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小慧
思維是人用頭腦進行邏輯思維推導的屬性、能力和過程;語文思維,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因此,“思維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也是語文課堂關注的焦點,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那么,名著導讀課該如何進行思維訓練呢?筆者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探索。
思維深度就是對單一問題、單一線索思考的長度,就像一個鏈條,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一直延續下去。因此,確定一條問題線索,并沿著這條線索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去思考,就是確保思維深度的必要條件。
一本名著往往篇幅長,內容豐富,情節曲折,無論是陌生化導讀課還是過程推進課,如果你想面面俱到,那課堂勢必雜亂無章。這就需要教師在吃透作品的基礎上,抽絲剝繭理出一條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線,形成貫穿整堂課的線索。然后圍繞這條線,“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大問題牽引出相關小問題,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思維也能由淺入深直抵作品深處。那么可以從哪些角度作為突破口進行“一線串珠”式的設計呢?
(一)主題型
一本書,人物再多,情節再復雜,它的主題都是唯一且明確的。因此,從主題角度切入,以主題作為線索,不失為一條教學設計的捷徑。如《水滸傳》的主題是“官逼民反”,我們可以從這個主題中提煉出關鍵詞“逼”進行導讀設計。
任務一:逼出來的人生
提問:結合具體情節說說《水滸傳》中哪些人是被逼上梁山的?
目的:梳理主要故事情節。
任務二:逼出來的好漢
提問:都說“性格決定命運”,這些好漢分別是怎樣的人?什么樣的性格使得他們紛紛走上了“落草為寇”的道路?
目的:分析人物形象,總結出其性格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二)情節型
作品的情節往往是表現人物形象、表達情感、揭示主題的載體,因此,讀懂情節是讀懂作品的關鍵和基礎,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從情節的角度進行名著導讀“一線串珠”式設計,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貼合學情貼近文本。以《駱駝祥子》為例:
1.找出書中與“駱駝”相關的情節,分析“駱駝祥子”名字的由來;
2.“駱駝”與“祥子”有什么共同點,結合具體情節說一說。
這個設計以“駱駝”作為切入口,并貫穿整節課,每一個環節都以具體情節作為依托,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個社會”,在活動中思考不斷進階,思維不斷深入。
(三)人物型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起到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揭示主題、寄托情感的作用,無論是主要人物還是次要人物、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他都能勾連起相關的故事情節、藝術手法、主題情感。如肖培東老師教學《孔乙己》一課時,從“孔乙己”這個人物出發巧妙地用三個問題串聯起整個課堂:你們最記得孔乙己的什么?→小說中的其他人最能記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這些人真的記住孔乙己了嗎?這個設計從分析主人公的主觀特質到探究次要人物的社會屬性,由表及里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思維廣度指的是人的思維所涉及范圍的廣闊程度。有思維廣度的人能夠根據主、客觀情況,從事物或問題的主、次各個方面進行分析探究,具有明顯的立體思維方式,思考問題仔細、全面。
所謂“借力打力”,就是借助名家對名著的評價來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名家點評往往高屋建瓴,或關注作品藝術特色,或比較同類作品異同,或挖掘作品深刻內涵……這些點評通常是學生思維的盲點,是學生難以企及的思維高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名著導讀的課型不同,引用名家點評的類型也應有所區別。
(一)陌生化導讀課——構建整體思維
所謂陌生化導讀課,是指在學生閱讀一部作品之前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的課型,其主要作用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制訂閱讀計劃,來消除學生與經典之間的隔膜,使閱讀有序、有趣、有法。因此,在陌生化導讀課堂上引用的名家點評,應該選那些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特點、激發閱讀興趣的內容。
(二)閱讀推進課——啟發多元思維
閱讀推進課是在學生整本書閱讀過程中進行閱讀指導的一種課型,目的是展示前一階段的閱讀成果、總結閱讀經驗、提出閱讀困惑,同時教師就前一階段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一般情況下,這個階段的閱讀處于懵懂感知階段,學生的思維往往比較單一。這就需要教師提供思維的支點,引導學生在接下來的閱讀中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思考。因此,閱讀推進課應選擇那些能啟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名家點評。
(三)名著賞讀課——培養分析思維
相比其他名著導讀課型,名著賞讀課切入口更小,分析更細致,主要是對經典片段、經典人物的鑒賞和探討。這對學生分析思維能力要求較高,需要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理、證明等邏輯思維,最終得出明確的結論。在這種課型設計中引用的名家點評應該更有針對性,能夠在學生思維迷惑處、拔節處、轉折處起到啟發作用。
思維精度指的是思維在感受、記憶、處理和輸出信息及思維成果時所能達到的精確和嚴密程度。在思維的幾個維度中,如果說深度指向“多”,廣度指向“遠”,那么精度指向的就是“細”。這個細是“明察秋毫”的細,是“見微知著”的細,是“抽絲剝繭”的細。思維的精度越高,對問題研判的準確度、嚴謹度就越高。
(一)助讀系統——精準提煉
提煉概括是人腦在比較和抽象的基礎上,把抽象事物的本質特點綜合起來推廣到同類事物上去的過程。對學生來說,單篇或局部概括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而概括整本書或長篇文章則困難得多。好在統編版語文教材以及各個版本的名著書籍,都添加了豐富的助讀系統(如導讀、目錄、序言、后記、旁批等),可以幫助學生精準地把握文章脈絡、整合文章內容、提煉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主旨,讓抽象的概括變得具體可感,讓概括的路徑更為清晰。
(二)縱橫對比——精細理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認識世界上的一切東西的。”在對比思維過程中,心理學上獨特的模態模擬發揮作用,通過對兩種相近或是相反事物的對比進行思維,尋找事物的異同及其本質與特性。這種思維模式也經常被運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對比中窺視作者思維流動的走向,進而理解寫作意圖,獲取思維啟迪。
(三)思維導圖——精確把握
思維導圖是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來輔助記憶的有效媒介,是將碎片化知識點系統化、框架化的重要手段。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其實就是人的思維過程可視化的過程,也是思維精度不斷細化的過程。初中生需要閱讀的名著作品很多,且絕大多數名著人物眾多,情節復雜,受閱讀時間、閱讀速度等因素的影響,經常會出現閱讀思路中斷、對故事情節、人物關系把握不到位的情況。將思維導圖應用到名著閱讀中,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內在關聯,建構知識體系,從而從整體上把握細節和主旨表達之間的關系。
名著閱讀與思維訓練從來都不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它們應該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而我們語文教師要做的,是將它們更好地融合、貫通,找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實現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