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上海 200093)
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結果,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各高職高專院校提升自身內涵建設和實現特色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教育迎來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新時期,現代職業教育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高職教育在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應利用好“國際化”這一賦能手段,提升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水平。
2020 年6 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提出,“在職業教育領域,將在借鑒‘雙元制’等辦學模式、引進國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方面取得政策突破,鼓勵有條件的國內職業院校與企業攜手參與國際產能合作,著手打造‘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等品牌賽事”[1],成為職業教育對外開放的行動指南。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通過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水平、拓展中外合作交流平臺、推動職業教育走出去等打造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品牌。2022 年4 月20 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新《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建立健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產教深度融合,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并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層次職業教育有效貫通,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同時,也支持運用引進境外優質資源以及開展職業教育學習成果互認等方式發展職業教育,體現了國家對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為2022 年8 月召開的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發表的賀信中深刻闡述了職業教育對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也明確表示支持中外職業教育交流合作,為深化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增添了信心和動力。可見,在國家“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兩個重大教育改革交匯點,國際化已經成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驅動力、賦能手段和格局擔當。
伴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及院校自身提升內涵建設、實現特色發展的需求,各高職院校,尤其是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和示范性高職院校已經把國際化上升為學校的發展戰略,各院校有意識、有戰略、有計劃地設計和開展國際化工作。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將國際交流合作工作從單純的外事活動提升到戰略層面,已經成為學校整體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3]。“理念層面”的國際化在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中受到普遍重視[4]。當國際化被高職高專提升到戰略高度,其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合作形式越來越豐富、合作深度也越來越深入。高職高專的國際化活動從簡單的外事接待和合作備忘錄簽訂發展成為越來越多地與發達國家的實質性合作互動以及配合國家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沿線高校的合作互動;從傳統的”引進國外教育資源和派遣師生出國進修”發展成將技術、標準、人才培養模式等自身教育資源向境外輸出。很多高職高專,尤其是地處東南沿海以及東盟邊境等地緣優勢明顯的高職高專已經大規模開展了留學生培養和境外辦學。根據《2017 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2016 年全國有100 所高職院校開發了283 個國(境)外認可的行業或專業教學標準[5]。
高職高專因辦學層次、辦學條件、生源質量、社會觀念等因素限制,其國際化發展不僅容易與本科院校國際化發展拉開差距,不同高職高專之間的國際化發展程度也參差不齊。近年來,高職高專國際化發展迅速,然而國際化程度呈現不均衡的狀態,具體表現為:沿海高職高專國際化發展迅速、中西部高職高專國際化發展緩慢;骨干高職院校發展勢頭猛烈、普通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動力不足。以中外合作辦學為例,地處東南沿海沿線、對外開放程度比較高的省份,如江蘇、浙江、上海、廣東,其高職院校合作辦學數量比較多、規模比較大;而地處中西部的省份,如西藏、青海、新疆、寧夏尚無高職高專舉辦中外合作辦學。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下,經過一定時期的建設,示范高職院校、骨干高職院校的國際化程度普遍比普通高職院校更快、更高。其國際化發展近年來取得了蓬勃發展,然而,卻呈現出引進資源多、輸出資源少,短期交流多、學歷教育少,國際化愿望強烈、但方向盲目等特點。
盡管新《職業教育法》將職業教育定位為類型教育,但長期以來因受辦學層次限制,其財政能力、生源水平、師資基礎、對國際合作伙伴吸引力等自身整體實力較本科院校薄弱,導致其國際化發展面臨一定的壓力和挑戰。
第一,高職高專院校辦學多為地方財政支持建設,有限的財政能力導致其國際合作的空間和能力也隨之受限。
第二,國家此前在對外辦學方面對高職高專院校考慮不夠充分,比如,各類政府助學金均針對本科大學留學生設置,高職專科院校的留學生培養工作沒有得到有效的資金和政策扶持。
第三,高職高專是高考錄取的靠后批次,生源水平總體不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外語水平、學習能力不盡理想。這為高職高專國際化項目的實施效果打了折扣。
第四,在辦學過程中,高職高專院校也經常會因為自身基礎薄弱,與海外較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無法進行有效對接。高職高專院校的師資水平,尤其是師資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能力總體較本科院校師資水平薄弱,高職高專在實施具體國際合作項目時力不從心,有時出現“無才可用”的尷尬。
本文基于高職高專國際化發展現狀,結合高職教育辦學特點和辦學環境,在教育對外開放和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下,構建高職高專國際化發展路徑。
高職高專發展國際化的前提要素是辦學理念的國際化。沒有國際化的辦學理念,高職高專國際化事業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一個學校把國際化理念轉化成國際化成果最直接、最有效的載體便是其國際化戰略發展規劃。一所高校,如果對國際化事業發展沒有目標定位和系統規劃,很難實施切實、有效的國際化行動,學校的“國際化”便流于形式。國際上很多名校都是通過制定前瞻、可行的國際化發展目標和一系列國際化行動等國際化規劃戰略來實現學校騰飛發展的。國際化既是高職高專實現自身內涵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培養適應人才競爭形勢的需要,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外向型經濟的良好發展機遇下,高職高專更應把國際化上升為學校的事業發展戰略規劃,把國際化發展納入學校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十四五”發展規劃,以及大學制度改革的法制化進程。
