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東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給傳統的新聞報道帶來了挑戰和機遇,加快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創新新聞報道的傳播方式已經成為當前新聞與傳播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年來,許多傳統媒體紛紛借助新興的傳播技術轉變新聞報道傳播理念,創新新聞報道的傳播方式,通過新興的傳播技術讓新聞報道有料有趣,兼顧新聞報道的深度性與趣味性,構建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新聞傳播的新格局。這些創新實踐對于推動傳統媒體的轉型,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和社會影響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我國中央主流媒體之一的《人民日報》熱情擁抱新的傳播技術,打造新聞“中央廚房”,并搭建了人民網、人民號、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號等新媒體矩陣。新華社立足于國際傳播視角,注重新聞報道的“時度效”,構建了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技術支撐的融媒體傳播矩陣。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充分發揮其視頻制作與傳播的能力,全力構建央視網、央視頻新聞客戶端、微視頻等新媒體平臺組成了新聞報道的強大全媒體傳播陣線,收獲了顯著的傳播效果。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了“60萬米看中國”系列融媒體新聞報道,讓受眾佩戴AR眼鏡,在60萬米的高空俯視觀看自己的家鄉,展現中國70年來的發展變遷,既能夠讓受眾有參與感,又創新了新聞報道的方式,起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這些中央媒體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斷對新聞報道方式進行創新,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的創新傳播提供了頗具價值的借鑒。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面對全球范圍內發生的新聞事件,新聞報道須秉承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傳播理念,及時全面地向受眾提供事件發生的最新進展。因此,傳統媒體要高度重視新媒體建設,打造優質的新媒體傳播中心,轉變新聞報道的傳播理念,通過對多種信息的有效組合,多層次展現新聞事件的全貌,提升新聞報道的時效和質量。
1.全面打造融媒體中心,樹立新聞報道的互聯網理念。媒體融合與互聯網發展緊密聯系,這要求傳統的新聞報道要順應發展趨勢,認真學習互聯網的傳播理念,掌握互聯網的傳播規律,充分認識到互聯網對于創新新聞報道的重要性,促進互聯網和傳統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近些年來,伴隨著媒介融合發展的深入,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紛紛構建了融媒體中心,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公信力強、資源豐富等優勢,借助新媒體在傳播速度、傳播方式等方面的優勢進行新聞報道,取得了豐碩的報道成果。就中央媒體而言,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等在內的傳統媒體都積極構建了融媒體中心,推動融合新聞報道的生產與傳播,效果顯著。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為例,該中心自成立以來就重視媒介融合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種社交媒體進行新聞報道的創新。2022年6月,江西地區發生洪水災害,防汛形勢嚴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一改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新聞報道的創新,通過其融媒體“正直播”頻道對洪水災害進行全程跟蹤報道,并且發起了《聞“汛”而動 直擊汛情!》的慢直播,24小時滾動播出江西地區的防洪情況,讓受眾及時了解到最新的防洪信息,備受好評。
2.重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互補。傳統媒體往往具有更強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而新媒體在傳播速度、傳播技術等方面具有優勢。因此,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上要注重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互補,既要做到真實性、客觀性,又要善于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以省級傳統媒體大眾報業集團媒介融合發展的實踐為例,該集團在新聞報道中,既重視作為傳統主流媒體應該具有的專業性,同時又能充分利用諸如“直播+新聞政務服務”等新的傳播方式,重要的新聞報道內容通過拆分的方式,實現現場短視頻的快速發送,并且積極運用5G+4K+VR高清演播室技術,實現了新聞報道的規范化和專業化。
