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雪威 張聰
摘要:“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十八個學習任務群之一,已有的相關研究更關注“媒介素養”,通過梳理、研究發現此任務群的關鍵還指向了“信息素養”———信息的獲取、處理、應用以及信息意識。圍繞信息素養以及語文核心素養,旨在重新審視高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關鍵能力培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信息素養;媒介素養;關鍵能力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十八個學習任務群之一,從課程標準中給出的實施建議,教師參考書中的活動設計以及已有的相關研究,更多偏向于“媒介”本身,在素養培養上也更關注“媒介素養”。甚至還有一線教師直接將媒體與媒介等同,認為只要是利用多媒體的方式豐富了課堂形式就完成了該任務群所對應的教學目標[1]。這樣做會沖擊語文課該堅守的“以文本為綱”的根本。目前,對于該任務群理解與實踐主要歸為兩種:一種是了解跨媒介的本質,用跨媒介的手段交流;另外一種是利用多媒介獲取的信息內容,將其用來輔助學生感受和理解文本。教師如何理解“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并在教學中如何實踐,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語文課程的目標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具有導向、推進等作用,所以為了進一步厘清該任務群的定位和功能須重新對其目標與內容進行解讀。
通過對最新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內容”[2]研讀,發現該部分的關鍵指向在“信息”,包括信息的獲取、處理、應用以及信息意識,并依此豐富語文學習的手段與形式,這些是最大的前提;而“媒介”只是一種方式,并不是目的。如果一切的教學目標僅僅設定為了解各種媒介的“真面目”進而去適應,就窄化了該任務群。也就是說,在信息時代中,大眾獲得信息的手段愈加豐富,媒介的種類層出不窮,原有的紙媒逐漸被“弱化”,這些新媒介使用的信息方式可能是文字、圖像或者是聲音[3]。但是無論形式怎么多樣,教師的著眼點要聚焦在語文學科視域下的異中之同———信息的獲取與應用,不可被“媒介”而障目,不見“信息”。
1.媒介素養與信息素養
美國21世紀核心素養的指標體系中對媒介素養的表述為“了解媒體信息的構成、目的、特點和慣例,以及使用的工具;研究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解讀信息,用正確的價值觀看待信息而不被媒體的其他因素影響;對信息獲取和使用的道德或法律問題有基本的理解”。對信息素養的內涵表述為“能有效地獲取有用信息,能批判地評估信息,能準確有創意地使用信息處理面對的問題或事件;對信息獲取和使用的道德和法律問題有基本的理解[4]”。也就是說,媒介是在信息時代承載信息的手段,更注重傳播,在面對它的時候更多的是接受、解讀從而適應。媒介素養是指面對媒介時要具備的相關知識以及要表現出來的素質,需要主體具備接受力以及傳播力,是展示語文素養的“橋梁”。信息素養指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作為主體的人主動適應并獲得面向未來的信息意識與能力,從而將獲取的有用信息用于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因為未來社會是未知的,需要適應的方法是不可測的,當我們忘記“陳述性知識”時,需要擁有面向未來以及終身學習與提升的能力。信息素養強調學習力與思考力,是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方法。
林崇德教授主編的《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修訂版)》中指出信息技術素養是多數國家都強調的核心素養。同時,該書指出在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時,將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分為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六大素養。在第二大素養———“自主發展”中的核心素養之一即“學會學習”,其基本要點包括信息意識。而且該書也對小初高階段學生信息意識進行了對比。通過分析,可以得出隨著思維、意識、能力的發展,在“互聯網+”的社會背景下,信息意識從最初的主要了解信息獲取的途徑,發展到了多途徑獲取信息、利用信息,所以只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相關要求局限在對信息獲取途徑的認知上,范圍設定過小。
