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凡
“想唱就唱,要唱得響亮,就算沒有人為我鼓掌,至少我還能夠勇敢地自我欣賞……”初識此歌時,年少的我只是覺得旋律悠揚,歌詞朗朗上口,能隨時跟著哼唱,并沒有深究曲中含義。
時光荏苒,曾經懵懂少年的我已成為育人園丁,少了隨時哼唱歌曲的時間,多了糾正音準、強調音調的教書聲。在我的音樂課堂上,學生沒有作業負擔,更沒有成績比對,可以降低大腦運行效率,真正做到輕松愉快、如釋重負,甚至還可以“唱”所欲言。
但是,由于音樂課是“小科課”,不受家長的重視,尤其是一些學生對音符、歌詞并不是很感興趣,甚至有些討厭。如何能讓他們喜愛音樂課,怎樣能使他們體驗到音樂的美?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也是我的研究方向。
近幾年,在學校及各級教研部門的引導下,通過不斷的培訓學習,我也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其中的含義,不斷總結以前的教學思想和行為,慢慢做出改變,開始注意我的言和行,耐心傾聽學生的“心里話”,在課上主動和他們“交朋友”,用“情真意切”感化著我的“小伙伴們”,當好他們的良師益友。
在2021年的夏天,學校開展校園藝術節系列活動,我有幸擔任藝術節合唱活動策劃之一的教師,同時擔任此次比賽的作品收集者和作品審核員。許多熱愛唱歌、喜歡唱歌的“小伙伴們”都躍躍欲試一展歌喉,他們有的清唱、有的通過樂器聯唱、有的形成小組合唱、有的和父母組成家庭合唱,一時間校園變成了歌的海洋。
在初審時,我發現很多小伙伴們的唱法比較單一,表演形式也不太出眾,全校200多個作品快速被我篩選淘汰,僅剩50多個。隨即我將50多個作品公布,通知這部分學生做好后續復賽決賽的準備。就在初審結果公布的第二天,我去班里上課時,遭遇一眾小伙伴們的“圍攻”。“老師,老師,我哪兒唱的不好,咋不選我?”小賈說道。“不對啊,老師,我唱的《大中國》咋沒入圍?”小趙附和著。“老師啊,是我哪兒唱錯了嗎,名單里怎么沒有我呢?”班中的小迪伴著哭腔“投訴”。
一時間我有點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么答復。我并沒有給大家一個明確說法,而是照本宣科地繼續上課。但是這節課成為有史以來最差的一節課。所有的小伙伴都如霜打的茄子一般,情緒不高,不跟著唱,也不跟著做活動。下課后,我沉下心來,重新審核已經被我淘汰的作品。這時我才發現,這個班雖不是日常音樂課堂表現最好的,但卻是此次比賽中上交作品最多的一個班級。于是我有了個大膽的想法,把這個班級所有落選的作品重新挑選出來,提前下載好伴奏,利用下節音樂課,讓他們在全班同學面前現場演繹,我要給學生上一節“特殊的音樂課”。我把我的想法告知班主任,得到了她的支持,幫助我通知小歌手們著手準備“現場演出”。演出那天,十幾位小伙伴按照順序,情真意切地演繹著自己的作品,學生的掌聲絡繹不絕。我也再度擔任審核員,重新審核著他們的作品,為他們打分。在小李拿著小提琴通過樂器聯唱的形式演唱《我和我的祖國》時,現場氣氛達到高潮,大家都覺得非常開心且受益匪淺。
就在表演臨近尾聲我即將宣布成績之時,角落里的小強突然站了起來,“老師,老師,我,我也想唱!先別宣布,還有我,我要唱《黃種人》。”說罷卻呆呆地站在座位上遲遲不敢上臺。要知道,小強在班級里可是出了名的“淘氣王”,“滔滔不絕、東拉西扯”是他的成名絕技。在我的音樂課堂,讓他唱這句,他就和你唱下一句;讓他唱這首歌,他就扯另一首歌,總之就是不好好唱。眼看馬上就下課了,有些小伙伴不耐煩地說:“老師,不讓他唱了,反正唱得也不好聽。”其他學生附和道:“他總打岔,這會兒就不敢唱了,平時洋氣那個勁兒哪去了?”我看著角落里的他,知道他是想唱的,他也知道同學不太喜歡他平時的所做所為,有點膽怯了。我想起那首年少時聽的歌曲,“想唱就唱,要唱得響亮……”我想,這可能是改變他的一個好機會,就對他說:“小強,勇敢一點,既然決定了想要唱給大家聽,就大膽地走上臺吧!想唱就唱,要唱得響亮!”只見他挪動著腳步,從座位上走了出來,邊走邊唱,“來自翻過五千里的浪還是待重建的城墻……”別說,唱得還真挺好,我帶頭打起拍子。小強越唱越放得開,還加上了手勢和動作。此時七嘴八舌的小伙伴們跟著附和著,拍著手,一起和他演繹完這首歌曲,也為這次“班內大比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從這以后,這位“淘氣王”在音樂課堂中的表現要“刮目相看”了,甚至成為我音樂課的“專屬班長”。他不但自己“想唱就唱”,還能鼓舞著大家,幫助不敢開口的同學發聲呢。而這也帶動著他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表現,家長和班主任也都好奇,究竟是什么魔法讓曾經的“淘氣王”有如此大的改變?我知道這是音樂的魔力,是歌唱的魅力啊!
有時候一句話甚至一首歌就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我很慶幸當時自己的小決定。一直以來,我們都受性格和固有思想的影響,做事想贏怕輸,追求心中的完美,顧慮總比想法多,以致于很多事情的結果和最初想法背道而馳。我也在想,那些唱歌總是跑調、不敢開口唱歌的成年人,是不是在年少時缺少這樣的音樂課?缺少一個讓他們“想唱就唱,要唱得響亮”的機會呢?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