3.樹立用戶至上思維,凸顯新聞報道的受眾本位理念。新媒體時代的受眾既是新聞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傳播者,做好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報道需要樹立用戶至上思維,凸顯新聞受眾的主體性。新聞報道的傳播價值之一在于受眾的認可與反饋,新媒體為受眾提供了更多獲取信息的手段,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必須從受眾的社會需求出發,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加強受眾與新聞報道之間的互動,這既能為新聞報道積累更多的新聞線索,又能凸顯受眾在新聞傳播中的主體地位,逐漸成為傳播者創新新聞報道方式的首選。近年來,《新京報》充分認識到新聞報道中突出受眾本位的重要性,不斷加強紙媒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積極利用傳播技術進行新聞報道的創新,成為我國傳統媒體轉型中的佼佼者。2022年,河北唐山發生燒烤攤打人事件,《新京報》對此事件高度關注,充分利用旗下的新媒體進行實時跟蹤報道,在報道形式上,該媒體在其官方微博、官方公眾號、官方抖音號上通過文字、圖片和短視頻的方式進行報道,并且開通了網絡直播,在直播中,受眾可以及時發表自己的意見,了解事件的進程,充分參與到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來,提升了受眾的參與性與互動性,備受好評。
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快速融合的發展趨勢下,充分發揮傳播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優勢作用,是提升新聞報道表現方式和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手段。但不管在什么樣的媒介背景環境下,優質的報道內容依然是決定新聞報道勝負的關鍵所在。媒介融合的發展使傳統媒體環境下新聞生產的模式發生了變化,重視優質報道內容的生產依然是各媒體的重要職責所在。
1.重視新聞報道資源的開發,體現新聞報道的差異化。新聞報道的差異化是提升新聞媒體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方式。差異化的新聞報道可以給受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能夠發掘其他媒體沒有報道出來的亮點,體現新聞媒體的傳播風格,樹立新聞媒體的品牌效應。因此,新聞媒體要善于多方面開發新聞資源,重視新聞報道的差異化策略的實施,可以通過構建融合新聞工作室的模式,根據受眾需求定制個性化報道內容,突出新聞報道的服務性,真正為受眾提供有用有趣的信息,重視新聞報道的實效性、全面性和深度性。2022年兩會期間,海南日報推出創意手繪條漫《帶你換個視角,感受海南高度!》,換種方式一覽海南發展成就。眾所周知,媒體中關于海南建設成就的新聞報道多如牛毛,但該創意通過手繪與新聞報道相結合的方式,在報道內容上、表現形式上進行了創新。作者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受眾將手機旋轉180度倒著瀏覽,避免了關于海南的新聞報道的“同質化”現象,起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2.重視內容生產的流程管理,體現新聞報道的高效化。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新聞生產模式的變革,為了適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的內容創新,許多媒體建構了完善的新聞采編平臺,實現媒介內部各個平臺的采編聯動,打造融媒體新聞供給中心。以《人民日報》構建的“中央廚房”為例,自投入使用以來,已經形成了新聞采編的高效聯動平臺,打破了內部各個平臺在新聞內容報道方面的壁壘,實現了新聞報道資源的共享,凸顯了新聞報道的高效化?!爸醒霃N房”建立了融媒體工作室和傳統的總編調度室互通互聯,下設采訪部、全媒體編輯部以及傳播技術部,這些部門結合自身的優勢進行新聞報道的生產,然后通過不同的新媒體平臺進行分發。此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采編聯動平臺分工明確,責任清晰,采編人員主要抓取信息,技術人員負責媒體呈現,市場人員負責整合渠道傳播。鑒于此,《人民日報》的新聞報道就實現了采編內容的聯動,并形成了“一次采編、多種傳播、全時段滾動”的融媒體傳播格局,大大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效率,也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3.推動受眾參與內容生產,體現新聞報道的互動性。新媒體不同于傳統媒體的最大特征之一就在于受眾的參與性與信息傳播的互動性。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的生產模式由傳統的專業生產轉變為專業生產與受眾生產相結合的方式,這意味著媒體可以充分利用受眾的媒介接近權和使用權,鼓勵受眾參與新聞報道的內容生產,這既可以提高受眾對媒介的使用黏性,同時又能擴大新聞報道的影響力,體現了新聞報道的互動性。例如,騰訊新聞開設了“中國人的一天”新聞報道欄目,就是通過讓受眾將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自主拍攝上傳的方式鼓勵受眾的積極參與,引發了受眾的情感共鳴。