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高攀 武哲
(1.西安體育學院科研處;2.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陜西西安 710068)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數字經濟成為推動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為體育產業轉型升級與融合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2022 年,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在《關于體育助力穩經濟促消費激活力的工作方案》[1]中提到,加快體育領域與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數字體育。《“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2]提出,要強化要素創新驅動,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數據等核心要素在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隨著我國體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健身服務業作為體育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推動體育健身服務業轉型升級是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基于數字化實現傳統健身服務業的轉型,是當前亟待考慮的問題。現如今傳統模式下的健身服務業尚存在經營管理模式落后、供需動態協同不匹配、協同創新驅動不足等一系列弊端,不能滿足目前健身市場的新需求。健身服務業想要持續發展,就要不斷與時俱進,健身服務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基于以上背景,該文在探討健身服務業數字化特征與其數字化轉型內涵、機制的基礎上,剖析我國健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的現實困境,從協同理論視角出發,提出健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實踐路徑,為健身服務業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現實借鑒。
數字化的概念可分為狹義的數字化和廣義的數字化。狹義的數字化主要是利用數字技術,對具體業務、場景的數字化改造,更關注數字技術本身對業務的降本增效作用。廣義的數字化,則是利用數字技術,對企業、政府等各類組織的業務模式、運營方式進行系統化、整體性的變革,更關注數字技術對組織的整個體系的賦能和重塑。數字化技術通過降低一系列成本因素[3],改變原始的各個環節的生產方式、組織形式、商業模式、創新方式[4],將這些環節全部采用數字信息處理,以推動市場、產業、業態等發生深刻變化。根據數字化轉型的經濟、社會、民生的3 個維度,將數字轉型的特征概括以下3 個特點。一是經濟維度,數字化技術在經濟維度中具有互通互聯的特征,可以在不同平臺之間建立無縫協作,保障了數據要素公平安全的交換。二是社會維度,數字化技術在社會維度中具有交互共享的特征,使數據具有突破地域時間空間的限制進行實時共享與雙向傳播的能力,推動了體育消費模式的創新[5]。三是個性精準,數字化技術在民生領域具有個性精準的特征,洞悉不同個體偏好,進行分眾傳播。
健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內涵從外延與核心來解釋[6],核心內涵是指以滿足大眾在健身、娛樂、休閑等方面需求為導向,改變原有組織框架,優化業務流程,提高場館管理水平與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7]。外延內涵是指健身服務業轉型所需的經濟社會支撐背景以及轉型驅動力。健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符合時代發展潮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與個性化要求,提高健身服務業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行業服務質量[8]。
協同理論由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于20世紀70 年代創立[9],闡述為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協作而產生的集體效應或整體效應[10]。美國著名戰略管理學家伊戈爾·安索夫將協同理論引入企業管理領域[11],在企業多元化的戰略選取上,協同理論成為其理論基礎和重要依據。協同理論認為,整個系統的狀態取決于不同子系統或每個子系統的內部之間的協同作用,大系統中每個子系統之間或每個子系統元素之間相互協同是系統運行、創新和改進的主要原因和動力[12]。
