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芹
群文閱讀是一個多層次、可持續的、系列性的閱讀模式。從教材單篇到單元整合、從單元整合到突破教材、從突破教材到拓展課外、從整本書到整群書的閱讀模式,是新課改下的新興的學習方式,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顧名思義“群文閱讀”是指為了一定的閱讀目的整合成一組文章。在較短的單位時間內,針對閱讀目的同時閱讀多篇思想內容或形式風格相同、相關、相連的一組文章,以實現多視角、多層次,較為全面感知了解為目的的閱讀、方式或行為定位。
陳家堯老師在《群文閱讀的價值探討和課程實施》指出,群文閱讀是從單篇閱讀走向整本書閱讀的橋梁。時至今日,多數學生仍缺乏整本書閱讀的能力,缺乏對問題的感悟能力。倪文錦教授說,群文閱讀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一種實踐形式,是通向會讀書會思考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對接點。統編語文教材每篇課文練習題都勾連到與文本內容相關的“積累拓展”篇目,用以和精講課文進行比較閱讀、拓展閱讀。筆者就有膚淺的思考:這樣的篇目如果還是一篇一篇獨立去講,那就違背了教材編寫意圖,有點暴殄天物的遺憾。所以,就根據課文的本源摸索著開始整合教學。當課文不再按部就班、不再以老套模式出場,而是跳躍著、勾肩搭背而來,學生們的興奮激動可想而知,點燃了學生興趣和激情的語文課,是還給學生的生本課堂,教學效果當然非同尋常。
這兩年的實踐和研究,筆者清楚地看到教師們開展群文教學,成為教學的常態化,筆者曾經摸索過一次關于群文教學的公開課:以七年級上的蒲松齡文言文《狼》(其二)作為課堂路徑的搭建,勾連出了《狼》的另外二則故事和《牧豎》的拓展閱讀教學,并把這節群文閱讀課定位的主題是:“慧眼識狼”。筆者就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嘗試探討核心素養下初中群文閱讀教學實施探究的思路。
由于閱讀視野和備課時限,大部分一線教師沒有更多精力去廣讀博覽,組合群文本;限于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部分教師找不到群文閱讀教學與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對接點,教什么,怎么教,教了會怎樣。但其實,教材中本來就有各種“群”文天然地存在著,就統編教材而言,整冊書是個大群,大群里有單元群,單元里有“一課多篇”群,每一篇與課后推薦篇目構成“1+X”群。挖掘這些“群”的學習要素,立足教材開展群文閱讀,同樣可以達到訓練和提升高階思維能力的目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能力。拜讀了王君老師的“文本特質與課型創新”理論,為群文教學指明了課堂聚焦方向和課堂實施路徑。這些理論能在很大程度上填補群文教學的鴻溝。
針對每節課,筆者將從備課思路(教什么)——教學環節(怎么教)——設計意圖(為什么這么教)——教后反思(還可以怎樣教)這幾個步驟展開。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20課——《狼》,課堂伊始出示活動一:請同學們談一談你所知道的有關狼的成語、諺語或者故事。學生眾說紛紜:杯盤狼藉、鬼哭狼嚎、引狼入室、虎穴狼巢……活動二:談談你心目中狼的形象。學生表達的激情隨即被激發出來了,你說,我說,他說,接下來筆者趁機板書這節課群文閱讀的主題:慧眼識狼。課堂上把這兩個活動作為課堂的預習導入,引導學生在課前主動去查閱資料,從而激起了學生閱讀課外資料的本能和欲望。學生對詞語的積累不僅是記憶,更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建構和運用這一方面的核心素養。在預習中增加了語文閱讀量,奠定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讓學生歸溯到閱讀的本源。
教學群文閱讀中,讓學生在一節課里閱讀多篇文章,這就讓學生不僅在量上予以增加,更重要的是在閱讀的深度得到了切實的強化訓練,極大提高學生的閱讀整合能力,群文閱讀《狼》的教學中把握目標中的重點進行指導。
出示《狼》(三則)的文本內容,(學生帶著問題快速閱讀)比較閱讀:
1.《狼》(三則)分別講述了什么故事?歸納故事梗概。
2.狼分別具有怎樣的特點,從文中哪些內容可以看出來?
