已通過公眾號推送100余篇,起到了輻射、引領作用。
三是倡導閱讀,厚植根基。閱讀生智慧,書香潤心靈。以書為友,與書同行,終身學習、畢生閱讀成為工作室的一種風尚。通過自主閱讀、集體研讀、讀寫結合等形式,體味美好的讀書人生,構建理想的精神家園。
四是課題帶動,結伴共行。各工作室主持人都有省級或國家級課題。組織團隊搭建框架,總課題確立后進行分解,確定子課題研究團隊,分工合作,將課題研究和校級、區域教研活動相結合。一批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和省基礎教育成果獎,有的工作室把課題研究成果結集出版,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五是橫向聯合,走向集群。名師工作室不是封閉的象牙塔,秉持活動共享的理念,要“巧搭臺子唱大戲”,讓工作室成為熱愛學習的教師開放的學習場所。比如小學數學四個名師工作室組成“四室聯盟”,在作業設計方面一起深耕精研,進行優化作業設計專題分享;有的工作室與高校、教科研機構的聯盟研修,加強了工作室研修的理論提升和思想引領。
站在新時代的高度,展望明天,名師工作室建設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加強基于學習共同體的名師工作室文化建設。除了設計室徽室標、凝練標志口號、集體訂閱圖書雜志等外顯的內容外,要借鑒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果經驗,建設人本文化、規范制度文化、打造團隊文化,形成領銜人與成員共同發展的工作室文化。
研修內容從“教師專業發展”走向“教師全人發展”。教育的目標是成人,成就人。教師從事的事業是育人,“專業”不是教師素養的全部。工作室研修內容不要僅僅局限于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與更新等專業內容,還可以拓展到與個人興趣愛好相關的培訓,比如戲劇、插花、瑜伽等課程,培養個人興趣愛好,增加文化底蘊,惠及所教學生。
立足區域教育教學改革,積極參與社會服務。通過建立區域性名師工作室聯盟或學科工作室集群、子工作室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一線教師參與工作室活動,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教師參與,有利于形成滾雪球似的“放大效應”。工作室領銜人及其成員還要利用線上線下等多種渠道,以多種形式走入社區、走入社會,服務社區、服務社會,助力未來社區教育場景建設。
大雁之美,美在雁陣。名師工作室不是一個“沽名釣譽”的地方,在這里,期待每一位成員的全身心付出,成就最好的自己。同時也讓名師工作室與一線教師真正做到同頻、同向、共振、共鳴。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