目前,基于協同理論的體育產業研究逐漸成為熱點研究對象。陳云飛[13]從協同理論視角出發,探究體育產業產教融合的適用邏輯,分析體育產教融合的困境,提出了目標協同、路徑協同、主體協同、內容協同的發展機制。陳帥[14]通過引入協同理論,對我國電子競技產業的主體架構和多元主體協同契合性進行剖析,得出電子競技產業多元主體協同發展對助推電子競技產業發展新效能,拓展體育產業數字發展新空間,標注數字經濟多元發展的新路向等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王靜[15]借助協同理論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治理現狀進行分析,進而闡釋多元治理主體參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協同治理的策略選擇、影響因素及演化路徑。成穎[16]以協同理論為分析框架,分析了協同理論體育賽事開發的應用性及指導意義,提出目標協同、組織協調、制度協同的賽事開發主體的協同策略。劉小靜[17]用協同治理理論作為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新格局的分析框架,為政府處理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的關系提供了理論支撐。
結合上述文獻可以發現,借助協同理論對體育產業的發展困境分析、策略選擇分析等成為當前研究重點,而如何實現基于協同視角下的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則鮮有涉及。該研究以協同視角為切入點,進一步探究體育健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機制、困境、路徑,彌補了在體育健身服務業研究上數字化轉型的理論支撐和路徑選擇。
產業鏈協同是將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優化配置與提升,使產業鏈上游、中游、下游之間降本增效,實現多方共贏局面,是基礎產業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18]。健身服務業上游由技術、設備、教練培訓、課程開發等構成,中游由健身俱樂部、健身房、O2O平臺、私人教練等組成,下游消費端由健身消費者的不同需求組成。健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通過對健身服務鏈的垂直領域進行整合,并基于協同理論,實現產業鏈上、中、下游有效、穩定聯通,提高生產效率,提高健身行業綜合服務鏈的價值。
隨著經濟貿易全球化發展,在“牛鞭效應”的影響下,健身服務業整條供應鏈中存在信息逐級缺失、延時性等問題,導致供需之間存在交互不暢等問題。健身服務業的數字化轉型應實現數字化供應鏈、數字化需求反饋鏈的協同發展,以價值創造為導向,以數據為驅動,滿足顧客需求,實現供需鏈全鏈協同化、信息化、可視化、數字化發展,通過推進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打造個性定制服務模式,滿足體育健身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數字經濟時代,協同共享的“健身服務業+商業模式”有助于打破傳統商業模式的信息不對稱、資源供給不匹配、管理層面缺乏協同創新管理等難題。傳統健身服務行業的運營嚴重依賴客戶服務模式和C 端收益,包括預售會員卡、提供定制培訓課程、健身服務等設施和支持服務。數字技術的運用將顯著影響企業的運營成本、資源供給匹配,有效提升管理水平、營收水平和技術創新,將成為健身服務業在數字時代變革商業模式,實現協同共享的重要途徑;共享數字健身平臺打破時空限制,共享健身資源,匹配健身資源供需平衡,擴大行業收入。數字技術與健身服務業融合發展在價值創造方面,主要體現在交換價值向共享價值的變化。
我國進入“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時期,進入了目標多元、政策多元的新發展階段。網絡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為體育健身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新動力、新動能。而政企、政社協同治理不足,導致相關法律政策與管理體制不完善,限制了體育健身服務業在轉型發展路徑中的良性態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4.1.1 數據安全保護不足,監管體系有待完善
在數字技術加持下的體育健身服務業得到迅猛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惡意泄漏用戶隱私、交易用戶相關數據等惡劣現象,導致用戶群體出于自身安全角度,對互聯網平臺產生警惕感,并有意保持距離,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數字化轉型中數據層面的協同共治、共享。