3.屠戶殺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各表現了怎樣的智慧?
《狼》(三則)是蒲松齡的文言故事,內容都大致相同,寫出了人與動物之間的較量,正義終會戰勝邪惡這一主題思想。所以要讓學生對這三則故事進行閱讀整合,訓練學生的歸納能力,把握故事情節,并能分述每個故事中的人與狼較量的智慧。學生在快速閱讀的基礎上,比較,整合,激活學生思維,厘清思路,很快就能把以上三個問題回答出來了。
在探究屠戶之勝時設計這樣的過渡語:屠戶遇狼,可謂步步驚心,一個不小心就會葬身于狼之口,屠戶是怎樣殺狼自保的呢?每一個選擇和動作行為對屠戶的生存來說有什么意義?以“假如屠戶沒有——”來開頭發表你的見解。這個問題的設置就是讓學生理性地分析文本,把學生的思維翻轉到假設的層面,引導學生的思考向縱深發展,引導學生深度感悟文本的內涵,從而加深了對主題內容的領悟能力 。
孫紹振老師說,孤立地欣賞文本,可能造成對作者和讀者兩方面個性的蒙蔽。為了剖析文本的個性,一個最方便、起碼的方法,就是同類經典文本共組,其目的是提供現成可比性,幫助學生從被動接受進入主動分析和評價。比較鑒別是分析的前提,那么,學生在述說中,群文閱讀中的核心素養也就形成了。
在群文的教學中,在規定時間內新的閱讀內容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自我閱讀、思考、表達、傾聽等,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狼》(三則)的群文教學中,出示比較閱讀。
1.歸納每篇文章作者的觀點。此題是讓學生從文本中,歸納本文作者的觀點,也就是讓學生去找出三則文本的主旨句,從而把握作者寫這些篇目的意圖。歸納如下。
《狼》一:緣木求魚,狼則罹之,可笑矣!
《狼》二: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狼》三: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2.從議論觀點中,你讀出了什么?(讀出了作者對狼的否定嘲笑,讀出了作者對屠戶的肯定贊賞)
拓展閱讀中引導學生思考:同是人與狼的較量,屠戶與牧豎對狼的做法,你更贊同哪一種?為什么?(出示《牧豎》原文)這篇文章的內容是讓學生從原有《狼》三則的文本中對狼的兇殘本性固有的認知模式中跳出來,訓練了學生的辯證思維模式,打破了人們對狼這種兇惡、狡猾的形象的常規看法,因為我們在分析某一種現象、看待某一個事物時,一定要從多方面考慮,要辯證地思考問題。作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思維發展的特點來改進教學內容,讓學生從常規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進行有效的導向教學,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品質,也訓練了學生核心素養中關于思維發展與提升方面的能力。
在語文新課標的的映射下,提倡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的建議,所以在課堂上的幾篇小群文在閱讀中感悟到文本的深邃內涵后,要借助學生對課堂生成的余熱進行推薦閱讀:《聊齋志異》里有不少寫動物的小說,推薦《義犬》《象》《毛大?!啡∪何?,同學們課外進行閱讀。用課內閱讀扎根,生出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的枝與葉。對同類文本進行橫向、縱向比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共同碰撞出創意的思維火花。
群文閱讀教學,不但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還鍛煉了學生對問題的加工整合思辨能力,多種閱讀、思考的方式,讓學生沉浸在閱讀的喜怒哀樂中,從而感受社會、體驗人生,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全面構建了學生的知識體系,為學生的終身閱讀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而促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生成,這也更契合新課標下的大語文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