視線再次轉到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必修課程的學習要求中“學生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多媒介獲取信息……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學會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交流”等表述,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的學習要求中提到“借助工具書、圖書館和網絡查找有關資料,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這些均指向利用信息素養輔助語文學習,提升語文素養。然而,在整合十八個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目標、內容以及實施建議時,幾乎除了該任務群之外的其他任務群均未涉及信息素養。基于以上的思考,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特別是“跨媒介閱讀與交流”這一任務群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必要的。
2.跨媒介閱讀
信息素養視域下的跨媒介閱讀指的是作為讀者的學生憑借在多元媒介上獲取的有用信息以及已有的知識結構、生活經驗、思維方法對文本解碼的過程,呈現了豐富性、即時性、互補性、聚合性、共享性等特點。
在閱讀內容上,當傳統閱讀模式被多種媒介所取代,當快餐式、碎片化閱讀成為時尚,在互聯網背景下,人們尋找閱讀內容的過程變得冗繁,有價值信息如何被發現是需要不斷思考并解決的要點,需要我們能判斷和評估所獲取的信息。
在閱讀路徑上,有推薦式閱讀和自主選擇閱讀。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上看,大多數均是教師將所要看、聽、讀的信息資源直接呈現給學生,學生在被動接受中去整合與思考,缺少自主發現、獲取信息的過程。而在新課程標準中對于學習主體的地位發揮是反復強調的。
在閱讀方向上,分別指向課內與課外兩種。課內通常指向特定教學目標,為實現加深理解特定“課文”或多維實現某一教學活動,從而提升閱讀能力。例如劉曉梅老師曾在課例《品讀才子蘇東坡—————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中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搜索關于蘇軾人生經歷以及名家對于蘇軾詩詞的點評等,從而完成加深對蘇軾的深層品讀的學習任務[5]。課外通常指以自我提升或休閑為目的的閱讀,例如微信公眾號閱讀、自媒體閱讀等。
總之,多媒介閱讀讓學生更自主地學習,同時讓學生的個性、自主化學習意識與能力不斷增強,讓閱讀的方式更豐富、立體,內容也更具有延展性。
3.跨媒介交流
跨媒介交流是指信息的使用,指利用適當的媒介工具對信息進行互換,從而讓信息準確且有創意地流動并傳播。這是在創意地使用信息處理面對的問題或事件。作為主體的學生是信息的使用者、寫作者、傳播者。在交流過程中也存在兩種不同情況,其一為指向特定語文學習任務的交流,例如,利用豐富的方式完成一份介紹新產品的作業任務;其二,面向生活的交流,例如利用微信、釘釘等軟件即時溝通交流信息。無論哪種情況,思考在信息時代、“在線”時代如何能夠發揮漢語自身的優勢去交流是十分必要的,而這些關鍵能力的厚植是需要在語文學科中完成的,需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屬性。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是語文學科和信息素養的多維度融合。一個兼具語文素養與信息素養的人,能夠認識到精確和豐富的信息,能加強語文學習的深度,拓寬語文應用的廣度。
從傳統紙媒的閱讀到跨媒介的閱讀與交流,中間要跨過一定的“落差”。第一個落差在傳統紙媒閱讀到跨媒介閱讀之間,跨越該落差需要識別信息源(認識多媒介)、搜尋信息(獲取信息)、篩選消息;第二個落差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之間,需要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使用信息、傳播信息來抵消落差,從而形成信息素養,豐富語文學習手段,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達成。在整個過程中,須著重培養學生和信息素養相關的關鍵能力。
1.信息獲取與識別能力
主動、積極地適應信息時代生活,能夠識別合適的媒介方式,依據不同的標準和任務目標捕捉與搜索信息,同時對信息有較高的敏銳度。既能通過語言文字,又能借助多種方式識別突破語法、語音的新造詞語與表達,例如yyds、內卷、同款、躺平、很東北,并在此基礎上認識到互聯網對語言產生的影響。
獲取相應的信息后,學生能充分利用多種閱讀方式讀取信息內容,例如精讀、掃讀、略讀、跳讀等。同時,憑借較高的語文素養與判斷力,突破“標題黨”,并能夠依據語境對有認知歧解的表達快速判定所指。對信息有基本的判斷力,不被冗繁的信息所左右,“不信謠”。能依據個人的興趣,利用合適的方式,探求有關的信息。
2.信息歸納與整合能力
信息的歸納和整合是指對搜索到的消息進行篩選和整合,明確哪些信息有助于實現既定的目標,摘錄、引用所需要的信息。于漪老師曾說,語文教學的過程缺少歸納思維。所以嘗試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調動思考力,對所獲取的信息歸納與整合,有利于實現任務群的目標,有利于在實踐中促進學生批判性、創造性、抽象性思維的養成和發展。
3.信息生成、表達與傳播能力