4.1.2 支持性政策較少,復合型人才匱乏
當前傳統線下健身房門店怯于轉型升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投入資金數量較大,所面臨的風險較高。對于健身房而言,高科技設施與搭建互聯網平臺的費用較為昂貴,且政府部門未能及時對此領域轉型升級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或政策傾斜。此外,當前國內人才培養還停留在單一領域、單一學科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對多領域、多學科復合人才培養目標強調較少,人才培養與體育多學科交叉融合特點不匹配,導致體育領域高質量人才缺口較大,并且由于體育產業發展仍較為滯后,各方面難以滿足高層次人才的擇業需求,而政府對相關人才的支持性政策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當前國內體育健身服務業存在供給與需求錯位,有效供給匱乏的問題。體育健身服務供給仍存在滿足低端需求,產品附加值低,與民眾日益增長的高質量、高附加值的體育健身產品與服務需求不匹配,從而導致低端產品服務產能過剩,中高端需求未能滿足的問題。同時,在國際商品服務循環中,我國體育健身產品與服務側重于低附加值出口、高附加值進口,在中高端產品的供給方面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未來應協同產業鏈和供應鏈各個環節,通過合理的勞動分工,提升價值鏈的附加值,激勵企業不斷向產業高層級躍升。
我國體育健身服務企業多數為私人投資,運營管理模式總體還較為落后,無法形成規模化優勢,行業集中度也不夠高,導致整體利潤率也較低。在俱樂部經營管理上主要體現為家族式、粗放式、隨意式管理,缺乏整體視野以及科學化、規范化、市場化的運營管理模式;由于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不足,在推動體育健身服務業轉型升級中還面臨較大壓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運營管理模式單一,經營效率與利潤不高。多數體育健身休閑企業為個體獨立經營,數據信息和資源有限,對于線上平臺運營開發缺乏積極性,缺乏戰略性運營的創新思路,導致企業的轉型進展較為緩慢低效。
(2)線上與線下分工不明確,同時資源分配未能達到動態平衡。運營主體單一,經營效率不高,多數健身場館與健身房中心放在會員卡推廣、課程銷售方面,側重企業短期盈利,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用戶健身時的體驗感、參與感,缺乏有效交互溝通,細節和特色服務仍需進一步改善提升。
利用數字技術促進體育健身服務業創新升級仍有不足。體育健身行業目前大多對于數字技術的應用集中在電子門禁、人臉識別、平臺預約等基本環節,在與用戶消費滿意度存在較高關聯的體驗感、針對性服務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已有的可穿戴設備、智能移動終端的應用環節還存在“技術孤島”;在數字技術服務健身客戶群體范圍、借助數據信息要素提供個性化性服務方面還存在不足;體育領域數字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導致體育健身服務業產業鏈協作不暢、融合度不高、互動創新不強。針對以上不足,需實現體育健身業、網絡基礎設施、智能硬件設備、網絡系統與平臺企業的多方參與者共同協同,從而有效實現體育健身服務業創新驅動發展。
5.1.1 加強數字網絡監管,營造良性法律環境
健身服務業數字化發展涉及眾多公民數字信息,如身份信息、健康數據、消費信息等,政府相關監管部門可通過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完善相關法律,實現對互聯網數據的安全有效保護,形成高效的監管與保護機制,促進數字化轉型中數據層面的協同共治、共享。
首先,要從技術層面攻克難關,完善跨部門綜合監管,堅持協同聯動,形成安全領域高質量監控新面貌。其次,要結合網絡、社會等多方面領域專家的意見,及時出臺互聯網監管相關法規及懲處意見,或完善修訂已有法律體系。
5.1.2 政府提供轉型支持性政策,推動健身服務業自主轉型
對于體育場館、健身房等提供體育服務的場所,進行數字化轉型和新型數字技術的應用,無疑相當于技術投資,并且現階段應用案例較少、普及度不高等特點,增加了經營主體對于轉型投資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其中較為重要的兩類因素為資金與人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進行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資金方面,政府可以結合當前技術發展與應用情況,本著使體育健身服務業呈現長期良好發展態勢的目的,從政府投資、減少稅收以及降低貸款利率等財政政策的角度,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減少企業轉型過程中面臨的資金困難問題。
