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雙城區教師進修學校
摘要: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的新要求,它與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之間存在直接的相關關系。推進教育質量監測結果的有效應用,切實找準和持續改進監測結果中反映的關鍵問題,不斷提高學科教學質量、教師專業能力、學生綜合質素,為建設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新形態而積極探索意義重大。哈爾濱市雙城區充分運用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這把“尺子”,很好地衡量雙城區教育質量“位子”,努力尋找突破雙城區教育瓶頸“口子”,讓質量監測結果成為師生素養發展的發動機、學校品質發展的孵化器、教育內涵發展的領航儀。
關鍵詞:教育質量監測;監測結果應用;教學質量
質量監測結果應用被稱為“國測”質量提升“最后一公里”。為打通“最后一公里”,全面推進我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我們研讀監測報告、找準改革方向,高位推動、協調聯動,促進問題整改落實,有效地促進了區域教育水平提升。
每一次監測都是對區域教育質量的一次“健康體檢”。2020年9月,我區共抽取12所小學的354名五年級學生、8所中學的229名九年級學生,接受了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我們把這次教育質量監測當作一次“健康體檢”,非常重視“健康體檢”的后續工作。
區教育行政部門結合實際,成立“質量監測結果應用”領導小組,組織相關專家反復研讀國家、省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針對監測報告存在的“看不到、瞧不起、說不懂、講不透”等問題,直面痛點,深入分析自身優勢與不足,摸清本區域的真實水平。通過監測結果的相關數據對比分析,我們看到了我區道德與法治和科學等學科在全國、全省坐標系中相對位置,對我區的義務教育質量現狀有了清晰的認識。
我們分三個層面解讀質量監測結果,分別是教育管理部門、教研部門和基層學校,幫助行政部門明確我們的優勢與短板,掌握區域教育發展總體水平和校際間差異;幫助教研員在學科突出問題上做診斷,使得學科指導的針對性得到加強;引導學科教師在“雙減”背景下進行“雙增”,讓課堂改革往深里走、往實里走。比如,在對校內教研活動存在問題的診斷中,我們發現道德與法治、科學等學科綜合起來排在前四位的問題是“缺乏專業指導”“對教學的指導性差”“教研次數太少”“教師人數太少,難以開展教研活動”。這對教研部門的觸動很大。我們要求各科教研員做應用數據的先行者,在每學期初的教學視導中帶著問題,查找、分析、研究問題的成因,形成學科視導報告,為今后能“對癥下藥”奠定基礎。
教育部門負責人、校長和督學也積極應用數據,基于質量監測數據,厘清區域教育存在的問題,梳理出12條問題原因,提出整改對策8大項16小點。基于國測報告數據研讀,區教育局形成區域質量監測的簡明報告,并向區政府常務會匯報。
要做好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工作,單靠教育系統內部的職能部門是遠遠不夠的,也要明確教育系統外的職能部門應有的職責,這就離不開當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區委區政府高瞻遠矚、科學謀劃、精準施策,是改進教育提質行動的保障。
(一)政府重視,力推教師隊伍建設
區委區政府高度關注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將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實驗區工作列入政府重點工作。根據教育質量監測“健康體檢”報告,突出問題導向,努力推動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在區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優先招聘科學、道德與法治等薄弱學科教師,補足教師數量;在晉升職稱的時候,規定薄弱學科要占一定比例,穩定了教師隊伍。
(二)教育督導,聚焦監測問題改進
區教育督導著力用好“國測”這把“尺子”,發揮評價“指揮棒”作用,校準監測“風向標”,聚焦監測問題,強化督導改進。
