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生
“文化傳承和理解”,這是新課標提到的語文核心素養之一,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增加學生的文化自信,拓展文化視野,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各個朝代的優秀作品像璀璨的明珠熠熠閃光。初中語文教材選入不少這樣的佳作,值得我們仔細品味、揣摩。要落實新課標的具體要求,筆者認為起碼要注意這三點。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語言精美,章法可圈可點,寫作藝術值得品味和汲取。要使學生領悟詩歌的精彩藝術,必須加強朗讀,讀出詩歌的韻律和節奏;要認真品味詞句,感受詩人遣詞造句的精妙,體會章法結構的絕倫,領略無限的韻味。
如,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寫于冬末春初,作者停船于北固山下,眼見兩岸美景,滿腹豪情由此生發,其中頷聯寫出了怎樣的境界,可啟發學生抓住關鍵詞想象和理解。詩中用“平”“闊”“正”“懸”四個形容詞,可謂一字傳神,精準、凝練地描繪了水岸平闊、和風平順、白帆高懸、小船急駛的情景,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春天清朗誘人的氣息,似乎可見詩人一行揚帆東進,浩浩蕩蕩,場面十分壯觀,詩人的豪邁氣概溢于言表。再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可引導學生品味寫作方法的巧妙,如寫魚“佁然不動”是靜態美;寫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又是動態美。動靜結合,相得益彰。虛實手法也用得巧。作者不直接寫風,而借“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一句實寫加以表現。寫水,要表現“水尤清冽”,但以清寫清,難以狀寫,就巧借它物以實寫虛。作者潑墨于潭中石底、水底魚影、“無所依”的游魚,側面反襯出潭水清澈澄凈。情景交融也是本文特色。作者要抒發的是官場失意后的悲涼心境,但作者不用情感濃郁的文字抒發,而是寄情于景,借身邊的環境氣氛表露了作者此時的心境。
古詩文中有不少這樣的精妙筆法,學習傳統文化,我們不能不贊嘆古人高超的寫作智慧,他們為后代留下寶貴的藝術財富,值得我們傳承和弘揚。
傳統文化中古詩詞,一般可分為吟史詩、邊塞詩、離別詩、田園詩等類,詩人一般是有感而發,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說今,等等。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運用知人論世法,了解作家的個性、生平和創作意圖,了解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等社會狀況。特別是比較隱晦的詩文,如用典、象征、借事等,要深層感受其內涵,必須關注詩文背景,否則難以整體把握詩歌內容,走進詩人內心世界,對作品進行深入解讀。
如,學習李白的《行路難》,這首詩有大量的用典、比喻等,學生從字面上難以理解其深層內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我們可讓學生先查閱李白人生經歷,也可適當講解作者創作這首詩的背景故事:李白在二十多歲時因人舉薦供奉翰林院,但在供職時并不受唐明皇重視。他看不慣朝廷污濁,不懂迎合權貴,因而遭到奸佞排擠。恃才放曠的他,不到一年就憤然離開朝廷。學生明白了這些,我們可以這樣設問:李白面對朋友滿桌美味佳宴為何“停杯投箸”,又為何要拔劍?學生不難理解,那是為懷才不遇而苦悶、抑郁。同時對“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一比喻詩句的內涵也了然,作者要寫的是自己人生之路坎坷難行,處處都是阻礙,心里迷茫、失意和悲憤。但作者壯志難酬,于心不甘。“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學生弄清這一典故,就會想到作者仍期望能像歷史名人一樣有明主賞識的一天,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負。尾句“長風破浪會有時”,就直接表明雖處逆境仍要奮發進取的人生態度。
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詩文,融入詩人的生活處境和寫作的時代背景,則更容易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獲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蘊含的治國理念、倫理孝道、思想道德、民族情感、人文精神等文化精髓歷久彌新,閃耀著恒久的思想光芒,影響著歷代人的思想和行為。我們只有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要引導學生挖掘課文中的傳統文化因素,結合當代社會和自身的生活,在語文學習中滲透思想教育。
如學習《愚公移山》,我們可以設問:“太行”“王屋”二山阻擋了愚公家人出入之路,把家搬出去不就得了嗎?學生討論后形成共識:這是寓言,可以虛構,作者旨在通過愚公移山的故事來說明人定勝天的道理,反映中國人民的堅強信念,這也反映了古人安土重遷的傳統意識。我們還可讓學生聯系現實談倡導“愚公移山”精神的現實意義,現在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前進的道路困難重重,如國外技術封鎖、經濟制裁、軍事挑釁,國內高端技術人才匱乏,國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各項建設尚需發展等。振興中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責無旁貸。再如學習《岳陽樓記》,讓學生談范仲淹的“憂樂觀”與我們普通人關系,以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習《望岳》中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讓學生談樹立攀登人生頂峰的雄心壯志的重要性。只要把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學生就能受到深刻的教育。我們要發掘傳統文化的價值,塑造學生的高尚人格。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振興的根本,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致地閱讀文本,幫助學生學好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