充分調動思維能力,精確、創造性地使用信息。借助語言文字以及數字、圖表、聲音、視頻等負責任地生成與表達信息。表達簡潔明了、通俗流暢,并且富有個性特色,符合“質的準則”,做到“不傳謠”。表達與傳播信息過程中符合媒介特點以及受眾的實際情況:首先,在消息生成時需要符合漢語的標準,例如語言文字表達和標點符號的使用;其次,符合信息時代網絡的特點,例如要注重凝練表達。同時,可以用其他方式輔助表達,例如用思維導圖、配圖等,多渠道、多方法地拓寬表達路徑。在信息生成與傳播過程中,還要有自己獨立的判斷,不要輕易被信息“裹挾”。
1.成果導向———真實情境驅動信息意識的養成
正如課程標準中所說,普通高中教育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作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使學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展能力。所以,在教學活動中,須在真實情境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不斷強化學生的信息意識。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構建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真實”學習環境,包括指向現有生活和未來職業生活中的可能情境,例如模擬設計新產品發布會,允許學生自主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搜索相關信息,然后調動思考力去設計,并在完成后在網絡上做一個評比活動,利用網絡完成多元主體評價。以此,既促進學生的信息素養的培養,又促進學生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養成和發展。
2.守正創新———貫穿整個語文學習過程
“守正”即守住語文的關鍵能力,包括語言表達的能力、文字運用能力、文學素養等[6]。多媒介的信息輸出包含很多素養和技能,但是語文的基本素養是根本,沒有它,別的都無從建立。在加強信息素養的過程中,語文的關鍵能力不可丟,如在信息的“交流”過程中有的學生會直接全盤接受所獲得的信息并不經處理地全部表述出來,缺少必要的評述,這時教師就可以適當引導、提醒,適時引導地問:“可以自己重新組織語言嗎?”或“你看到這樣的信息后有怎樣的看法呢?”
“創新”即將信息素養培養意識貫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信息素養的養成,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應貫穿在必修、選擇性必修以及選修三種課程類型中。教師也可以創新使用多種方式,例如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針對從多媒體上獲得的信息予以交流分享,驅動學生對跨媒介信息的關注與思考,促進其信息素養的不斷發展。
3.多維提升———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表述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但是在跨媒介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多時候擔任的是關鍵的引導者、協助者、組織者角色,這就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有更高的要求。例如教授信息搜索的方法,組織學生了解不同多媒介的特點,引導學生有效利用信息等。所以,教師必須做到具備足夠的信息知識、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社會責任,這樣才能讓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總之,媒介素養屬于信息素養,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過程中除了媒介本身,一定要將關注點聚焦到信息上。信息時代就像一塊沃土,培養信息素養正如“澆水施肥”,可以使語文核心素養“枝繁葉茂”;語文的核心素養又可以促進信息素養以及關鍵能力更好地達成。二者兼容,讓信息的獲取與使用更立體且具有延展性,也能讓主體不斷自我提升。
參考文獻:
[1]程元.對“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理解和思考[J].語文建設,2018(2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4-15.
[3]毛剛飛.跨界之美———“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幾點思考[J].語文學習,2018(28).
[4]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76.
[5]劉曉梅.語文學習任務群“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教學策略例談[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8).
[6]顧之川.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教材、教學及評價[J].語文建設,2018(34).
編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