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岷
【摘要】情境化視域下小學科學課程實踐中,教師需要創設個性化的教學氛圍,通過鼓勵學生進行自主認知,結合小學科學學科內容展開分析、聯想與思考,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知世界。從綜合的角度來講,情境化視域下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說明科學與生活的關系,通過不斷活躍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逐漸意識到學習的樂趣,并在體驗、學習、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情境化;教學實踐
在小學階段,科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通過創設生活中的具體情境,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有效地釋放學生的潛能,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有效地提升科學教學的效率。因此,教師需要營造出一個趣味性的小學科學教學氛圍,通過鼓勵學生談及自己的看法,也能提高科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情境化視域下小學科學教學的基本特征
1.引導知識建構
在傳統的科學教學中,一些科學結論不是經過探究過程得出,而是教師簡單化地通過板書或PPT直白呈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帶來了障礙。有了適宜的情境化創設,學生就會在具體情境中利用知識去理解、分析和解決真實世界中問題,這樣,有意義的學習及建構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2.促進知識遷移
將情景化的設計融入科學課堂,能充分凸顯出課程的趣味性,提高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興趣,激發積極學習的熱情。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難度。使學生有可能在擬真的活動中,通過觀察、探究、實驗驗證等環節,逐步形成科學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保證知識向真實情境的遷移。
3.弘揚科學價值
情境教學在科學教學中的運用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實驗是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礎。實驗教學是一種更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是科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科學教學中,若以科學研究成果、過程和方法為情境,在培養概念、思維和探究過程的同時,提高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對學生未來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二、情境化視域下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價值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價值觀、性格還未發育完全,故教師需要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通過創設個性化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實踐、自主反思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理論。另外,教師也要借助視頻案例、圖片案例說明課文中蘊含的科學理論,通過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逐漸感受到科學課程的樂趣所在[2]。另外,教師也要整合小學科學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凸顯出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況,在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教材,拓展教材,要求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理解相關聯的課本案例,在不斷探索、分析參與的過程中進行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習的欲望。
2.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6至12歲兒童的創新能力較強,他們可以抽象地對不同知識點、案例內容進行分析,通過指導學生進行抽象性思維,再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感知世界、感知社會、感知真理,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所創設的情境展開分析,通過收集相關理論內容,再對其進行思維辨析,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另外,教師也要提出各類問題,通過鼓勵學生自行討論這些問題的結果,并根據情境展開具體的思考,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是有利的。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素質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向學生提出生活案例與科學學科的關系,可以讓學生根據具體的學科內容展開聯想,并根據所提出的問題展開具體的分析。其中,科學學科內容包括自然界中的固體、液體和氣體,也包括常見的生活規律,故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實踐,通過不斷得到相關結論,并根據結論內容進行觀察、分析與實踐,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情境化視域下小學科學教學的方法路徑