再如,2019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融媒體中心推出了“中國的24小時”短視頻,展現了普通中國人的工作和生活,剛剛播出第一天就獲得了近2億的播放量。該視頻引發了各行各業的模仿,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職業的受眾紛紛拍攝并上傳“行業的24小時”“自己工作的24小時”等內容,積極參與到新聞報道的互動中,獲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新聞報道內容的吸引力來自于能否通過創意性、趣味性的表現方式進行呈現。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新聞報道的呈現方式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支撐,越來越多的媒體運用多媒體傳播技術、多屏終端以及特殊的敘事編排手段等方式對新聞報道的呈現方式進行創新探索,提升了新聞報道的質量,優化了用戶的閱讀體驗。
1.重視運用多種傳播技術,推動采編系統的智能化。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報道要想不斷提升質量和影響力,就需要積極研究和應用最新的傳播技術?,F在的新聞報道是多種媒介技術融合的產物,要通過傳播技術的運用革新傳統媒體的采編系統,推動新聞報道的智能化生產。在融合新聞報道方面,新華社走在了國內各大媒體的前列。2015年,新華社首度派出了無人機采編團隊,重點報道災難性事件以及大型活動;2018年,新華社又推出了“媒體大腦”,通過機器生產新聞的方式讓受眾感受到了中國采編隊伍的強大,實現了采編的智能化。近些年來,新華社又相繼推出了“AI合成主播”以及“VR新聞報道”“數據新聞報道”,打破了傳統的采編模式,營造了“5G+全場景+深度訪談”的新聞報道模式。2022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舉辦之前,新華社推出了《360°全景探訪博鰲》的專題新聞報道,展示了論壇的地理位置、發展理念、發展成就等一系列重要事宜,受眾可以通過點擊鼠標進行全場景式切換,立體化、全景式了解博鰲,凸顯了新聞報道的智能化,也進一步提高了新聞報道的可讀性、趣味性和觀賞性,備受社會好評。
2.構建“大屏+小屏”的融合傳播,提升新聞報道的傳播價值。近年來,短視頻在新興媒體中應用得最為廣泛,各大主流媒體也紛紛入駐短視頻平臺,建立官方賬號,進行信息傳播,備受關注。隨著短視頻受眾群體的不斷擴大,新聞報道進入“大屏+小屏”的立體化傳播時代。作為傳統的主流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應該積極打通電視接收終端與移動短視頻之間的傳播壁壘,實現大小屏之間的雙效聯動,推動媒介的深度融合,搶占新聞報道的制高點。新冠疫情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了大型融媒體新聞報道《共同戰“疫”》欄目,將中央電視臺、央視頻客戶端、央視新聞客戶端以及抖音官方號連接為一個整體,讓受眾及時了解抗疫的最新情況。該節目以“疫情”為社會切入點,通過新聞資訊、人物知識、視頻直播等方式形成了大屏與小屏之間的互動,綜合運用圖片文字、音頻和視頻、互動設置、超級鏈接等媒介元素在傳播內容上進行交融,豐富了新聞報道的內容,有效引導了社會輿論,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傳播價值。
3.綜合運用VR新聞與交互性敘事模式,優化受眾的視聽體驗。隨著數字傳播技術、大數據技術以及虛擬現實等技術的蓬勃發展,以VR新聞、AR新聞、Vlog等為代表的沉浸交互式新聞報道日益興起,并以交互敘事等特征吸引了大批受眾的關注,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沉浸式新聞的發展優化了用戶的閱讀體驗,提高了新聞生產的效率,目前被廣泛運用到各大媒體的新聞報道中。2016年兩會期間,新華社推出了“VR看新聞”,以全新的沉浸式技術引領受眾親歷兩會現場,大大提高了新聞報道的趣味性。2019年以來,新華社又推出了AR新聞,新聞工作者戴上AR直播眼鏡通過大數據技術尋找采訪對象,受眾也可以通過“第一視角”感受到兩會新聞報道的現場感,提高了新聞報道的生產效率。2023年2月,新華社推出了Vlog新聞報道《新華社記者逛雄安VLOG:冰糖葫蘆帶來的紅火生活》,主持人化身普通消費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受眾展示雄安地區的發展成就,并且通過現場與受眾互動的方式,客觀真實地向受眾提供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實現了新聞報道的技術創新。
在媒介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傳播媒介之間的競合日益激烈,尤其是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如何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環境下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擴大新聞報道的社會影響力成為關注的焦點內容。媒介融合的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機遇,傳統媒體要敢于創新新聞報道的理念,立足于打造優質的傳播內容,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推動新聞報道的內容創新、技術創新,充分發揮新聞報道在信息傳播、輿論引導方面的作用,推動新聞業務的變革發展。

作者單位 太原日報社
【編輯:孫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