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星宇
古詩詞一向都是中學語文教學中受到關注與重視的內容,這部分的掌握程度一般會影響到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以及綜合能力。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教師應對古詩詞的朗誦教學予以足夠的重視,并在教學實踐中探討有效的方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去理解、鑒賞古典詩詞。
古詩詞是一種與音樂有著密切聯系的文學體裁,具有強烈的韻律感,因而朗誦就成為學習鑒賞古詩詞的重要方法。朗誦是一種能夠以直觀的方式體現中國古典詩詞意旨與音樂美的有效方法。初中語文教師應當關注和重視古典詩詞的誦讀,從意旨、意境與韻律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與啟發,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套比較系統的古典詩詞誦讀與學習的體系。
古詩詞之所以能流傳不衰,為后人代代傳誦,是源自于其豐富的人文內涵。每首古詩詞都承載了豐富的人文內涵與情感基調,作者運用最精練的文字、句子呈現出欲要表述的思想情感。古人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毛詩序》)每一篇古詩詞都會有一個中心思想來表達作者創作的目的與情感。在進行古詩詞的誦讀教學時,教師通過讓學生抓住古詩詞意旨,來感悟古詩詞所呈現的情感之美。讓學生準確地把握古詩詞的意旨是進行情感誦讀的前提。只有準確地抓住了作者在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意旨,才能切身體會作者的感受,誦讀時才能富有情感地體味作者創作時的情感。也就是說,只有讓學生準確地抓住古詩詞的中心思想,才能在詩詞的字里行間深入感悟作者創作時的情感,做到以聲傳情,在誦讀時感受古詩詞的情感美。
例如,在進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誦讀教學時,由于詩歌篇幅相對較長,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通讀整首詩,讓學生對這首詩的整體有一個大輪廓的認識。然后,再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地對詩歌進行分析與鑒賞,抓住詩歌的意旨。引導學生自己體會作者在詩中所傳遞、所表達的對國家和民族的憂思,以及對黎民百姓苦難的關懷。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的主旨,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播放形式,通過教學PPT(幻燈片)中的圖片、視頻、音頻的呈現,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描繪出作者創作時的背景,浸入式地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內容與意旨。再誦讀這首詩時,學生便能融入作者情感,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意境,感悟古詩詞的情感美。
所有的文學體裁中,詩詞無疑是最具韻律感與音樂美的一種。在進行古詩詞鑒賞時,教師往往會提醒學生關注詩詞的韻律與節奏,這是因為韻律與節奏不僅是古詩詞的重要特征之一,更是進行鑒賞與分析的重要切入口。古詩詞的韻律與節奏,通常情況下都會與詩詞的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關聯。比如,輕松、明快的詩詞一般都有一個輕松愉快的創作主題;而沉重、緩慢的韻律則會表達詩詞的憂思主題。因此,教學中應幫助學生樹立起重視詩詞節奏與韻律的意識,而節奏與韻律的重要性在誦讀過程中也能夠得到最為直觀的表現。想提升學生的誦讀能力,只有在誦讀時,結合詩詞的內容意旨,以此明確主題再確定詩詞誦讀的韻律以及節奏。也就是說,把握好了詩詞的韻律以及節奏,才能在詩詞誦讀時表現出作者的心境,傳達出古詩詞的韻律美。
例如,在《行路難》的誦讀教學時,可進行以下幾個步驟的前期準備:首先,帶領學生通讀詩歌;其次,分析詩歌意旨;再次,為詩歌劃分不同的部分,通過詩歌的結構分析其節奏與韻律;最后,營造詩歌意境,烘托誦讀氛圍。在進行節奏與韻律的分析時,要特別注意中國古詩詞的平仄相對以及隔句押韻,這些對學生的誦讀會有莫大的幫助。以《行路難》為例,這首詩歌通篇以七言為主,其朗讀節奏基本也是在第四字后進行停頓,教師可以與學生一同劃分節奏,然后在劃分好節奏之后自己先來進行誦讀的示范,再對學生的誦讀實踐進行指導,盡量為學生的誦讀嘗試降低難度,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到詩詞的韻律美,進而提升他們對古代詩詞誦讀的興趣。
可見,古詩詞的韻律美可體現在誦讀時的節奏與情感上。誦讀教學時,我們得先通讀古詩詞,然后在領悟了古詩詞內容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后,再從古詩詞的結構上分析如何誦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誦讀時富有感情,精確地把握好古詩詞的韻律節奏,做到以情激趣,進而表達出古詩詞的韻律美。
古詩詞的篇幅雖然不長,但它們所刻畫的內容場景卻不少。作者能夠通過精練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卷,這正是古詩詞的魅力之處。教學中,要想富有意境地誦讀詩詞,必須引導學生在誦讀之前聯想作者在創作時所要描繪的畫面。
例如,在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由于這首詞是“水調歌頭”這個詞牌名下最有名的詞作之一,學生對于這首詞的了解也相對較多,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重點放在大部分學生不會重視的意境表達方面。這首詞是蘇軾為與自己分別的弟弟所作,其意旨是表達對于離別的惆悵以及對這些憂思的豁達。對于這些內容,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在進行誦讀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通過其豐富的想象力在腦海中還原這首詞的真實畫面,營造出那種縹緲豁達的意境來。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對于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更好更深入地幫助學生把握古詩文的內涵與意旨,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創作的意境之美,從而更深入地感受古詩詞的魅力。
誦讀教學中想象畫面,可嘗試在自己的心中構建出與作者一樣的創作環境,以想象的方式置身其中,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進行古詩詞的鑒賞與分析,還能幫助學生在誦讀時,以自己營造的意境方式沉浸其中,進而達到體會古詩詞意境美的誦讀效果。
語言是用來交際、傳承的,而古詩詞的精髓在人文內涵上,它更是中華文化與精神的一種體現。在反復誦讀古詩詞中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想與精神。
如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寫得氣概豪放,鏗鏘有力!詩人巧借古代名將來譏諷朝廷用人不當,表達出對將帥腐朽無能的不滿,其情感深沉,抒發了戍邊戰士堅固邊防的愿望和捍衛國家的壯志豪情。
誦讀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古詩詞中的人文內涵,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而且可以感悟古人真摯的情感與人文精神,體驗古詩詞的精神美。這是學生誦讀古詩詞時,其情感、知識、文化、精神內化的過程,有助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同時也是自身儲備知識、提升個人修養的過程。掌握朗誦技巧對初中學生學習古詩詞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以聲傳情、以情激趣”的朗誦技巧,為學生領略古詩詞情感美、傳達古詩詞韻律美、體會古詩詞意境美、體驗古詩詞精神美打下基礎,進而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悟中國古代詩詞的獨特韻味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