督導室每年修改完善學校發展性督導評估辦法,將質量監測反映的突出問題改進工作列入學校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如我區針對2020年“國測”反映出四年級學生動手實驗比例低的問題,明確底線指標,并根據實驗課動手實驗正向指標值區間給予賦分,引導學校落實整改。在學校管理創新上設置附加分,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另外,想方設法讓監測結果應用成為學校防范風險的預警機、內涵發展的領航儀,組織專兼職督學深入學校,聽課評課,隨訪座談,把脈問診,查擺問題,給樣本校以大力幫助。
(三)組建隊伍,構建結果應用機制
我們按照“培訓隊伍、解讀報告、調研定位、行政決策、學科改進、督導跟蹤”的步驟逐步推進工作,組建區教育質量監測結果運用骨干隊伍。由區教師進修學校業務部門負責結果運用組織工作;由科學學科、道德與法治學校教研員、骨干教師、實驗學校項目負責人組成學科導師團隊,負責監測結果報告的解讀分析、結果應用的指導和跟蹤督查等;由實驗學校的學科教師組成教師團隊開展相關課題的研究。我們遴選勝豐鎮中心學校(道德與法治)、兆麟初級中學(物理、生物、地理)、第八小學(科學)為區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實驗學校。各學校深入研究分析監測結果,對影響科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質量的問題積極尋找癥結,結合區校實際情況,對政策性問題、教育教學問題、管理性問題等分門別類地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升區中小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水平。
為進一步推進全區教學教研工作,由區教師進修學校牽頭,在原有區域教研聯盟的基礎上,構建區域道德與法治、科學等薄弱學科聯盟,實施“域鄉聯動,均衡發展,整合資源,構建聯盟”的片區教研活動,破解學科教學中長期存在的“瓶頸”,推動區域學科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和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規劃引領,扶持薄弱
全區教研聯盟活動統一規劃,對道德與法治、科學等薄弱學科加大扶持力度,為更好地指導、督促各片區的學科教研活動,成立以道德與法治、科學等學科教研員為組長的跨區域學科教研組。聯盟教研計劃由區教師進修學校初教部、中教部統一安排,做到同學科統一部署,不同學科協調安排,解決教研主題、承辦學校、舉行時間等問題。在學科層面上,由學科教研員負責承辦學校具體活動的實施過程,承辦學校業務校長是教研活動的直接責任人、其他學校的副校長是成員。每學期各聯盟都要對教研活動進行總結,對執教者和參與研討的教師頒發區級上課或研討證書,并評選出學科教壇新星,大大激勵了全區薄弱學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二)多項組合,階段推進
片區活動中根據各校實際進行多項組合,使得活動有層次地向前推進。第一階段是城區組合,如按照地理位置,以兆麟小學、實驗小學和第三小學為牽頭學校,與就近的三所或四所學校組成一個片區;鄉鎮以蘭棱中心學校、五家中心學校、萬隆中心學校、永勝中心學校和樂群中心學校為牽頭學校,就近組成5個片區。這種組合是同一區域進行組合,線下教學相約某所學校非常便利,也很好地發揮了牽頭學校的引領、輻射作用。第二階段,城鄉組合,如根據研究主題把城區與鄉鎮的8個片區打破重新組合,牽頭學校不變。通過鄉鎮組合、城鄉組合等不同組合方式,實現了相互融合、取長補短、促進提高的目的。
(三)輪流當值,凸顯特色
為了調動各學校的積極性、擴大參與面,我們的聯盟活動實行輪流當值,一次一所學校做東道主,各學校派出相應學科的全部或部分教師參加。我們要求每個片區的教研活動形式要不拘一格,注重實效;主題要小,要有特色;內容要切合師生實際,有針對性,接地氣,讓教師和學生都受益。例如去年底,第七教研聯盟開展了以“精準把握教材,深度尋道覓法”為主題的道德與法治教研活動。整場活動由課堂教學展示、說課經驗分享、深度教研探討等三個主題環節組成,既是小學區域教研的主題活動的階段性展示,又是踐行新課標落實精神的一個實際行動。這次主題教研活動研訓結合,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提高了大家對學科核心素養及其在教育中重要地位的認識,增強了落實核心素養工作的信心。
如今,科學運用監測結果來優化教育決策和管理、改進學科教學,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支點。下一階段,我區將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實驗區工作,以質量監測驅動教育教學改革,打造雙城教育高地,尋求質量提升新突破。
(執筆人:劉正生馬松濤韓鐵男白晶)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