在人才方面,需從人才的培養政策與培養體系、相關人才政策支持等角度做調整,由教育主管部門、培訓組織、院校三方協同多元主體,聚焦人才培養質量,培養跨行業跨領域的多元協同復合型人才。完善對高層次人才的支持政策,以此提高行業熱度,吸引高質量人才擇業、就業,彌補人才匱乏的漏洞。
當前我國國民的生活質量已經得到大幅提升,基于馬斯洛需求理論,對產品的質量提出更高要求。現階段部分健身服務業主營產品質量普遍集中在中低端,而高端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供給量不足,從而導致市場上高端需求旺盛卻供給少,中低端需求匱乏而供給過剩,造成了無效供給。
5.2.1 供給側角度
激發體育市場主體活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推動土地、勞動力等傳統要素轉移。重視技術和數據的協同共享,及時有效收集消費群體的反饋意見以及特殊性需求,并且結合市場的動態趨勢,及時調整生產計劃,同時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服務,以提高客戶群體的消費滿意度,最終達到提高客戶黏性的目的。
5.2.2 需求側角度
擴大體育消費規模,激發體育消費潛力,優化體育產業結構,實現健身服務業經營模式多樣化。鼓勵線下向線上轉移,通過網絡滿足大眾健身需求,加快形成智能健身房,在線健身等商業模式數字化轉型,推動消費結構均衡發展。
作為市場主體的體育場館、健身房等經營單位,要改變以往的主營方單獨管理的模式,避免企業經營管理上因權力集中、成本控制等帶來的負面問題,如健身服務業市場敏感度不足,健身服務產品供給品類較少,健身相關產品創新不足等。
5.3.1 采用協同管理模式,提高經營效率
多方同類經營單位可聯合經營或建立組織聯盟,更好地協調資源,實現優勢互補。例如:打造聯名品牌,創立聯名企業,實行股份制共同運營,提高各方經營積極性。體育場館類單位也可加大與體育周邊產業的合作,拓展業務范圍,提高收益,體育場館可與周邊產品、用具等進行整合,同時提高客戶獲取的便利性,健身房可與健康監測、康復服務等相結合,提供一體化便捷式服務,同時也可考慮體育食品、運動數據監測等方面。
5.3.2 線上線下有機融合,打造雙線經營
體育場館在硬件基礎設施智慧化升級基礎上,加速在線模塊研發與資源整合,構建體育場館APP 信息共享操作平臺,實時準確了解場館各類運營信息,如客流量、擁擠程度等,對場館內舉辦的一系列活動與賽事予以及時公布,同時加強相關業務的操作界面升級研發,使得線上購票預約、在線直播更加便利化。對于大眾消費群體,清晰客戶需求點所在,提供針對性線上服務且與線下對接,如入館后數據上傳與分析、運動建議等。
單一法人在對經營持有絕對控制權的情況下,盈利是首要也是最重要目標,其經營的目的單一,缺乏公益性、大眾服務性相關特征,導致缺乏轉型動力。政府部門或公益組織參與管理,或企業間形成協同發展性質的企業聯盟,改變以往單方對盈虧與風險承擔現狀,發展機遇與前景得到改善的同時,經營風險共同承擔,對于出現經營不善或相關經濟問題,此類情況的分析角度更加全面,解決程序更加完善,資金支持更加雄厚。在各類產業之間融合的大趨勢下,各類產業的運營主體更加多元化,范圍更加廣闊,形式更加新穎,匯集多方力量與資源,給體育健身服務業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數字技術是多種互聯網技術的融合,體育健身服務業通過應用數字技術可創造行業新業態,功能性會更加豐富。企業間的競爭也從最初的單一商品或服務競爭轉變為多環節、全產業鏈、高附加值的競爭。攜手產業合作,打造產業集群,協同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體系,加大體育健身服務業數字技術投入與應用,深化與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信技術融合。推動健身服務業場館智慧化轉型,加快運營、賽事等系統的數字化升級,運營協同創新驅動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推動健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技術高速發展有助于我國健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為健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新的商業模式與強勁動力。該文基于協同理論,從產業鏈、供需鏈、商業模式角度分析體育健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機制,對協同視角下體育健身服務業轉型升級的現實困境進行探究分析,并基于現實困境提出政社、政企協同聯動,產業鏈協同發展,運營管理協同共建、共治、共享,提出政策制度、供需平衡、運營模式變革、運營主體變革、協同創新驅動5 個方面的健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發展路徑,以期為我國體育健身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