全局規劃是前提,制度建設是保障,機制創新是手段。高職高專在規劃和發展自身國際化時,還應注意與學校自身的法制化建設相結合,即在上位法的框架下建立、健全國際化發展相應法規制度,確保國際化建設從人員機構設置到管理流程再到具體項目運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得院校嚴謹、規范地開展國際化活動和項目。一套好的法規制度可以為高職高專的國際化發展指引方向和保駕護航,促進院校國際化發展效果的提升。同時,高職高專還要建立、健全科學、規范、有效的內部管理機制。一個院校只依靠外事(國際合作交流)部門所實現的國際化無法實現高層次和高效益。高職院校的國際化目標是培養國際化的人才,而人才培養更主要的是依靠專業教學。學校內各教學具體實施單位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及教學管理部門同時參與、協調發展,才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學校實現國際化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內部管理機制至關重要。在一個學校發展國際化的進程中,如何界定專門機構與教學單位之間的職能、調動教師員工參加國際化建設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國際化工作氛圍成為重要課題。
高職高專除了主動作為、創新發展國際化,更要進行資源有效整合,除了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政府有利的政策和資金資源以外,更重要的是對企業、行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高職高專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和加速器,高職高專的發展依賴于企業行業,同時也反哺于企業行業。有效的校企合作在促進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同時,也可以加強院校和企業間合作的緊密度和深入性。高職高專院校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平臺積極爭取和合作行業、聯合企業資源的方式參與辦學和補充學校資金等,提高辦學水平。同時,利用校企合作便利條件,引進行業、企業中的國際專家、技術能手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教育教學實踐;引進行業和技術國際標準和國際設備介入教學環節,實現教育教學與國際上通用的技能標準對接;為學生創造條件,鼓勵、引導學生和教師到行業內知名跨國企業實習和研修,參與校企合作項目、國際合作項目,激發潛能,真正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掌握國際技能的人才。
高職高專辦學的終極目標是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有用技能人才,因此,高職高專院校在發展自身國際化時要緊密關注國家大政方向和外交方針,同時也跟隨時代腳步,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在當前形勢下,除了貫徹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和教育對外開放政策,還要緊密對接當前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和教育對外開放兩個維度的戰略、政策,使得教育國際化工作對接服務國家導向。當前很多高職高專,尤其是地域接壤和具有地緣特色的高職高專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高校展開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教育合作,在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作出貢獻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國際化層次和水平。籠統而粗放地以“與國際接軌”或“培養國際化人才”作為高校國際化發展理念不可能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6]。
高職高專為實現國際化發展,在對接國家戰略的同時,還應遵循實際性、科學性、特色性的發展原則。一是抓住關鍵、重點推進,圍繞技術技能、實踐實訓的辦學屬性和特點規劃國際化發展活動。二是循序漸進、量力而為,根據自身辦學基礎、實際條件開展實施國際合作項目,同時應注重與國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合作,通過國際合作交流切實提高自身內涵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在制定和實施國際化發展目標時,各院校不可“趨之若鶩”,也不可“一蹴而就”,應根據自身優勢、劣勢,立足自身特點、特色,因地制宜、特色主導、主動適應,尋找國際化突破口和適合自身的、切實可行的國際化發展道路。院校應“量體裁衣”,考慮辦學基礎、辦學目標、發展階段、專業構成、特色優勢、生源條件、資源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科學、合理規劃自身國際化發展目標和路徑。以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例,高職院校應圍繞當地“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發展相關聯的專業,聯合培養產業所擁有的人才,滿足工程規劃對國際化職業人才的需求,加強學生就業創業水平。
高職高專的國際化辦學以“引進來”和“走出去”為主要方式。實踐表明,高職高專通過實施“引進來”,確實促進了自身的人才和師資培養以及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引進來”是一項長期規劃和系統工程,高職高專院校可以根據自身需要不斷引進國外各類形式的優質教育資源。引進的內容既可以是看得見的人、財、物,也可以是看不見的教育理念和知識產權;既可以是師資、教材和課程等傳統形式的引進,也可以是職業資格體系引進、專業標準和教學標準引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引進,最終實現院校辦學與國際技能標準對接,培養成果符合在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產業對國際人才的標準要求。“走出去”主要體現在教師和學生到國外進修、學習、交流以及少量的就業。而這種“走出去”是一種較低層次的“輸出”,其實質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引進”,即通過師生到國外學習、交流、“取經”而實現對國外智力資源的引進。高職高專還可以拓展“走出去”的形式,如通過參加國際技能競賽、以賽促教,建立與跨國公司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當前在教育對外開放新形勢下,中國教育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出國留學”“出國就業”轉變成“來華留學”“境外辦學”的發展趨勢。高職高專也應該順應形勢、主動作為,大膽嘗試、在“引進來”的同時,深化“走出去”的內涵,實現高水平“走出去”。高職高專可以借助“一帶一路”建設契機,在留學生培養、技術援外培訓、境外辦學方面精準發力,實現“資源輸出”與“智力引進”的有機結合。
高職高專的國際化活動是開放辦學的表現,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資源的融通與合作。這項活動涉及不同國家、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國家外事外交政策方針,甚至意識形態等多方面因素。國際化工作的目標決定其工作性質的涉外性,而“外事無小事”,各院校在開展國際合作交流時應把握“不踩紅線、把握底線”原則,牢固樹立黨建意識,加強遵循黨的領導,不折不扣地開展黨建工作。這樣才能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高職高專的教育國際化保駕護航。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教育部涉外辦學監管平臺數據《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以及各類國際化發展研討會、論壇信息,對我國高職高專國際化的現狀和特點進行分析,剖析高職高專的國際化發展形勢和存在的問題,為其更有效開展國際化活動、推進國際化進程構建基本依據。而高職院校應通過戰略規劃與機制建設并舉、自食其力與資源整合并行等途徑實現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