1.創設科學學習的趣味性情境
趣味性的案例不僅能讓學生意識到科學學科的內涵,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堂互動,展開探究性學習。
例如在教學“液體”內容時,教師向學生展示出各式各樣的飲料,比如冰紅茶、可樂、脈動、橙汁等飲料,在生活中都非常常見。為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知這些液體,可以通過學生親身實驗,仔細觀察。實驗一:向純凈水中加入少量、適量、過量的白砂糖,觀察實驗現象。實驗二:使用鐵鍋煮一瓶可樂,觀察當可樂煮干后鐵鍋內有什么?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逐步感受到實驗的步驟。
比如學生A提到,“實驗一中可以出現不一樣的實驗現象:使用玻璃棒攪拌加入少量的白砂糖的瓶子時,純凈水中的白砂糖就會消失不見;使用玻璃棒攪拌加入過量的白砂糖的瓶子時,純凈水中的白砂糖就會有一小部分無法溶解。”此時,教師可以繼續提出問題,“我們分別嘗一下實驗后的三瓶水,說一下它們的味道。”經過嘗試后,學生就可以得出加入少量白糖的水感覺沒什么味道,加入適中糖的水已經有明顯的甜味,而過量糖的純凈水中甜味非常明顯,甚至感覺非常難受等結果。此時教師可以提出“溶解度”這一知識點,并鼓勵學生自行說出各個飲料的顏色。
在實驗二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加熱后可樂的變化,然后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B提出,“可樂煮干后,我發現鐵鍋上有一團非常黏稠的物體。”在實踐分析后,學生發現這一團物體非常甜,也激發起了學生的探索欲望。為加深學生對“溢滿”這一現象的理解,教師可以使用有顏色的飲料進行實驗,即鼓勵學生體會水體由空到溢滿的過程,方便學生認知相關客觀規律。比如學生C表示,“原來液體真的會溢出來!”根據學生的提問,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請問空氣是否也存在溢出這一現象呢?”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想到在電影情節中,地底的倉庫中,如果一直沒有新鮮空氣,最終在倉庫中的人們會窒息。這一情境,于是繼續提出“倉庫中看起來氣體是沒有減少的,為什么人們會窒息呢?”基于該現象,教師可以繼續提出“人的呼吸是需要氧氣的,而人們呼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當時地底倉庫中是有一點氧氣的,但是隨著人們的呼吸,最終氧氣也變成了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超標正是導致人們窒息的主要原因。”通過鼓勵學生積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根據科學的實驗情境進行分析,并在參與實驗中的過程中感到快樂,感到科學實驗的趣味性,從而掌握了有關環液體溢出、液體溶解度方面的內容。
2.建立科學學習的實踐性情境
建立起關于科學學習的實踐性情境,在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體驗的過程中自行總結關于科學學科的實驗現象,也能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4]。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生活中的常見問題,通過凸顯出實驗內容和材料本身的關系,在鼓勵學生談及自己對實驗看法的過程中給予學生專業的引導,也能讓學生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缺點。
例如在有關“磁力”的教學實踐中,首先教師可以說明有關引力和斥力之間的關系,方便學生初步感受與磁力相關的知識點。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觀察“條形磁鐵”“環形磁鐵”“蹄形磁鐵”“圓形磁鐵”,并說出這些磁鐵的特點。在探索中,有的學生瞬間想到“我家的冰箱上貼著很多喜羊羊的磁鐵。”為幫助學生理解“磁力”的內涵,教師可以設計出以下實踐過程,要求學生完成“請你思考使用磁鐵可以辨別出哪些物體?(箱子中有玻璃球、魔方、粉筆、卡紙、積木、鐵釘、圖釘等)”由于磁力在生活中非常常見,學生既熟悉又陌生,故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印證磁力其實就是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的。其中,學生想到“冰箱的外殼是鐵做的,所以磁鐵可以吸附在冰箱的外面。”這一觀念,然后使用圓形磁鐵吸到了箱子(箱子為紙質)外邊,然后發現吸鐵石吸到了“圖釘”“回形針”和“鐵釘”。完成該實驗后,教師可以繼續鼓勵學生自行分析出各類磁鐵的特點,并說出自己的理解。在具體的印證中,學生A使用了蹄形磁鐵,在探究中也會發現將兩個完全一樣的蹄形磁鐵靠近時,寫有“N”的磁極會與寫有“S”的磁極快速接觸,然后緊緊地貼合在一起。學生B則發現,如果將兩個“N”拉近時,他們會非常排斥,并且怎么將他們拉近,他們也都不會貼合。在后續實驗探索中,學生也可以自行使用磁鐵吸引生活中的常見金屬,然后對其進行記錄,從而完成了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實驗。
3.營造科學學習的虛擬化情境
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欲望,教師需要合理使用信息化技術,通過視頻、文字的形式再現視頻情境,可以讓學生在不斷獲取相關學科常識的過程中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式。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合理使用電子白板,通過查詢相關資料,在認知相關奧秘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度。要注意的是,虛擬情境構建中,教師需要開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并指導學生在分析中逐漸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例如在有關“植物”生長規律的介紹中,首先教師可以使用信息化技術體現出水仙、郁金香、百合花、玫瑰花等植物的外觀,促使學生快速融入這一探究情境當中,方便學生初步掌握植物的生長特點。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植物具有凈化空氣的作用,這是為什么呢?”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利用電子平板查詢到“大多數植物中都有葉綠素。”這一觀點。于是教師可以繼續科普“光合作用的原材料就是葉綠素,而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了一定量的氧氣、水資源和二氧化碳,然后轉化成了供人們所需的氧氣。”為幫助學生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教師可以提出關于種子萌芽的基本條件,即“水分”“空氣”以及“溫度”,而缺少任意一個條件,都是不可以的。此時,教師可以對比性展示出有陽光直射的韭菜和沒有陽光直射韭菜的發育情況,最終學生A提到,“有了陽光,韭菜就變成綠油油的,沒有陽光,韭菜就變成黃黃的了,而黃黃的韭菜在我們生活中被稱作是韭黃。”通過向學生科普關于植物的生長規律,營造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并在調動學生自主參與欲望的過程中給予學生系統的解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4.再現科學學習的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不僅能讓學生意識到科學學科與自己的生活的關系,還能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理,并在感知自己生活現狀的過程中展開具體的、翔實的、充分的分析過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事先向學生提出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指導學生帶著疑問進行科學學科的思考,并在總結、分析、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例如在“微生物”方面內容的介紹中,首先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①你知道有哪些人們看不見的東西?②我們看純凈水是一個清晰而透明的液體,但是你是否也知道,純凈水中有很多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東西呢?在上述問題的思考中,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進行了聯想,于是想到“如果我沒有煮熟自來水而直接喝了下去,那么我第二天一定會拉肚子。”這一情況,于是教師可以提出“這是為什么呢?”在該問題的思考中,學生可以使用顯微鏡觀察一滴水中是否存在人們眼睛看不到的東西,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學生A提到“網絡上有很多圖片都是介紹生物廢水的,而這些廢水中就有很多很多的微生物。”學生B提到“在我觀察中發現,農夫山泉中有可以活動的物體,相較于自來水,農夫山泉中可以活動的物體較少。”這一觀點。通過鼓勵學生結合具體的情況進行分析,再要求學生根據具體的問題展開探討,從而逐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參與欲望,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5.拓寬科學學習的實踐性情境
活的教育不局限于課堂,是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自然、走向社會、去現實生活中獲取知識,拓寬學生科學視野的教育,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能力的教育。小學科學課程中有一些周期長的教學活動,如觀察月相、種植等,需要延伸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科學,在實踐中實踐科學。
例如,在學習“油菜花開了”時,教師將油菜花搬進教室,學生通過細致觀察,交流分享,很容易地就能掌握油菜花以及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構成的知識。但科學教學不能就此結束,教師可設計多樣性拓展活動,如完成油菜花的生長觀察日記;繪制油菜花生長過程圖;在班級植物角親手種下盆栽植物的種子,繼續觀察和記錄其他種子萌發成幼苗,再到開花結果的過程;跟隨父母,走進農科院、植物園、動物園、科技館等,理解科學概念,進行科學探究,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拓展活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實踐性與趣味性,學生在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創設個性化的探究情境,通過鼓勵學生圍繞相關案例進行分析,根據所涉及的問題展開聯想、分析、實踐與創新,有利于讓學生逐漸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學會正確的探索方式。另外,教師也要做好教學內容的選擇,通過對小學內容進行創新,要求學生進行具體的思維探究,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淮安市教育技術裝備中心.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指導[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21:3.
[2]季振華.情境化視域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實踐[J].科普童話,2020(01).
[3]邱瑩.小學科學情境化教學之我見[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9(04).
[4]王瑤珈,姜暢.小學低年段科學課堂利用情境化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J].求知導刊,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